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后30天,你选择颓废,还是逆光飞翔?(三)

Day11:抛弃套路,重回创作初心,在书写中找回真诚,找到力量

今日作业:立下你的写作宣言,以此彰显你的写作初心。

一直觉得“写作”两个字还是挺神圣的,以致于只敢在小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发表了几篇作文,拿了几次奖,就立下“作家”的理想,梦想着走写作这条路。

后来,除了作业和考场上的作文、空间里的日志,长大后的朋友圈,就再也没有正儿八经地“写作”了。每次都是说“写点文字”“码些字”。

但我珍惜文字,即使是发朋友圈,也会较真儿,把自己想到的、感受到的好好写进去。

所以我的朋友圈常是长文。对于我的朋友圈,我的朋友经常调侃我:“每次看到你的朋友圈有‘全文’两个字就害怕,很想点个赞,批个‘阅’字就跳过”“每次看到你的朋友圈是长文,我就囤着等到开会的时候看”“不当学生不用考试后,是你的朋友圈培养了我的阅读能力”……

跟朋友们一起聚会,要发朋友圈的时候,他们都说:“林老师,交给你了,我们就等着你发完后直接盗图复制文案了哈~~不要写太长哦,不然等不起哈哈。”如果文字确实很长,我甚至会在开头打上【长文慎点】四个字。

文字,最开始的意义就是记录。

或许我不够聪明,没办法用凝练的文字去概括;或许我太贪心,舍不得那些生活里最细微、最一闪而过、最絮叨、最琐碎、最庸常、最纠结、最慢悠悠的东西,因为它们在我心里触动过,所以我想记住它们;或许,我就是太多虑了,生怕以后要是早早得了阿尔茨海默病,都忘了以前的人和事儿了,那我还可以翻出来看看这些在我生命里来过的人,他们和我共同经历过的我的前半生……所以总是想尽量详细、真实地记录它们。

欣慰的是,朋友们总是一边吐槽一边认真地看完了我长长的朋友圈文字。然后我也会在看到一些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给我评论“喜欢你的文字”“你的文字里总是能给人温暖”“你的文字里有太阳”后感到快乐。

后来我发现,文字对我也是一种疗愈。

前几年,我在和原生家庭的对抗中苦苦挣扎着。我的叛逆期来得有点晚,虽然是老幺,却从来都是懂事得不需要大人操心的孩子。一直这么着到工作以后,尤其是快奔三和父母同住的那两三年,伴随着自我觉醒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后来,我将内心的困顿诉诸于文字。在文字表达记录中,你不自觉地会在行文措辞中去窥探自己的心理、不自觉地梳理事实、不自觉地诉求因果、不自觉地,你就疏导了情绪,释放了堵塞的能量,卸下设防,放下对抗。

然后你就会发现,文字,它就像上帝,看透你的思想动机,但又宽宥着你的一切。于是,你在这治愈中学会了宽恕,宽恕自己。

有几个朋友跟我讨论过,为什么我会愿意把自己那么真实的情感赤裸裸地放到朋友圈里,为什么我会愿意写那么长的文字放在大家一刷而过没有耐心阅读的朋友圈里。

其实,我有点回答不上来,因为在我看来这就是我自己记录生活所思所感的平台,想写什么就写下来咯。为什么会不愿意真情实感呢?有一个朋友说,她会害怕把自己真实细腻的情感让别人看到,怕别人会觉得她矫情或者装逼。比如她来找我玩,觉得很开心,本来发圈配文很想写“有你真好!”可是,又删了,换成“我们”。还有朋友跟我说,有时候晒书分享书评,只想激励自己,或者只想记录。晒的时候总有顾虑,怕别人会暗地里说这人看本书都要晒。如此云云。

这时我才意识到,我们所写的文字里存在着“我写的角度”和“别人看的角度”。其实我不太能把握这个角度。我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同事跟我说过:“其实你写的东西,很温馨感人,但是太个人化了,如果你能有点大众视角的话,就是很好的可以发公号的文章。”

因为这样,即使很多人说喜欢我的文字,建议我可以开个公众号,我也没有底气开。所以我还是在朋友圈里写。但是后来,我也开始会在发朋友圈时有所顾忌,甚至有时候也会想算了不发了,等等有人说我“晒”了。

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我开始反思,文字有时候需要“纯粹”才能浸入最香甜的情感,复杂的心态会淹没文字承载的力量,甚至是扭曲了情感,不管是写文字的人还是看文字的人。我们写文字,很多时候是出于它的“表达性”,就是这样写才能更好地表达我的感情,我的想法。当我们过于强调文字的“展示性”时,即这样写出来别人看了会觉得怎么样,那就有点别扭了。当然,你的文字如果是用于功利,比如商业文案之类的,那就要强调它的“展示性”。

这样想来,重新去看那些所谓的朋友圈微博的“晒”和“秀”。我会重新思考:所谓“晒”和“秀”真的不好吗?不管是晒娃、晒包、晒美食,还是秀恩爱、秀旅行、秀美颜,如果这些表达的人当下就是因此很幸福,很甜蜜,很有成就感,心里是真实地、踏实地享受其中,那么这是他们记录和表达的自由,我们都应该尊重。当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是晒炫秀的时候,是否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自己给这些文字贴上了情感标签,变得狭隘了?

