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基础货币[南开大学2012金融硕士;华南理工大学2011金融硕士;青岛大学2009研;南开大学2005研;武汉理工大学2006研;东北财大2006研]答: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是指起创造存款货币作用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两者总和,前者还包括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及超额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通常表达为:B=R+C。式中,B为基础货币;R为存款货币银行(即商业银行)保有的存款准备金(准备存款与现金库存);C为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

存款准备金[中国海洋大学2001研]答:存款准备金指银行所持有的现金和在央行的存款。银行为应付储户的提现和正当的贷款要求,必须按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保留一部分现金和央行存款,其余部分用于贷款或投资,保留的这部分存款被称为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分为两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金是国家为了加强监管,维护储户利益,以法律形式规定,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部分准备金,而法定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就是法定准备金率。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是超额准备金。银行一般会保留部分超额准备金,以免在需要资金时必须向央行贷款或拆入资金,增加成本。

存款货币创造乘数[中央财大2009研]答:(1)银行存款货币创造机制所决定的存款总额,其最大扩张倍数称为派生倍数,也称为派生乘数,它是法定准备金率的倒数。若以K表示支票存款总额变动对原始存款的倍数,则可得:,这里假设ΔD为活期存款量的增额,ΔR为总准备存款的增额,rd为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这里的K值只是原始存款能够扩大的最大倍数,实际过程的扩张倍数往往达不到这个值。(2)以上分析的条件是设定所有的存款都是活期存款、支票存款。可是存款至少可以大致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考虑这一情况,存款货币的创造就要做进一步的分析。再假定Δt为定期存款量的增额,rt为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且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ΔT/ΔD)为t,则有:(3)当引入现金之后,准备存款就要因有一部分以现金形态从存款货币银行体系流出而减少。也就是说,把现金考虑在内,用以充当追加的活期存款与追加的定期存款这两者所需的准备,就不再是与原始存款相对应准备存款的全部,而是减除现金漏损额的余额。如用Δc代表现金漏损额,用c代表现金漏损率,则存款货币的创造乘数为:(4)为安全或应付意外之需,银行实际持有的存款准备金常常高于法定准备金:银行超过法定要求保留的准备金,称超额准备金,以E代表。超额准备金与活期存款总额的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以e代表。设银行体系平均的超额准备金率为e=ΔE/ΔD,则银行的初始准备还有一部分是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在,即:ΔR=ΔDrd+t·rt+c+e此时的存款货币创造乘数为:可以看出,银行吸收一笔原始存款能够派生创造出多少存款,派生倍数大小如何,除了取决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以外,还要受到定期存款比率、现金漏损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等多方面的制约。

超额准备金[中国海洋大学2003研]答: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或存款机构在货币当局规定,除必须缴纳的法定准备金之外,还保留的一部分准备金。超额准备金等于总准备金减去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保留超额准备金主要是解决意外的大额提现、结清存款或更好地投资。超额准备金的变动将影响到货币乘数大小。在基础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它制约着银行体系创造货币的能力。

原始存款[北京工商大学2005研]答:原始存款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获得再贷款、再贴现而形成的存款,是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它包括商业银行吸收到的所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这部分存款不会引起货币供给总量的变化,仅仅是流通中的现金变成了银行的活期存款,存款的增加正好抵销了流通中现金的减少。 原始存款对于银行而言,是现金的初次注入,是银行扩张信用创造存款通货的基础。由于现金和中央银行签发的支票都属于中央银行向流通中投入的货币量,所以,商业银行能吸收到多少原始存款,首先取决于中央银行发行多少货币,其次取决于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吸收程度。

派生存款[深圳大学2012金融硕士;深圳大学2009研;中央财大2001研]答:派生存款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出来的存款,又称为衍生存款。派生存款在原始存款基础上产生。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派生存款的产生的过程,就是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形成新的存款额……这一过程循环不断地在各家商业银行存款户之间转移、最终使银行体系的存款总量增加的过程。因此,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实质,是以非现金形式为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

