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护人》丨他改变了韩国,吗?

​​《辩护人》是一部韩国电影,2013年12月18日在韩国上映。上映以后,获得空前反响,与之相关的“釜林案件”的五位被告人(非全部)申请案件重审,韩国釜山法院受理并改判无罪。这是33年后,对于当年事件的反思及回音。

电影开头的字幕:“以真实人物为背景,但内容是虚构的”。看完电影再看背景介绍,也确实佩服编剧即电影导演的心思。这部电影的制作在电影原型卢武铉前总统去世之后,可能鉴于他在韩国政坛的影响力以及对他的尊重,以及导演自述的“《辩护人》并非一部纪实电影,我并不想激起人们的愤怒和憎恶之情,而是希望借影片为人们提供一个相互理解和自省的机会”,这部电影里的那位律师宋佑硕,并不是那位历史上的律师的样子。

但是这样提供了戏剧性,而电影所指的真实事件本身,也足够震撼。

作为影片男主的同行,前半个小时的“宋佑硕律师创业史”,即使跨了国,对我而言也有很多会心一笑的部分。辛辛苦苦考法律资格考试,小山一样的复习资料,考过之前家庭的体恤和事实上的经济窘境;考过以后做了法官,因为收入不太行转行做律师;拉案源,找赢利点,做并不高大上的案子;开源以后被同行瓜分市场,寻找新的赢利点,并靠自己非法律行业的专长赢得一席之地;获得了一席之地以后还想着创新法律服务模式,整合资源。

影片在这半小时的影片中,成功塑造了男主的立体形象,并渲染了当时的社会氛围。男主脑筋活络,极其聪明,与人交往习惯强势,一心赚钱但重情重义。这些特质,在影片中是在他和其他人打交道的时候,导演及编剧有意识地一点一点地体现,演员也有意识地一点一点地展示。妻子分娩忙着打工不在身边,囊中羞涩使岳母付了医疗费,本来放弃的司法考试又在家人的信任下捡了回来;赚钱的脑筋转得极快,并且并不以此为耻;与汤饭店老板娘及其儿子的交往,从愧疚逃单到七年以后在家人面前道歉;带人照顾生意却在店里打了起来,口不择言伤人又诚恳道歉。

这些性格特质,也体现在了他的职业生涯。从法官职位辞职以后,他厚着脸皮要求律师届的前辈帮忙到后来被指出“道不同”却也尽了礼数;以个人经历出发对某些事物作出评价,之后被现实打脸也没有坚持原来的看法;无意中回避某些事情,但当事情摔到眼前无法逃避的时候,他迎难而上以一腔孤勇,用同行看来过于幼稚的辩护意见做了最终也并未成功的辩护。

把这样一个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切在一个接地气的“草根”律师的视角上,是这部影片成功的原因之一。这个角色,作为一个人,他有优缺点,从他的视角,可以看到对于那样一个事件大众的不同看法;而作为一个律师,他被赋予了“草莽”之气,有时另辟蹊径,与其他律师的“精英”气息形成对比;但同时,男主也不失专业的法律思维和办案子的能力。这样的一个角色,有这样那样的转变,最终在两条不同的人生之路中做了自己的选择,这个过程和结果是非常令人信服的。

平心而论,这部电影设置的故事情节,从开始到推进到结束,都有很重的斧凿痕迹。很大程度上,男主角宋佑硕的经历,虽然表演得好也具有真实性,但他的经历和遭遇都过于凑巧,确实能让人看出是刻意安排的,并不自然。尤其最后的“燃”桥段——法庭“点名报律师”,情节设置也过于刻意,以至于并不真实。但这部电影的情绪和表达,足以盖过专业人士的专业判断,也足以点燃一般观众心中的火焰,所以在入戏和共情的层面上,这部电影做到了它想要的。

但是这部电影,改变了韩国吗?

从事实上来说,它确实改变了。因为电影而起的汹涌民意,使陈年旧案的被告人有了勇气申请再审,也使釜山法院受理再审,并以“虽然被告人对检察机关指控的事实供认不讳,但之后发现他们在调查过程中长期被警方扣押,因此他们很有可能是迫于压力承认自己有罪。”的“证据不足”,以及“虽然一审认为他们违反了《国家保安法》等法律,但他们的行为没有对国家的安全和自由民主主义基本秩序造成危害”的“犯罪构成不成立”,改判被告人无罪。无论如何,再审判决撤销了原判,撤销了罪名,还当时的被告人清名,这是好事,也确实是“改变”。

但是韩国的情况,远比给这一个案件翻案复杂。通过近年的其他案件也可知,韩国的财阀和军政,还有隐隐的代理人身份等等,不是单纯地靠明面上的路径能够解决的。孤身一人走上这条路的人,甚至很难看到同路者,亦或同路者不断离开。一步一步,曾经的有志者死在路上,终于站在台前的,到底还是不是曾经的有志者,只有时间才能知道。

这部电影改变了韩国,但是也没改变什么。文艺作品对于现实社会的作用,有时并不体现在文艺作品本身,它的力量在于希望。

希望这希望,还能是希望。

希望这希望,不止于希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辩护人》丨他改变了韩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