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清水河

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的黄河,在清水河县老牛湾转折近乎360度,“黄河九曲十八弯,最美不过老牛湾”,老牛湾河水温婉如玉,两岸壁立千仞,是中国一段最美大峡谷;古老的万里长城也在老牛湾这里与黄河握手,山脊上绵延的古长城,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青水河悠远的历史。

青水河县位于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里融合交汇,神奇的北纬40度穿境而过,蕴育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风景。沧海桑田,岁月没有冲刷掉古老三叶虫在这里留下的足迹,也没能冲刷掉千年长城的根基,却留下一道雄壮的峡谷奇观。数千年来,人们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依山而作逐水而居,日出日落穿越四季。在中国一段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经常侵扰中原农耕民族,因此双方之间的战争相当频繁。清水河无论在地理与经济形态上,还是气候与生态上,都处于农耕与游牧的一个过渡区域,为历朝历代的核心边疆。

远在三千年前的周朝,清水河一带曾是周天子的朔方幽州地,也是周朝与草原民族的边界。当时的南仲大将军被周天子派来此地与猃狁族(即匈奴)交战,并大胜而归。为了更好的抵御匈奴,南仲将军在此修筑了许多互相联系的城堡和烽燧,城堡用来驻军,烽燧用来联络与报警,它们成为南仲取胜的关键,也是后世长城的雏形。

直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清水河又成了秦始皇沿黄河修筑的三十四座县城之一的祯陵县城。现在仍依稀可见当年夯土修筑的城墙。秦始皇还将赵国,燕国等修建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著名的万里长城。

汉元朔二年,汉武帝在河套也区设立朔方郡,徙民十万来此定居,进行农业开发。又命苏建调集十万人筑朔方城和修缮旧时的万里长城。

当我们在此面对着秦汉的古长城和金朝的金界壕,再回望整个人类历史,才发现修筑长城并非中国所独有。在遥远的欧洲,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也曾修筑城防,公元122年,罗马帝国修建了一段高15英尺全长80英里的哈德良长城。只可惜哈德良长城没能抵挡住匈奴民族迁徙的潮流,之后的一千多年中,整个欧洲被匈奴人冲得支离破碎,再也没有统一起来,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明朝是修筑长城时间最长的朝代,清水河的长城也多修建于此时。明朝大边长城东起西阳县西至黄河,是明朝防御蒙古铁骑的第一道防线,二边长城在大边长城以南。与秦汉阴山长城相比,明长城主动向南后撤了160公里,由此重新找回了对峙与防御的平衡点。在清水河县口子上村,有老二边,新二边和内边三道明长城的遗址,并汇聚于口子上村以北的丫脚墩山头。口子上村的五眼井堡,现在已成为村民的庄稼地,它曾是明朝长城防御系统中的兵堡之一,当年这里平时供百十号士兵居住训练,并兼有驻守之责。明朝最早施行的是军户制,当兵卫国是世袭制,军户会被分给定量的土地,不打仗时自己耕种不用交税,并随时听候国家的调遣。这些驻守长城边关的士兵,成为清水河早期人员的主要构成,随着戍边人员不断繁衍后代,长城边上逐渐开始出现许多大小的村落,口子上村就是其中之一。

清水河北堡乡至今仍保留有明朝的红门口长城遗址,四百多年前,这里是明朝最早一批开放与蒙古贸易互市的长城关口。明朝隆庆年间,在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等人的筹划下,明朝与蒙古达成了对俺答汗的封王、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史称“隆庆议和”。自此之后,明朝与蒙古族之间开放了十一处贸易口岸,结束了明朝与蒙古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随着官市的开设,清水河县变得热闹起来,除了主要的马匹交易,牛羊等牲畜和中原的茶叶、粮食也十分受青睐。在长达百年的战火之后,和平终于降临长城,长城的贸易功能开始显现,成为两种文明融合的见证者。社会与文明的发展,让人们明白战争不是首要目的,和平与发展才是民族的根本利益。

清朝建立后,随着中国汉满蒙藏四大民族都统合在一起,中国彻底完成了各民族的融合,长城便失去了边关防御的意义,修筑长城的历史也就此结束。

清水河见证了中华民族千百年不断修筑长城的历史,长城帮助中华民族抵御了外族的入侵,中华文明得以延续数千年,使中国在经历数千年不同的朝代后,仍维持了国家的大一统。长城也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中国历史的重要遗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清水河人开始自发组织起长城护卫队,他们的主要职责是防止人为造成对长城的损坏。2006年12月1日,《长城保护条例》实施以来,清水河境内150公里长城,由30位长城看护志愿者分工分段看护,在长城上日复一日的巡走,加深了他们对长城的了解与热爱。

公元1697年,康熙年仅18岁的四公主,与喀尔喀蒙古未来汗位继承人敦多卜多尔济成亲。清朝皇帝希望通过和亲,使民族更紧密的融合在一起。从康熙到光绪末年,共有39位公主与蒙古联姻,这些外嫁蒙地的公主,都会得到皇帝封赐的养赡地(也称胭脂地或汤沐地),以供生活保障。

