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我自己—98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慢就是快

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我有一段时间特别投入,特别忘我,特别上瘾。看南希迈克威廉斯的《精神分析:理解人格结构》每天一章,每天写至少五千字的读书笔记,不到一个月时间写了15万字的读书笔记,而书的内容也就三十万字,每天都处在莫名的兴奋里忘乎所以。

后来又读了很多书也很上上瘾,从弗洛伊德《性学三论》到《动力学个案概念化》,从《梦的解析》到欧文亚隆《成为我自己》,从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到许又新教授的《心理治疗基础》都让我欣喜若狂,收获很大。

而且最近在阅读温尼科特文集时,用了12天的时间就把四本书全部看完了,那种身疲力竭,那种头脑发胀,那种读不完睡不着的感觉,是既痛苦,又兴奋。但兴奋过后,也带着一段时间的弥漫的抑郁无法抗拒。

就拿读温尼科特来说,9月底就读完了四本书,然后再10、11、12三个月时间当读书助理的时间里,中间再也没有翻起过,只是最后跟着领读老师过一遍而已。

我想说什么呢?我想说,那种浓烈的读书快感,并不能时时刻刻的持续,好像大脑的容量是一定的,短时间灌注了许多知识,似乎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消化一样。

用认知模型来觉察就是:

情境:在读温尼科特文集时,12天读完了全书,非常兴奋。但接下来三个月的时间都没有找到那种感觉,到了12月下旬,才慢慢的能找到那种感觉。

情绪反应:愤怒

自动思维:时间都浪费了,为什么不能一直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中间信念:假如不能快速的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我就不能快速的掌握咨询技能,就不能养活自己,就有生存危机感。

补偿策略:会攻击自己,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有些无力和抑郁。

核心信念:我没有价值。

个案概念化:

我生在父亲软弱而懒惰的家庭里,母亲强行把我推到了父亲的位置上,把拯救家庭的命运都寄托在我身上,这种压力是我无法承受的,潜意识里有着巨大的力量推着我逃离(起源)。我不想承担父亲的责任,所以就不想去学习的那么投入,就想混,当个浪子。但我又无法抵抗母亲的压力,于是学会了‘赌命运’——玩火。如果我赌输了,愿赌服输,我尽力了也好给母亲一个交代,大不了‘向死而生’;如果我赌赢了,是可以拯救家庭,获取巨大的资源后,是可以给自己喘口气,获得一个重新做小孩的机会的(机制)。但伴随着我的辞职,我失去了工作,没有了收入之后,我的‘赌命运’的机制无法维持了(促发机制)。所以我必须给当下的自己找一个出路,急中生智——我想快速的掌握心理咨询技能,但是心理咨询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学会的,需要按部就班的持之以恒的努力,于是跟之前模式发生冲突,引发了愤怒和焦虑情绪(问题)。

有了个案概念化之后,我开始明白,想快速的掌握心理咨询技能跟学习的本质是冲突的,是不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快速的立竿见影的掌握一门技能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俗话说的好,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当我这样觉察的时候,我从“我是没有价值”的核心信念中抽离出来——我不是没有价值,我的价值需要一点一滴的去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是咨询师。但在这个过程一定是需要耐心的等待,千方百计的想发设法的为了成为咨询师的目标服务。

掌握了成长的规律之后,才发现: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慢就是快;唯手熟尔。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为我自己—98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慢就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