你看,我就是把文字、把写作这件事看得太重了。所以常常也会畏难和怠惰。如果想写的东西,写了一些后发现我的文字功底撑不起它,那我就会放弃。可是偏偏年龄越大,想记录的东西越多,想记住的人和故事越来越多,就对自己说:要努力了,努力让你的文字有力量,有灵性,可以撑起你的渴望。

所以以前,现在,以后,我都希望我的文字、我的写作是可以像纪录片一样,真实地呈现记忆中的画面的,是纯粹地展露我曾经的情感的,是真诚地映射我曾经的挣扎和成长的,是有力量地承托起我的内心的渴望的。所以,我的写作宣言是:写作,忠于我的灵魂。


Day12:向大师偷艺,如何用纳博科夫卡片法积累一流作家的顶级素材》

今日作业打卡:完成三张写作素材卡片,每张卡片字数300~500字。

今天学习纳博科夫卡片法积累素材,真的超适合我的。我今天正好也在听《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因为我自己是重度拖延症患者,所以想了解拖延症背后的心理机制。对号入座后就发现自己属于“完美主义倾向”的拖延症患者。因为总想着“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或者总想着有一个整体完美的方案和思路后才开始写作(做其他事情也一样),所以总是死在开头上,死在构思上,起不了步。这种卡片灵感拼凑法,就是在告诉我好的开始就是想到什么先记下什么。这样就能慢慢拼凑出好的全局和好的开头了。

所以今天也用这种方法,借着积累最近很喜欢的三个素材,拼凑出了一些最近很想写的东西。

如图。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Day13:合理建立自己的创作回路,一边输入,一边输出,从此写作上瘾

今日作业:复盘课程内容


一、蓦然回首,万能法则就在触手可及处

诚实地说,昨晚就看了课程,看到作业又是复盘,脑袋有点空。因为前面没作业的时候,也在复盘。所以上午边做别的事儿边想着要复盘什么内容。

后来点开TED在听,今天的演讲者语速很快,总是听不懂,然后总是往前退,重新听,有的还退好几遍还是没听到,甚至按暂停键来仔细看中文字幕,看懂字幕后,再退一遍,再听一遍,听到顺耳了,才继续往下听。然后看薄荷阅读,发现今天怎么回事,是心绪不宁没办法专注还是倒霉,今天的薄荷阅读好多生词、俚语,看得不轻松,要反复退后重看……

就在看薄荷阅读第三次退回重看时,幡然醒悟:你傻呀!这不就是今天课程的内核吗?即使对于英语学习,任何学习都一样啊,看不懂、听不懂就高频回顾啊。无论是不够专心还是倒霉,你只能接受当下的“混沌茫然”然后马上高频回顾,去寻找出路。而不是怨天尤人,怪演讲者语速快,怪文本生词多,怪运气不好。于是,马上在手机备忘录上记下了这个万能法则同样适用于学习英语的联想。

二、想是没有用的,源头活水要回头找

记完这个联想后,我又骂了自己一句:“真笨!复盘就是要回顾啊,回头看,而不是站在原地傻愣愣地、空空地想。赶紧去复习视频复习笔记啊!”所谓“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于是我就又翻开了课程视频,用倍速播放,重新过了一遍课程,并补充笔记。在这过程中如果忽然冒出什么想法,就暂停,然后在备忘录上记录,或者关于一些建设性实操的做法,就直接行动,详见三、四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得也是这个道理。要让已经沉寂的一潭死水变活,不是驻足观望就能把它意念变活的,而是要溯源,从源头处疏通,才能汲取活水。

三、立即行动,建立素材库,让零碎记录也可以变成数据库

之前讲课听课,只顾着记笔记,写作业了。却没有让一些信息源落库。这次重听课程,在听选书这两课的时候,就立即上豆瓣、公众号关注老师推荐的号,下载APP,并浏览他们最近的消息。

重听卡片记录法的时候,也立即重新构建了自己的素材库。之前也会记东西,只在手机备忘录。但是零散,要么就是只记下感动的语句,要么只记下当时的想法。“我见”和“我思”割裂开来,写的时候到处搜索。更捶胸顿足的是,一换手机,之前的东西也就没有了。所以今天马上在石墨文档APP上建立“读书写作素材库”文件夹,然后又在此建立了子文件夹“智库”“慧库”“聪库”“明库”(见下图),在百度网盘上也建了同样的文件夹。用石墨文档APP记录,不会担心换手机丢失内容。而且分类文件夹打开后可以直接编辑文档。像小冰老师说的,这样积累后,可以行成内部"算法",要写作时,就可以按图索骥,复制粘贴拼凑出自己的信息流。

