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一期一会之“让人战栗”

昨日又是我和宇镇先生的“汉语一期一会”,这次跟着他来到了一间透明的小会议室里。一张白色圆桌,一张灰色的沙发椅,举目四望,17楼右片区的人员活动尽在眼皮底下。

这个跨国运动品牌总部大楼最让我着迷的便是空间之宜人。整个墙色冷淡、极简,但总有一抹跳跃的颜色跃入眼帘。办公室像活动室,办公桌极为人性化——你可以站着操作电脑,也可以坐着盯视屏幕;有的会议室很有未来感,高高的座椅会让你有种悬浮在半空中,有的会议室像一个人的自闭室;随处可见开放的“休闲区”——长椅配方桌,迎合那些向往惬意办公的人。来这里好几次了,我总在想惬意之处会不会激发他们更多的灵感。

至少在这样的办公环境下,我与宇镇先生总是脱离我们的教学计划,惬意地展开一次又一次的类似跨文化的交流。不过最主要的还是宇镇先生见多识广又善思考,他坚持阅读和运动,整个人焕发年轻人都难以企及的活力,虽然膝下有一对已上高中的儿女,鬓角处有有些许银丝,可他看上去像是三十多岁,我每次问他“你今年几岁了?”,他都会平静地用普通话回答:“我今年二十五岁了”,然后不好意思地吐吐舌头。

每次课前我都会兢兢业业备课一小时,准备丰富的口语练习,但实际上操练不过三刻钟我们便开始文化漫谈,都怪学习环境太“咖啡厅了”。宇镇先生的美英很地道,很好听,我原先以为他留学于美帝,后来得知他仅仅靠在韩国追美剧克服了因少时在澳大利亚习得的澳英腔从而加持了非常地道的美英。可能这也是我不忍再转方向回到我的教学计划中的一个原因吧。

本周宇镇先生又出差了,四天三座城市,滁州、沧州和北京。宇镇先生对中国四、五线城市很感兴趣。他对妻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上海不是中国。”他说韩国太小,发达的经济又让每座城市相差无几,而中国不是。昨日他承认在来中国之前,他和所有从未来过中国的外国人一样对中国持有很深的偏见,“中国”活在媒介的狭隘的缝隙间。17个月前他来到中国上海,每个月奔波多座城市,地图上的足迹已然超越了我这个宅女,对中国的认识或许也超越了我,他既见过如上海的繁华都市幻境,也见过四五线小城市的落魄与生机间杂。短短一年半,他试图总结一条这样的南北规律:靠南边的小城市比北边的小城市干净、宜人。这周的出差再一次印证了他自行总结的规律:沧州空气里弥漫着臭臭的味道,我随后向朋友咨询,她猜测这股臭味可能是环境污染的元凶之一,这和我在天涯上找来的信息不谋而合。而滁州特别舒服,清风徐来,宜居小城。首都北京,宇镇去过多次,他只喜欢五月的京城,其它时候则无感。他两周前深入深圳周边的两座小城——茂名和湛江,他非常喜欢那一次的出差,惊异于两座南方小城蓬勃的城市化进程,而且还很干净,“它们不是大城市,却也有半分大城市的感觉。”他说相比于北边的大城市,诸如沈阳,他宁可蜗居在南方小城,他不太喜欢北边说话的腔调和过分喧嚷的市声,他举了一些沈阳的见闻,“北边的人更粗犷,行事有点鲁莽。”这是他的观点。

他的许多“观点”由经历支撑。学习“抽烟”词语的时候,他向我说起每次高铁停站,车站上会聚起从车厢里涌出来的大批烟民,他们急吼吼吞云吐雾,在车再次启程前,纷纷将烟头扔在站台上,车发动后,留在他眼里的便是聚在一起像在继续开小会的烟头们。“太脏了。”诸如“太+形容词”的短语还有“太乱了”,说的是中国城市最常见的电瓶车,宇镇先生念了好几遍“电瓶车”,试图要印在脑海里,他说电瓶车开得特别急,横冲直撞很危险。他曾向我表示在上海开车是件灾难,尽管上海的行车礼仪是全国做得最好的。

他忍不住感叹我已听过多年的陈词滥调——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城市硬件已然超越日本和韩国最发达的城市,但是软件不尽如人意。“如果,”宇镇先生顿了顿,“中国人民的素质提升到和发达国家人民一样的高度,哇,中国会是了不起的真正的‘中国’——中央之国!现在它的发展潜力就不容小觑,这是我此前没有想到的。这个国家会让全世界战栗。”他用了两次scaring,每次他说一遍,我内心自然涌起一丝自豪。后来我们还谈及何时中国的软件会提升至与它的硬件一样的高度,我有些小小的悲望,他说或许是五十年后吧。而我的理由是建立在家庭教育的角度上,从这个角度我们又谈及到眼下中国主流家庭的结构,这一部分我暂且延至到下次再谈。

和宇镇先生交流是一件极为舒服的事。他的不喜欢既主观又客观。谈及弊端,他会表达不喜欢之情,但他会去深思缘由以及可解决的途径,而我也会向他解释或猜测造成这一困境背后的原因。

他曾旅居过多个城市,少时跟随外派的父亲在澳大利亚度过一段求学时光,后来在慕尼黑和迪拜工作过。当我们谈及东亚年轻人被教育模具框起来时,他说这样的“螺丝钉教育”很难说不好,当然也不可能说好。欧美年轻人活得很自我?他说欧美国家有庞大的贫困群体,中产阶级活得也很累,问题也是特别多。东亚的拼命教育,一言难尽。他的辩证思想也一直贯穿在他对中国的印象中。他能理解,他会去发现,他有他自己的观感。

宇镇先生从他的眼里看来的中国(当下),他从书里读到的中国(过去)——他前个月在读有关中国Cultural Revolution的书,这个月他在读赛珍珠女士的《大地》(The Good Earth),他从CNN和BBC听来的他国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另一个视角的当下),会汇聚成一个怎样的中国呢?

我想在他小时候学习韩语汉字的时候绝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会主动学习起这些汉字的“正音”并再一次和汉字取得亲密联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汉语一期一会之“让人战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