是什么让人们不再愿意见义勇为?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前几年前轰动社会的小悦悦事件? 佛山2岁的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导致了小悦悦死亡。当时这件事情社会反响极大,很多市民聚集在事发地点悼念"小悦悦" ,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网上也有很多人声讨这18个路人的冷漠。 

为什么会出现18个人都没有停下来挽救一下这个小生命呢?是什么原因让他们选择冷漠离开的呢?你有没有遇到过别人需要紧急帮助,你却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呢? 

这一切背后的罪魁祸首,是来自于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原理——社会认同原理。


社会认同原理可以理解为从众心理。说的是当我们陷入困境不知道怎么办,对所处的局势不确定时,我们会倾向于观察别人在做什么,根据别人的行为决定自己的行为。我们参照别人的行为来决定我们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尤其是当我们认为那些人与我们相似的时候。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如果一件事情或者一个观点认同的人越多,那么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就会越觉得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社会认同原理,在现代社会运用非常广泛。例如传销组织制造从众效应,让新人上当。房地产商雇人排队买房,制造从众效应,让消费者做出冲动购买。各种营销会场通过安排“托儿”制造从众效应,进而实现销售。一个50人群,其中1个群主,48个托儿,只有一个是真实的客户。

社会认同原理里面有2个关键点:第一是不确定性,第二是根据同类型的人行为进行判断。

所以我们对随大流和社会认同做一个界定,社会认同的2个要素,一个是自己不确定该怎么做,第二个是会根据相同类型的人的选择来做出选择。而随大流就是其实已经有自己的选择,但是看到大多数人这样选,所以他也这样选了。社会认同更趋向于思维层面,不知道该如何选择;随大流更趋向于行为层面,他已经知道选择了但是行为会和大众趋向一致。

社会认同原理有好处也有坏处。好的地方在于,它是一个有效的决策方法。大多数时候,很多人都在做的事,的确是正确的,如果不管干什么都要一点点去分析其实也挺累的。

坏处是,我们很难确保每一次从众行为,都是正确的,这就会导致我们蒙受一些损失,或者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处境,会被牟利者给利用。比如,排队买奶茶的,都是老板雇来的托,于是我们就买到了一杯难喝又贵的奶茶。


社会认同原理会产生一个重要的影响:旁观者效应,在紧急情况下,个体在有人在场时,出手帮助的可能性会降低,援助的几率与旁观者人数成反比。换句话说,旁观者数量越多,他们当中任何一人进行援助的可能性越低。比如说,危险事件发生时现场有大量的旁观者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因为人多的时候旁观者伸出援手的可能性很低。


首先,社会认同会生效的一个大前提是产生了不确定性,人类面临不确定性时,会产生无助感,自己没有能力做出选择,就会产生从众行为。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一件事能否利用社会认同关键在于受众方对于信息的不确定。这里面的核心点在于你是否知道这个事情的具体信息。

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多元无知,说的是一群人中多数人都反对某个观念,却错误的以为其它人都赞成这个观念,因此自己选择从众。也就是,其实谁都不信,但人人都认为每个人都信。

在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忽视一点微妙而重要的事实:其他人有可能也在寻找社会证据。尤其是在局面模糊不清的时候,人人都倾向于观察别人在做什么。

很多时候,紧急情况乍看起来并不会显得十分紧急,在每一个人眼里,其他人全都是镇定自若的,没打算采取什么行动。于是,在社会认同原理的作用下,人们觉得这起事件没什么紧急的。每个人都得出判断:既然没人在乎,那就应该没什么问题。

多元无知效应似乎在陌生人里显得最为突出:因为我们喜欢在公众面前表现得优雅又成熟,又因为我们不熟悉陌生人的反应,所以,置身于一群素不相识的人里面,我们有可能无法流露出真实想法,也无法正确地解读他人的想法。

其次,示范者与被影响者的相似性,这是“社会认同”原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在如今信息纷扰沓至的时代,信息实在太多,只有与自身相似的示范者才会引起被影响者的强烈关注,比如在外地工作,如果碰到老乡,你会与他走得很近。

然后,是示范者的数量,比如大家在淘宝上挑选商品,除了关注价格,大家还会关注这件商品什麽信息呢?是不是好评数量?越多人觉得着好,就越容易下单购买。

除了以上三要素之外,还需要留意一个要素,这个社会认同影响力的传递途径是什么呢?必须是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嘛?

其实媒体传播也会影响到,像伤医、跳楼这种事件,跟从者们只是从电视报纸上或在和他人聊天时获悉这些信息。有科学家做过实验,找了一些怕狗的小孩,让他们看狗与孩子一起玩耍的视频,经过几次观看之后,这些孩子就变得不再怕狗了。所以,看看电视听听新闻或口口相传,都能传递社会认同的影响力。


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获得帮助的时候,如果周围人都启动了社会认同这个开关,那么我们可能就比较惨了,可能就很少会有人站出来帮忙。

所以当我们需要获得帮助的时候,如果周围人都启动了社会认同这个开关,我们该如何让他人关闭社会认同这个开关,从而让我们更快更好地获得帮助呢?

一般而言,在需要紧急救助的时候,你的最佳策略是减少不确定性,让周围人注意到你的状况,搞清楚自己的责任。尽可能地说明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而不要让旁观者自己判断。因为在人群里,社会认同原理以及由此产生的多元无知效应很可能会使他们认为你的情况并不紧急。

第一, 可以通过某些举动,引起别人注意,例如呼救、大声叫喊等等,让别人来帮助我们。

第二,指出一个特定的人。需要找到一个特定的人摆在救援者的位置,让他知道是他来施救,而不是别人来提供帮助。

第三,说出你的危险处境。虽然指出特定的人,但他们可能会认为没有发生什么。他们不确定你处在危险当中,以为不严重,所以要告诉他,自己的危险处境。

第四,告诉对方,你想采取哪些具体行动,或者需要哪些帮助。因为即使告诉一个人我们需要帮助,他可能还是会站在那里不动,因为他会有疑问,这里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我是应该提供帮助呢,还是应该由更合适的人去做?。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只有在被困者自己是清醒的状态下,这四步才能够被运用,自己已经昏迷了,只能依靠社会道德的力量了。另外,这四步最好是按照顺序来。

以上是大家处于特别紧急,如果处理不好会出事故的情况下才使用的步骤。那么,如果不是很紧急的情况下,又该如何避免社会认同产生呢?

同样也是四个步骤:

第一,对象是谁要清晰。你要知道自己要找谁。比如在群里面安排任务,没有响应,那么你可以直接找某一个人切私聊。

第二,简洁的描述问题。不要讲太多废话。

第三,描述下对方的成本。比如时间、资源等成本

第四,给到一些好处。比如说你帮了我会……这类的。


最后,这篇文章向大家解释了社会认同原理,就是当我们处于不确定的时候,我们就会根据别人的判断来做判断,所以就会出现一种从众心理。

并且分析了社会认同原理产生的原因:1.被影响者对事物判断的不确定性;2.示范者与被影响者的相似度;3.示范者的数量;4.信息传递途径。

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和非紧急情况下如何寻求帮助。当周围人都打开了社会认同原理这个开关的时候,我们怎么样关闭这个开关,让自己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得帮助。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什么让人们不再愿意见义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