四、聪明的人把握简单的道理游刃有余,笨的人总想寻找复杂的道理作茧自缚

重听课程,感叹其实道理很简单,只是我们常常因为懒反而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

比如老师讲的纳博科夫卡片法、原型概念、AI算法等等,突然就让我在记事本上记录以下这些想法:

突然在想,其实这世界上的真理和运行的法则大概也就那么几条,有的人悟到了,所以可以超然于世俗,有的人还在努力,扒着脑袋挤入世道,营营入世。

而这世界上所有的形式和物质,不论是不同的艺术形式,还是不同的科学学科,不论是商业、政治、教育,其实都是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在向世人演绎、表现这些真理和法则。

就像所有的艺术都在用不同形式表达美,所有的商业都在用不同手段追求利益,所有的科学都在不同学科努力发现和创造??(物质),所有的教育都在不同程度传承和启迪智慧,所有的政治都在用不同面目组织和控制力量。

这个世界颠来倒去都在把仅有的那些至简大道,掰开了揉碎了,讲给我们听。我们如果可以相信并践行那些大道,也就无往不胜,无坚不摧了。只是我们都不相信,不去做。所以要从芸芸众生里,纷繁万物里去寻找,那些被包装精致的真理碎片,智慧羽毛,听别人把简单的道理复杂化地演绎。

唉,愚蠢的人类啊。

今天的作业,就是把重看课程视频过程中记在备忘录上的内容串联起来,拼成的一篇作业。现学现卖,写得很顺!继续加油,勇猛精进!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Day 14 直播答疑

无作业。

今日打卡三张卡片。如图。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Day15:中国古典作品鉴赏,将文心注入写作大脑》

作业打卡: 鉴赏一首诗词,随意地写,不要有压力。


作业:鉴赏一首古诗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喜欢的诗词很多,有些诗词最初的喜欢是源于小时候的朗朗上口,有些诗词是出于学生时代对于精雕细琢的诗词字句的追捧,还有些诗词是因为对其绝美意象意境的流连。倒觉得奇怪,很少有因为思想感情喜欢一首诗词的。现在印象中,就东坡先生的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至真至情是让蒙昧的自己感动了。其他诗词的思想光芒,以前只是当做知识,直到成年后,才渐渐成为认知或者感触,化进渐谙世事的骨子里。

今天选择《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打叶生》,也是这几天发生的一些事儿,让我时常想起这首词,想起“一蓑烟雨任平生”,想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学妹参加公务员省考,笔试第一,面试却被反超,错过了报考的职位。她告诉我,“考得很累,不知道怎么办。这条路真的很难走。说到底,还是生活对我不公平。”她在事业单位工作,为了争取更高的工资,这几年一直在考公务员。并且认定了这条路。


一个学生感叹校园生活中的种种苦闷和烦恼,觉得高中生活迷雾重重。

我们无法用旁观者的视角去轻易衡量和评判当事者的愁苦深重,告诉他们这点小事算什么,别人比你更惨的都有;也不能给个听起来就很敷衍的鼓励,告诉她们,不会的,很快就能豁然开朗了;更无法残忍地跟他们说,熬着吧,熬到最后守得云开见月明。

那样做的话,泥潭还是在眼前,气馁和无助依旧深重。

我想,苏轼之所以可以“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并不是因为他乐观自信,勇敢坚强,更不是抱着“熬到”雨过天晴的心态。不是等待和隐忍,而是豁达。

所谓豁达,是抽身当局者视角,用一种旁观者的未来视角去观望现在的处境。

是的,需要旁观者视角去理性看待,人生路上不可能没有困难的,不管选择哪一条路,不管是谁。但旁观的主体是当事人自身,他要抽身去旁观,自己去旁观,而不是别人评判他。

论老天公不公平,那老天让苏东坡才华横溢,当年京城一试傲视群雄,名震京城,这算老天厚待他了吧?可是他的才华让他写一封上任谢恩的表书都可以被扣以讥讽朝政的大帽,遭遇一个“乌台诗案”贬官远谪。鼎鼎一个大才子却到黄州这个偏远地区,当个类似城管大队长的“团练副使”,这又公平吗?


所以,这世道哪有什么绝对公平?

