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之寂》:海的呼吸之间,万物同在

我欣喜于流动的潮汐、

巨大的超现实主义景观和它们对比强烈的颜色、

飘荡在无限苍穹之上的云层、

永恒变化的光、

平坦的地平线、

丰饶的植物和动物、

汹涌的风暴、

自然“寂静”的低声细语、

以及从淤泥中升起的

盐、海、还有臭鸡蛋似的味道

……

我想拍一部

动人的、抒情诗般的电影

这不是一部传统的纪录片。

没有对话,没有采访,没有画外音,没有旁白,没有配乐。

一切只与观察有关。

日夜轮回、四季变幻。

目光所及之处都像是无尽的。

天空、海水、风暴、浓雾,呢喃着、诉说着、吼叫着、沉默着。

存在与消逝,风暴与寂静,族群与个体……

瑰丽雄伟的生命故事在广阔的背景下交汇,被摄像机尽数捕捉。

这是瓦登海的肖像,也是自然的史诗。

瓦登海,独一无二的世界遗产,全球最大的不间断潮间带。

近 600 公里的海岸线,10000 平方公里的面积,43 个岛屿。

八个月的调研,六个季节的拍摄,整整两年在咸水中生活和呼吸的经历。

这是一场前所未见的自然摄影。

当银幕亮起,眼前清晰而逼真的风景,仿佛身临其境。

你几乎能闻到海的味道──

《潮汐之寂》

《潮汐之寂》Silence of the Tides

导演:彼得-里姆·德克朗 Peter-Rim de Kroon

制片国家/地区:荷兰

第十九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优秀导演纪录片

2020年阿姆斯特丹IDFA最佳荷兰纪录片

2021年塞萨洛尼基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环保影片

瓦登海:全球最大的潮间带

影片的主角之一是邮差汉尼。

他来往于德国西海岸附近几个小岛之间,使用一个很小的老式“火车头”,行驶在窄窄的铁轨上。

远远望去,他像是在海的中央。

瓦登海群岛的居民们一般不坐船。

因为海水高低起伏,时而消褪不见。火车的适应性更强,既能应付泥泞,也能穿过潮水。当然,有些时候,铁轨也会完全消失在海平面之下。

我们跟随着汉尼的“海上列车”,驶过影片的冬夏春秋。

瓦登海是全球最大的潮间带沙滩与泥滩完整系统。

它的海岸线从荷兰西南部开始延伸,穿过德国的大河河口,一直延续到丹麦。全长近 600 公里,宽度有 5 到 32 公里,面积 10000 平方公里,囊括了 43 个岛屿。

2009 年,瓦登海的荷兰和德国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2014 年扩展至丹麦的部分。

潮间带的范围,即潮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区域。

这种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陆海交替的过渡地带之一,是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的物质和能量的集散地。

在海风、沙土和潮汐的持续作用下,瓦登海创造了能够适应变化的无比瑰奇的动植物,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景观。

这种生物多样性是自然发展的精妙结果,而这一过程从冰河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复杂的自然与生物条件,在瓦登海区域形成了潮汐河道、浅滩、海草草甸、贻贝床、盐沼、河口、海滩和沙丘等栖地环境。

这里是超过 10000 种动植物的家园。

由于营养源丰富,此区域是候鸟繁殖及渡冬过境重要栖息地之一。平均每年有 10000000 到 12000000 只欧非水鸟在迁徙路上停靠于此。

另外,这里也生活着大量的海洋哺乳类动物,如斑海豹、灰海豹等。摄制组捕捉到了刺激的雄性海豹打斗场面,以及难得一见的隆冬时节的小海豹出生。

伟大的风景与激进的观察

放眼整个欧洲,很少有国家能像荷兰这样,在 16-17 世纪就诞生出大批著名的风景画家。

本片导演彼得·林·德克鲁恩 (Peter-Rim de Kroon)早在 2003 年便制作过一部叫《荷兰之光》的自然纪录片。

当时为了研究广角镜头中地平线的摆放位置,参考沿袭了大量荷兰风景画的效果,以体验光线在景观中的效果和表现方式。

导演彼得-林·德克朗

时隔多年,在拍摄本片时,导演大胆革新,反其道而行之,把地平线放在镜头中较高的位置。

就像是有人按着你的肩膀往下压一样,观众会离海更近,直到与潮水的呼吸吐纳融为一体。

“观众可以更接近电影的精髓:泥滩、盐沼和风景。我认为这部电影的魔力之一就在于它精心挑选的地平线位置。”导演如是说。

导演的摄影生涯始于 80 年代初。

那时他负责制作在大银幕上播放的纪实类短片,随后渐渐发展出一套对于影像的美学原理和操作准则。

“对于这部电影,影像质量是我构建的核心概念。

我们拍摄了环绕着我们的无尽的水域和滩涂,在光线和风的作用下,这一片灰色主题的风景会变化出不同的层次纹理。”

本片使用 2.39:1 的宽屏比例。

和导演之前的大多数作品一样,由定焦镜头拍摄。

摄像机基本没有做任何操作或移动。

“我把这叫做激进的观察。

它和人类的心智相关,因为变化会提升我们的知觉意识。人类的眼睛能察觉到差异。

当你移动相机的时候,就会错过重要而微妙的过程。我的做法是不要乱动,把相机放在一个坚实的底座上,纯粹观察。”

粗糙而脆弱的共生关系

人类在瓦登海区域居住已有超过千年的历史。各种各样的人为活动改变了自然环境,比如将盐沼转变为农田,或是建筑堤坝以保护人类集居的村落。

在全球海洋中,瓦登海是海岸线被人类改变最多的海洋之一。

当地居民对海陆资源的使用方式是多重的。

包括渔业、农业、矿业、海上交通、港湾及工业设施、旅游业、军事等等。

这部电影也有志于见证人与自然间粗糙而脆弱的共生关系。

瓦登海群岛中有一个叫弗利兰(Vlieland),它拥有一个巨大的沙面,看上去像个荒漠。

这是整个欧洲西北部最大的沙地。

荷兰、丹麦、德国,乃至美国,这四国的空军都在利用弗利兰的地形资源进行训练和重型射击练习。

影片中,我们也将跟随一名 f-16 战斗机飞行员,从低空的云层中俯冲下来,高速接近瓦登海群岛。

在这个生物多样性的大花园里,人与动物间的温情互动也是影片的看点之一。

帅气的牧人认得自己的羊儿们,一边剪毛一边说:这个家伙九岁了,我还记得她出生那天,是个暴风雨的冬夜,闪电击中了房子九次。

兢兢业业的研究者们挑选出合适的候鸟个体,让它背上小型发射器,借此一窥候鸟迁徙的路线。

直到隔年,候鸟再来时,研究者也欣喜地从成千上万只鸟儿中发现了去年被选中的那只。

因为临近海洋,当地居民也有机会将生活过得更诗意。

退潮时,搬一张桌子来潮滩,和朋友们举起酒杯聚餐。随着太阳西沉,海就会从食客们脚下慢慢爬上来。

或者来海的怀抱里做做瑜伽,向潮汐学习吐纳。

吸气──呼气──

撰编|肥狸爬

你可能感兴趣的:(《潮汐之寂》:海的呼吸之间,万物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