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4《爱与自由》孙瑞雪 - 草稿

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一章关于“吃”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1.“吃”对儿童意求着心智的发展,意味着通过口对事物进行认识,意味着自尊,意味着选择,意味着意志力的形成。所以吃和玩是儿童两大主要任务。

第二十二章  孩子的问题出在哪

儿童内心有一个心理密码,这个心理密码就是我们说的精神胚胎。心理密码需要在儿童0至6岁成长的过程中靠他自己破译,任何成人都没有能力破译。当儿童要接近这个目标,他的内在心理密码会告诉他:你去接近这个目标,去为这件事情努力。这个时候,他应该走过去,但这个过程却被成人禁止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儿童可能会和成人斗争,但是儿童的力量很弱小,当儿童无法做他想做的事时,他就去想,靠想象去做他想做的事,心力和活动被分开了。

2.儿童在2岁左右的时候会不断地去寻找一些会动、会响的东西玩。成人认为那样很危险,他们制止儿童而不是帮助儿童去认识并学习怎样避免危险。他们往往是用另外的东西将儿童的注意力引开,从来不试图教给孩子用准确的动作来面对他感兴趣的东西。每一次活动时儿童都被成人用另一个东西引诱走。这种不断地引透,只产生了一个结果,就是把儿童内在的精神胚胎逐渐地蒙蔽起来,儿童自己也不知道他的内在到底要他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就出现了一个最致命的弱点:好动,不断地动!当他的内在指导他去做那件事情的时候,一个外力不断地诱使他去做另一件不符合他内在的事情。蒙特梭利说:这种现象就叫心理能量跟运动不能成为一体。

3.3岁以前的孩子,要到处走动、触摸,甚至有把东西打碎的可能,此时,成人应该顺其自然,只要没有危险,任儿童去触摸。只有这样,儿重才能够真正地得到发展,进而成熟。否则儿童会躲在幻想里喘息。

4.蒙特棱利说:“当漂泊的心灵找不到它可以工作的对象时,它就被图像和符号所吸引。

5.蒙特梭利教育告诉人们:儿童的整个心智发展是一个活动的过程。他就是通过自己做来发展自己心智的。如果他做不到这点,他的心灵就会到处漫游一因为找不到要学的东西,儿童会很痛苦一那么在这种痛苦中,就会像蒙特梭利所说的:“饱受这种失调折磨的儿童会坐立不安地乱动。他们充满活力和不可压抑,但是毫无目的。

6.自由,让孩子做他自已愿意做的事情是治疗神游的最好办法。

7.因为神游是一种逃避,逃进游戏或逃人幻想世界常常会拖盖已经分裂了的心力。神游代表了自我的一种无意识的防御,这种自我逃离苦难或危险,把自己隐藏在一个面具之后,实际就是神游状态。

8.我从孩子身上发现,5岁多的孩子有一种恐惧,这个恐惧来自于他的成长。5岁半的孩子,他感到他6岁以后会有一个变化,这个变化让他害怕,所以他又返回来依恋母亲。就像一个十ー二岁的孩子,他内在的生命也感知到要有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让他感到很害怕。这种变化实际是迈向独立的一种变化,是离母亲越来越远了,离这个安全的港湾越来越远了,他要到外面的世界博击去了。这种潜在的意识可能是很强烈的。你看八九岁的孩子最依恋母亲,动不动赖到母亲旁边,跟母亲挤在一起。这似乎是分离前的依恋,从3岁到6岁,再到9岁,他要不间断地走向独立,他有点儿紧张和害怕,他需要临行的力量,他需要回来得到寻亲的爱。

9.所以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明确地告诉我们:父母对儿童真正的爱就是关心他的成长。这是你所能够做到的最好的。因为关心人的成长是一个极其复杂、极其艰难的过程。如果一个母亲关心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意味着一个家庭的希望,还意味着一个社会和一个民族的兴旺。

10.心理状态好才能迎接挑战,而迎接挑战需要勇气。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智力与勇气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丧失智力和勇气的话,那他作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会很窝囊。蒙特梭利早就说过,一般儿童的智力都是同等的,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当儿童的心理发展遇到障碍的时候,他的整个状态差别就大了。蒙特梭利做了个比喻,这就相当于骨折和没骨折过的人。

11.心理状态好也能承受压力和挫折。在工作和生活中,压力是最平常的事。一蒙特校利讲:“一个歧变的心灵不可能受强力压迫。”在这个社会中,在工作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们不可能不面对压力,这是一个正常状态,也就是说人面对压力是一个正常现象。每一个人应该具备承受压力的能力,但一个具有心障碍的人,他的承受力会非常非常弱。

12.有这种心理障得的孩子,他发现不了事物的法则和生活的秘密。

这样的成人会排斥外界,抱怨和认为事事不公平是他正常的情绪状态这是智力没有发展所表现出的幼稚品质。

第二十三章  蒙氏教育思想适合中国的孩子吗?

关键在于问题的起点,我们工作的目标。把注意点放在孩子那儿,我就能接近真理;当我们面对儿童,问无数个为什么时,我们就接近了儿童也接近了真理。不是为了实施一个著名的教育方法,不是为了“教育新招”,不是为了增加教育“品种”、“形式”,不是为了“经济效益”,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7.14《爱与自由》孙瑞雪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