公不公平,要么反抗,要么接受。东坡他接受了,他早已旁观清了这世道玄机。他知道“逝者如斯,盈虚如彼”。所以他不需要别人为他鸣不平,伸冤喊屈,他自己就看清了。这倒霉事儿,不是发生在他身上,也会发生在李东坡,王东坡身上。这一生,不是“乌台诗案”也会有 “鸦台诗案” “鸟台诗案”,逃不开避不掉的。

所以苏轼不怕,他用旁观者的视角给自己备上了一席蓑衣,总有风雨的,但是只要你做好了这样的准备,又何惧一生风雨?任他来吧,咱,有备,无患。

所以,一个“任”字,早已把人生视角位移,移到旁观者的视角,也早已把人生格局拔高,移到人生全局去纵观。一个“任”字,有如一蓑衣般将人生重担举重若轻,有如一烟雨般将重重迷雾幻化得如诗如画。

是的,也需要想到有成功的一天,但是不是从现在想到未来,而是从未来想到现在。

未来必来,我只需步履不停,继续前行。“回首向来萧瑟处”不是归去后才回首,而是他给了我们一个画面,用这个未来的画面宽慰自己,现在种种,都是我未来要讲的好故事啊,那我现在可得好好去经历,浓墨重彩地演绎,未来才可以讲得绘声绘色。

先看到未来的归宿,才能照亮我们当前的道路。所以即使现在春寒料峭,东坡也要“酒酣胸胆尚开张”一番,然后沐浴春风,酒醒之后迎着“山头斜照”,大步归去。所以,我喜欢那一声“归去”——干脆利索,笃定无疑。

人,只要知道归处,路上又何惧迷途?


Day16:西方经典作品鉴赏,打造千面英雄之旅,击穿用户心智

今日作业:复盘你的英雄之旅


第一阶段:启程之旅

1. 主人公生活在一个平凡的世界里,宁静但隐藏危机

2. 主人公收到了冒险的召唤

3. 主人公也许会拒绝冒险

4. 一位智者给英雄建议和帮助,鼓励他接受挑战

5. 主人公出发

2015年的6月,我从一家线下教育机构辞职,和4个伙伴一起创业,做K12语文在线教育。我们从在公众号上分享语文学习干货,发表文字课程开始做起,慢慢积累粉丝,再到出原创教学书籍,做腾讯课堂的视频课程,做千聊和classin的直播课程及线下课程等。那时候,团队10来个人因为热爱聚在一起做事儿,小打小闹,倒也不亦乐乎。

后来我们跟另一个团队合并。他们没接触过教育行业,更不了解语文学科,只是认为语文教育会是一个风口,所以组织了运营团队和市场团队,接触了资本方,开始做语文教育,但他们没有专业的教研团队。而我们是纯教研出身的团队,原来的运营和市场都是自己上阵充当,并不擅长于此。所以两个团队认为可以优势互补,一拍即合,合并了。

合并后,我们开拓了越来越多的业务线,得到了天使轮融资,做了自己的小程序、系统工具等等,盘子越来越大……可是我们的教研团队却越来越迷茫,老大们给公司制定的路线一个月一变,资本方要数据,我们就为了做数据而做事儿,什么能赚现金流,就转头做什么。常常是老大们闭门讨论,然后直接布置任务,我们几脸茫然。几次反馈了公司问题,却也不见好转……

我越来越感觉到力不从心。一方面,怀疑是自己能力不足,心态不好,所以不能适应这样的公司变化。另一方面,原创团队成员、股东身份的责任让我觉得应该尽忠职守,不敢多想。所以,我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继续认真做好自己的事儿。

但我觉得自己心里越来越荒凉。常常抱怨,也常常唉声叹气。

哥哥说,当你荒凉的时候就要内观,重新去发现你自己。他让我重看《改变,从心开始》,推荐克里希那穆提的书给我。

我开始迷上心理学,关注心理学的公号、听心理学的书。在这过程中,我重新接纳自己,也重新梳理自己的现在和将来。我喜欢和擅长的是能直接跟学生产生影响的教学方式,我想回到这样的状态,而且这也是我可以继续谋生的手段。除了教书育人,我的人生还有其他可能性让我期待探索,所以我想有新的开始,新的学习。

第二阶段:启蒙阶段

1. 考验、朋友、敌人接踵而至,主人公在新世界获得成长

2. 不久后,主人公知道,最危险的敌人正在接近,他要和新伙伴一起面对

3. 终于,决战到来

4. 主人公战胜了对手,挽救了局面,或是成功逃离了困境,获得相应奖励

家人朋友们都很支持我的打算,认为这是明智的,期待着我的新开始。

一切好像都很明朗,可是决定行动总是一直在延迟……脑子里会有很多的想法每天都在打仗“我离职会不会有点不仁不义了”“不,你应该为你自己负责才是为公司更好地负责”“公司会上市的话你就亏大了”“我自己想要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公司会不会上市都不会是我的损失”“股权怎么处理”“手头项目怎么办”“老大会不会理解”。每天都在尝试理性地分析各种可能性和各种应对策略……每天晚上失眠,一边失眠想事情,又一边害怕自己猝死。