铸币税[中国海洋大学2000研]答:铸币税指政府由于拥有货币铸造的垄断权而获得的净收入,即一种货币发行收入。(1)从历史发展来看,在金属货币时代,货币产生于实体经济,购买力取决于所含金属的重量即内在价值。货币与商品的交换,是一个等价交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基本上不存在货币的发行收入。但当货币形式发展到不足值货币,特别是到了信用货币时代,货币发行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束缚,货币发行就成为一种特权,能为发行者带来发行收入。西方政府曾对私人银行发行现钞课税,作为允许他们拥有货币发行特权的交换,铸币税就出现了。中央银行建立后,垄断了货币发行权,货币的发行收入归属政府,这种收入也被称为“铸币税”。这时铸币税已不是一种真正的税种,只是将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收入具体化,使之可以进行实际的操作,在实践上实现货币发行收入归政府所有。(2)设铸币税为S,Mt是t期的货币发行量,Mt+1是t+1期的货币发行量,考虑到价格因素,S=(Mt+1-Mt)/Pt,Pt为t期的价格水平。从上述公式中反映出:货币发行收入与价格水平成反比,物价水平越低,中央银行同等数额货币发行的铸币税就越高;货币发行收入与新增货币发行量成正比,新增货币发行量越大,铸币税越高。(3)同时在国际金融中,铸币税是指一国因其货币为他国所持有而得到的净收益。如其他国家持有美元,则意味着美国可以用本国发行的没有内在价值的美元购买他国的商品和金融资产,也就是说美国无偿占有了他国资源。这是由于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而取得的特权。因此一国因货币输出赚取的物质利益也被称为“铸币税”。

货币乘数[中山大学2013金融硕士;人行2005研]答:货币乘数又称作“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指的是中央银行创造或消灭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或减少的货币供应量。简言之,货币乘数就是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用公式表示为MS=m·B,其中MS代表货币供给,B为基础货币,m为货币乘数,基础货币由通货C和存款准备金R组成,而货币供给由通货C和存款货币D组成。通货C虽然能成为创造存款货币的根据,但它本身的量,中央银行发行多少就是多少,不可能有倍数的增加;发生增加的只有存款货币D,由此可知货币乘数为:m=(C+D)/(C+R)   ①把①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D,则得到,m=(C/D+1)/(C/D+R/D)   ②如果①式的分子、分母同乘以D/(CR),则又得到,  ③②式中的C/D和③式中的D/C表示的是通货与存款之比或存款与通货之比,这个比率的大小取决于私人部门(个人和公司)的行为;②式中的R/D和③式中的D/R表示的是准备金与存款之比或存款与准备金之比,这个比率的大小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的行为。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货币乘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私人部门和存款货币银行在一定经济条件下的行为。

货币替代与资产替代[中南财大2007研]答:货币替代是指在本国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或出现一定的汇率贬值预期时,公众出于降低机会成本与保持相对高的收益的考虑,减少持有价值相对较低的本国货币而增加持有价值相对较高的外国货币的现象。美元化就是一种货币替代。资产替代是指资产收益率和风险结构失衡所引发的公众重新调整其资产组合,减持价值被高估的资产,增持价值被低估的资产的套利行为,这里的资产是广义的,它既包括不同层次的货币性资产之间的替代,也包括货币性资产与非货币性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还包括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之间的替代。货币替代与资产替代的区别有以下几点:第一,内涵不同,货币需求函数与资产需求函数的影响变量不尽相同。第二,外延也不同。货币替代仅指本币与外币资产的替代,而资产替代还包括流动性不同的货币资产,以及货币资产与非货币资产之间的替代。从这个意义上说,货币替代可以说属于局部均衡分析,而资产替代则属于一般均衡分析,这一区分对于后面模型的构造具有重要意义。第三,替代所产生的效应不同。货币替代仅影响汇率、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侧重于外部均衡方面;资产替代的影响则远为广泛,不仅涵盖了货币替代的影响,还涉及通胀与通缩、金融危机等整个宏观经济稳定的方方面面。货币替代与资产替代的联系则是显而易见的,货币替代是资产替代之一种,二者在成因、效应、产生机制、对策等方面均有很多共同之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十四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