后来,公司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我和教研团队能够掌控的范围了。听话的人做不好工作,不听话的人处处碰壁。我的身心已经在崩溃的边缘了。

哥哥说:“你现在到底在等什么?你以为会有一个完美的方案吗?不会有的。想要完美本身是一种控制思维,你要换成选择思维。选择得到一些,就必然失去另一些。你只能抓住你现在最想要的,你最想要的是什么?不正是结束崩溃的状态吗?那就明天直接去提离职,离开了你就解放了,其他的怎么样都行,怎么样你都得接受。”

我内心喷涌的火山开始平静。下定决心第二天去提辞呈。

其实,直到坐到老大对面,我的说辞都没有准备好,脑袋空空的。只想着,保持自己的本意,真诚沟通就好了。其他就顺其自然吧。

没想到,我全程竟意外的平静,而且谈话也出奇的顺利。所有的问题都是导向自己最理想的结果。没有唇枪舌战,没有讨价还价,也无需费力解释……那一晚,是我一年多来睡得最踏实的一觉。

第三阶段:归程

1. 英雄踏上归程

2. 带着他一路的收获

3. 这段历程给英雄带来了新生

4. 英雄满载而归,回归宁静,或者准备迎接新的篇章

辞职的这个经历让我感触太深了。第二天我醒来就冒出了克里希那穆提说过的“事实不会伤害你,伤害你的是你的想法”。这让我幡然醒悟,这么多年来,我以为的成长成熟,其实是自我在社会机制下构筑起来的,越来越深的定见和枷锁。我以为能够理性分析利弊得失和追求完美是一种强大的表现,但是这些东西却反过来控制我,伤害我。

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和其他心理学著作的启迪,重新唤醒我生而为人的自然知觉,我开始寻找全然自由的自己。我开始每天读书、学习、看电影,练瑜伽,习冥想,和家人相处。开始学习小冰老师的课,接触更多优秀的学员。我开始找回时间,感受它,感受自己的存在。

哥哥说:“你活过来了。”朋友说:“你现在状态好好哦。”前同事说:“你气色真好!终于不是原来的菜色了!”

我开始寻回自己的能量,吸引了越来越多好的人和事儿,开始向往看书写作、教书育人、走走停停的生活。我已经努力在路上了。


Day17: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何通过复刻大师名篇,跃迁写作格局》

今日作业:抄写一篇名家名篇。

图片发自App


今天摘抄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节选)。摘抄前,正如老师说的,觉得这两三段写得太经典了,但是“为什么好呢?”不明所以。然后又重看了视频,把握风格的定义、作用、误区。有了这样的意识后,专注地去抄写体会。

抄着抄着,突然就冒出两个词语——信息流、定向+阐述。继续抄下去,我发现这两个词语很明显地贯穿了这三个经典段落。

信息流,就是感觉这几段话里每一句话都是一个信息点,没有一句废话。即使是描写振保的那一段话,也没有多余的描述,每句话都用一两个形容词精准概括了振保的特点。高频传达信息。

如“他是正途出身(出身),出洋得了学位(学历),并在工厂实习过(实习经历),非但是真才实学,而且是半工半读赤手空拳打下来的天下(留学经历)。他在一家老牌子的外商织染公司做到很高的位置(工作职位)。他太太是大学毕业的(太太学历),身家清白(太太身家)、面目姣好(太太相貌)……”

定向+阐述,就是每句话都会在开头先指明信息主体,或描述对象,然后具体阐述描写主体怎么样,而且大部分使用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的短句,清楚明了。这种写法有效吸引读者关注信息,即高效传达信息。

如“事奉母亲(定向:对母亲的态度/动宾结构),谁都没有他那么周到(阐述:态度是周到/主谓结构);提拔兄弟(定向:对兄弟的态度/动宾结构),谁都没有他那么经心(阐述:态度是经心/主谓结构);办公(定向:对工作的态度/动宾结构),谁都没有他那么火爆认真(阐述:态度是火爆认真/主谓结构);待朋友(定向:对朋友的态度/动宾结构),谁都没有他那么热心,那么义气、克己(阐述:态度是热心、义气、克己/主谓结构)。”

“他个子不高,但是身手矫捷(定向:体形,包括个子、身手;阐述:不高、矫捷/主谓结构)。晦暗的酱黄脸,戴着黑边眼镜,眉目五官的详情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定向:相貌,包括脸色、配饰眼镜、五官;阐述:酱黄、黑边、看不出所以然/主谓结构)。但那模样是屹然;说话,如果不是笑话的时候,也是断然(定向:说话;阐述:不是笑话的时候,也是断然/主谓结构)。爽快到极点,仿佛他这人完...”

充满信息流、使用“定向+阐述”的方法,吸引了读者的注意,直入主题,高频用动词,清晰简洁地向读者传达了信息。这就是完美避开“古典风格”的七大写作误区。又自成风格——丰富爽快。这样的爽快,让读者感受到张爱玲是一个“拎得清”的人,她不仅熟悉了解振保,也深谙世俗的眼光,传达给读者一种明朗的形象:振保就是大众眼中的理想男人。又是文艺青年、进步青年等新贵群体眼中俗而不嫌的男人。所以这个男人形象就成为主流审美经典,深刻印在读者眼里了。


今天听老师讲“常见写作误区”我一直在对号入座,真的中了很多招。比如,因为经常要给学生分析阅读答题思路什么的,之前也常写教案,所以写作中常常会有“抽象的名词和概念”,还有常为了突出某个概念,也会出现“僵尸名词”。特别是之前要写文字课程,写导语经常就会“大谈专业而不直入主题”。所以今天在写作业的时候就会有意注重这几点,打出来的句子出现那几个误区了,就删掉重新遣词造句。误区这个知识点,确实受益匪浅。


Day18:算法写作,用数学思维写作,精密计算创作环节中的信息流程

作业打卡:复盘课程内容,也可试着写一篇书评。


前几天看完《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受益匪浅。正好又看到曾轶可事件的微博热搜,联想到书中的一句话“愤怒和泪水、道歉一样,都充分表现了自卑情结。”所以就趁热打铁,第一次试写了一篇书评《曾轶可式的恼羞成怒,背后是优越还是自卑作祟?》,并投稿“壹心理读书会”,没想到这篇稿子就被壹心理读书会的公众号推送了(链接附下)。

今天借着小冰老师的课复盘一下自己写这篇书评的过程及其问题。

一、书评文体裁不限,原创性高

因为没有写过书评,或者说刚开始并没有特意定义为书评而去写,只是单纯看到了热搜联想到了书中的精华思想,想把“愤怒”背后的心理机制写出来跟大家分享。甚至我看完了壹心理的书评模板,很多规范和要求,心里更没有谱了。后来索性先把要表达的东西直接写出来,然后再根据规范去改。写出初稿后,我心里其实一直惴惴不安:这是书评吗?没有评价书的好坏、讨论书的价值,也没有安利性的文字。只是结合热点事件,分享核心思想及自己对核心思想的理解。这可以称为书评吗?后来稿件通过,今天又再次从小冰老师的课上学到“书评就是针对某本书发表自己的见解”“书评没有固定模式,甚至是体裁不限”。这让我对“书评文”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二、写书评有一定步骤,但不要局限于顺序

写作轮盘:

目标-读者-头脑风暴-组织-写初稿-修改

诚实地说,我当时写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明确的读者定位。可能就是一时冲动吧,我当时就觉得“恼羞成怒太普遍了,而很多人都误解或不自知这背后的心理需求”,抱着一种“想跟大家分享阿德勒的思想高光,想让易怒的人在发怒时多内观一步”的冲动写起来了。

可见,好书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让你不自觉地想到它的思想精华,让你不自觉的想分享。

所以,目标和读者模糊确定以后,我就开始写了。没有头脑风暴,因为脑袋刚开始是空的。只零星闪过书中的几个核心概念词“卑微感”“自卑情结”“优越性”。我就想着先凭感觉写出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吧,所以我先写提取热点事件——引出背后的心理机制“愤怒”——结合书中思想“愤怒是一种自卑情结”——“自卑情结和卑微感不同”,一直写到这里我才停下来,反过头梳理、组织我的谋篇布局:“热点事件引出愤怒——揭示愤怒背后是自卑——引出书中观点+介绍书和作者——区分卑微感和自卑情结——如何走出愤怒,超越自卑情结”。

有了大纲后,我就接着写,有时候不清楚要怎么写就会从头看,或者有时候不知道写下来的话合不合适我就先码字码下来再用黄色高亮标注这段文字,往下写后觉得后面内容会更好,觉得前面太啰嗦了就回过头去删掉高亮文段。所以写初稿的时候,也是一次头脑风暴。

最后写完初稿就已经凌晨两三点了,先睡了一觉,第二天再改。

整个完成过程确实如小冰老师所言,打破六个环节的线性结构,开始变得写作自由。就是牢牢抓住你最初想表达的点,快速写出来,不让他流失,写作过程冒出的新想法也及时记录写下来,回头再改。

这次写书评,也深刻意识到,写都是建立在读上的,要想写得顺畅,就要读得深入,才能有共鸣,有话可说。


Day19:巧妙利用心理学效应,实现读者和创作者的深度沟通

作业打卡:复盘课程内容。


一、文案、分销文案的本质是实现读者与创作者的深度共鸣

1.了解影响力法则

2. 掌握种草语言及其心法

六大影响力法则:

我见:(1)互惠原理

我思:礼尚往来,“欲得之,必先予之”

礼尚往来我们都知道,但是互惠原理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欲得之,必先予之”。我们原来都是觉得别人对我怎么样,我就对别人怎么样。其实要反过来思考,“我想别人对我怎么样,我就先这么样去对别人”,相当于示范表率,自己先成为那个人,才能吸引到更多像你一样的人。

以前我是一个在不熟的群里潜水的人,基本当僵尸粉。工作后也不太喜欢去评价别人,不喜欢溜朋友圈,自己发完就撤,偶尔想起某个朋友的时候才去翻他朋友圈,朋友都调侃我是“集中批阅朋友圈”。弱化了你跟他人的主动联结,那么你的吸引力自然也会弱化。加入这个群以后,会被学友感染,大家都很热心地互相评价、点赞作业,互相响应需求。今天在听完课后,不是先写作业,而是先去看大家的作业,包括前几次的作业,去点评,去点赞。

我见:(2)承诺一致

我思:承诺不必多,单点强化影响力

言出必行,为了提高履行诺言的能力和效率,刚开始给的承诺不要多,但言出必行。所以,我们要强化自己的影响力,刚开始选好一个点,开始发散,强化印象。比如,我说我喜欢的作家是苏轼,那么推荐作家和鉴赏古诗词的时候,我就都选苏轼及其作品来介绍。我受益于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就想集中攻读他的书籍,争取可以做一个克氏思想的系列书评。所以前几天我就一口气买了他十来本书回来(结果我哥说,这些书他都有o(╥﹏╥)o)

我见:(3)权威法则

我思:你未必绝对权威,但读过书的你比没读过的绝对更有发言权

刚开始在朋友圈作读书分享的时候,会怕别人点评你说“读个书都要晒”“真正读书的人是不会拿出来晒的”。但是后来会想,其实往往会看不起别人晒书的人才是真正不读书的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在作祟。你可能暂时没有把书评得很好,但是你读过总比没读过的人更有发言权。产品也是,只要你拿到产品试用过,了解了,你就比没用过的人更有发言权。“小白用户都说好用,没读书的人都愿意读完它”这样的角度,未尝不是一个吸引大众的好角度。毕竟不是所有吸引群体都是权威人士。

我见:(4)社会认同

我思:随大流、追公知是最安全的选择

我们知道一味地随大流、服从权威、追求公知未必是好事儿,但是在大众心理这是最安全的选择。所以这个原则要和“稀缺原则”结合起来用,如果你能跳到一些又稀缺,又有公知大V在看的书或产品,那绝对就会让人想要下单作为一个标榜。

我见:(5)喜好法则/比较偏好原理

我思:喜好判断要基于选择标准,没有绝对的好坏

学生的阅读题里经常有这种比较类的题型,比如《咏雪》里“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个比喻更好?很多学生选择后者,夸尽把雪比作柳絮的轻盈、浪漫、有春天到来的感觉等各种好处。但是前者就不值一提吗?把雪比作盐,写出了雪的晶状体啊,而且盐和雪都是往下坠的,但是柳絮是往上飘的,不符合雪下落的状态啊。那你能说选柳絮好吗?所以这个时候就出现了选择标准、偏好问题。先确立标准、偏好,再去比较好坏,说出这个好,也一定要说那个不好在哪儿。比如,是想要让画面更美,更有想象空间,就选择“未若柳絮因风起”,而“撒盐空中差可拟”则没有这样的美感。

我见:(6)稀缺法则

我思:小众越来越成为新贵的标榜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打卡大众品牌,反而会有一种“不希望这么好的东西(地方)被大家发现而被破坏了”的心理。这部分追求小众精品的人,大部分的都是新贵一族,他们有独特的品位,也有足够的消费能力。所以也会喜欢找稀缺品来标榜自己的独特。虽然群体小,但是绝对拥趸。这部分的市场瞄准了,也会是提升口碑的好途径。所以,更要多读书,读大众书,也要读小众书。

种草语言模式:

1. 亲身经历能增加信任感(所以小红书之类的就都是“亲测有效”的推荐法则)

2. 私密化沟通(离人越近,离钱越近;“我”和“你”语境,不端不装、不躲不藏)

二、成为书店店长

分销模式现在很普遍,几乎所有的网课、知识付费产品都在做分销。其实很想之前的“安利”模式,用个人品牌为产品的宣传、销售保驾护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和销售经理。

注册了有赞,但可选的书非常少。怎么样淘到自己喜欢的书然后上架呢?

三、分销课程

码下朋友圈文案先:

因为感觉自己越来越没文化,内心空虚,精神贫瘠,所以我经常剁手买书,之前就囤了很多书,但是真的就是囤着没看,想着总有一天会看的,结果就是……嗯,囤着。辞职前,就做好打算,给自己一段纯粹的时间读书。

但是读书好慢,还会常常读不进去。想着读完这些书得猴年马月啊,还要不要赚钱养活自己啊。就在这个时候,看到了唯库上,帅小冰老师的“读书变现训练营”,光看名字,就觉得既能学会怎么读书,又能把读过的书为自己赋能,一边读书一边赚钱多好啊。然后就果断报名了。

之前在唯库上买过其他课,基本上也是囤着。因为光讲理论,而且都是录播课,没有实操,没有反馈,不会让你有学习动力的。但是这是个训练营,全程有跟踪、有反馈的训练营,除了有老师的视频课之外,还有班级群和作业打卡机制,班级里有班主任、副班主任牵头大家完成作业,还有优秀的学友共勉。整个训练营的体系就是会让你不甘落后,追求进步。你们想啊,会报名为自己充电的人,自然都是很上进很优秀的,所以你在这样的氛围中,不仅学到了很多,也有了一个更上进的朋友圈,能自甘落后嘛。

我报的这个训练营,已经是第二期了,学员近千人,这样的流量和持续性足以证明课程质量。

所以,课程进行了三分之二了,我真的是做到了一小时读完一本书找到阅读答案,也做到了三小时读完一本书,做了精华笔记能复述书中内容。而且,还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基本每天输出2000字的内容。不仅把所学复盘了,而且还梳理了最近的一些心路历程,真的是收获颇丰。

所以,也想把最近难得“亲测有效”的课程分享给大家,共享进步。扫码可以加入第三期啦。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Day20:利用认知心理学原理创作,打通五感

作业打卡:复盘课程内容


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写精读文章,精读几本书后写出的原创美文

一、精读文章怎么定位(打造读书类个人IP的三条路径)

1、按照某种特定的文化需求主来定位

如:《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出自公号“拾遗”

·核心主笔定好选题

·编辑部几个人分头翻书、查阅资料

·把素材进行有效组合

产生过程:

·选题:传统文化是主流文化,苏东坡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最高形象,选题能击中大部分读者的心智

·查资料:团队可以做,一个人单打独斗用前面所学4个阅读法也能实现

·组合素材:通过创作回路和纳博科夫卡片法来实现

我思:

要定位文化需求这个是比较考验创作者对大众群体文化的了解,需要一定的社会关注和文化心理把握的。这也告诉我们,其实不管是读书、写作还是做产品,都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有社会关怀。

2、按照某个主题来定位

语文老师写诗人主题文章,一篇文章写一个诗人

如《您过奖了,我只是个天才而已》——王勃

产生:各种阅读方法 + 卡片 + 心力 = 做到这些并不难

金句:先胜,后战,先做好规划,过程即结果

我思:

作为语文老师,真心惭愧,要向这位老师学习,不是泛泛而教课本上有的东西,而是钻入去横纵研究,给学生和读者更广阔深入的诗人文化。这也启迪我们,未必需要另起炉灶,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深耕,会收获双赢果实——既可以服务于自己所在的岗位,又能向外拓展自己的事业。

3、按照某个读书产品类型来定位

视角——用户思维:与你有关,对你有用

如:公号“何日君回来”定位书评:每周一篇6000字深度书评,结合一些当下热点

后来慢慢写自己的故事,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

启示:对于认真学习的学员来说,没有想象中的困难

如:公号书单狗,只写一种读书产品——书单

要求:

① 大批量阅读

② 对书有基本鉴赏能力

③ 像出版社老板一样选书,预测爆款书籍

④ 运用之前教过的技能进行叠加组合

我思:

不贪多,能在一种产品模式上精进就能成为一个专业风向标。尤其是起步阶段,最好集中火力在一个产品模块上攻破,是快速成长的好方法。

二、精读文章内容的关键心法

1、去清单

写作时列清单或写排比在智趣审美上都是比较平庸的手法

如:张爱玲的《红玫瑰 白玫瑰》

原因:

(1)列清单,会让读者觉得很紧张

(2)清单本质是信息截面,信息流才会让大脑愉悦

我思:

“清单体”是在快节奏社会环境下产生的高效的信息负载方式,看似一目了然,信息量巨大,实则不符合大脑的输入习惯。大脑也是有惰性的,其吸收信息的方式好比我们的消化系统,吃流食要比吃硬食来得好消化吸收。

2、重密度

密度越大越有价值

让你的书评和精读文章有密度

提升文章的信息密度方法:

(1)卡片阅读法:高质量的输入才有高质量的输出

(2)看那些信息密度较大的好书

我思:

前提还是广泛深度的输入。当你的输入越多,想输出的、可输出的东西就越多,文章密度就会高。

三、精读文章如何进行市场延展

精读文章的mini版——读书卡片

卡片法的精髓:把一篇文章浓缩在一张卡片里,而不是把一张卡片扩展为一篇文章

我思:

再小的载体也是一枚原子弹。

你可能感兴趣的:(辞职后30天,你选择颓废,还是逆光飞翔?(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