康熙四公主是第一个位与漠北蒙古王爷联姻的清朝公主,康熙将内蒙古清水营(即现在的清水河)的土地赐给四公主,四公主在清水营的养瞻地有良田48375亩,八十八犋牛。现在的清水河口子上村,仍保存有一块记载四公主在此地施行仁政,推行赋税减免政策的功德碑。在清水河县,这样的碑有四五块,记录了四公主在清水河境内开展农业垦殖的政策举措。清水河县也正是从那时开始,逐渐成为草原上重要的农业产区,康熙对四公主在边疆所做的一切非常满意,封她为“恪靖公主”。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皇帝北巡时,曾来四公主在归化城的公主府居住,以示对女儿的关心与疼爱。雍正继位后,加封四公主为“固伦恪靖公主”,赞扬她为边境安定的作为。四公主为清水河带来了两百年的和平,不仅推动了农耕文明在这里的发展,还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在明清两代,随着长城边关硝烟散去,和平的环境让越来越多长城内的百姓开始向长城外谋生。清水河传唱的《走西口》,讲述了长城关内的人们因为生计,到长城关外的内蒙开荒种地讨生活的历史。清水河的红门口就曾经是走西口的主要关口之一,在走西口的过程中,长城内外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草原与中原各领域的融合更大规模地展开。不仅是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更有戏曲陶瓷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与当地特色相互糅合影响,形成清水河富有地方色彩的民间文化艺术。

四百多年前,一些山西的做瓷人穿过红门口长城的关口,来到清水河的黑矾沟一带,发现这里有高质量的高岭土和大量的煤,非常适宜烧造陶瓷,于是他们就在这里建窑烧瓷,瓷窑的烟火绵延至今,形成工艺独特的清水河瓷艺。在黑矾沟这条不到2500米的山沟里,现在还完好保存着25座明清古窑址,可以想见当年清水河陶瓷业的兴旺发达。“南有景德镇,塞北清水河”,是人们对清水河“塞外瓷都”的美誉。

在清水河县老牛坡农村党支部旧址,我们可以看到汉蒙各民族团结抗日的光荣历史。这个建于1937年党支部,是抗战时期蒙晋交界地区成立最早的农村党组织之一。老牛坡连接晋绥抗日根据地和大青山抗日根据,是绥南地区抗日斗争的前沿阵地,也是扼守革命圣地延安通往苏蒙的重要通道。清水河人在此组建抵抗和反击日本侵略者的信念长城。

走过了漫漫的历史长河,如今的清水河人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虽已开始了新的生活,也仍在继续坚守着世代浓郁的乡情与文化。黄河水浇灌着清水河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物产与清水河人的智慧,蕴育出独特的饮食文化,每一种当地美食里都保留着清水河人共同的乡土记忆,

与黄河上游沙质河床不同,老牛湾一带的河床是坚硬光滑的石头,这里的黄河鲤鱼必须不停地游动,因此体形虽小肉质却更加鲜嫩。炖野生黄河鲤鱼,是老牛湾的一道名菜,新鲜的鲤鱼剖开洗净后,将表皮十字花刀划开,整只放入特制高汤中慢炖一个小时,香气四溢鲜美嫩滑。

每年农历七月初六到初八,清水河的洞儿沟村都要举行一场特殊的庙会。500多年前,村里的祖辈从山西迁徙来此,岁月流转,人们逐渐开枝散叶。为了坚守这份乡情,村里约定每年农历七月,无论身在何地都要回村,返乡祭祖,共叙乡情,这一特殊的传统至今已延续了三百多年。看戏、宴席和骡马市是洞儿沟庙会最主要的三个内容,一场全村总动员的宴席是庙会的焦点,炖羊肉和糕是必不可少的主角。

清水河的羊大都在山间放养,吃着青草喝着泉水,因而肉质细腻。将新鲜羊肉切块,入大柴锅翻炒,配上葱段姜片入炖锅,旺火加热小火慢炖,羊肉的脂肪在汤汁中逐渐释放,羊肉变得软嫩爽弹回味无穷。

清水河人对吃糕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金黄黏糯是上等糕的标准。清水河由于日照时间长早晚温差大,是小香米、黍等杂粮的黄金产区。清水河的糕就是以黍为原料加工成的,先将黍面多次少量加水,揉捻均匀成颗粒状,蒸熟后则黏性大增,然后趁热合团反复捶打,黏实紧密筋道的黍糕就做好了。糕的也吃法很多,可将糕块蘸裏上炖羊肉的汤汁一起吃;还可在糕里包入馅,放入油中炸成金黄色,吃油炸糕,寓意“由此而高”。

莜麦是清水河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莜面是青水河人的日常主食,做好莜面讲究“莜麦三熟”,磨前炒熟,和面烫熟,做面蒸熟。用开水和好的莜面,在清水河主妇们的手里经过搓、揉、捻、按、压等不同手法,就形成了不同造型和口感,有长条状的、短条状的、有叶片状的、有窝状的...;莜面还可与土豆等蔬菜搭配做出七八种面食,无不让人由衷感叹美食中的民间智慧。

青水河的人家,常会在女儿出生时,在院里种上一株海红果树,海红果树陪着孩子一年年长大。每年春夏之时,海红果树便开满艳红的花朵,家家繁花似锦;每到十月左右,海红果挂满枝头,家家火红一簇。海红果含钙量丰富,被称为“钙王”。新鲜的海红果口感酸涩,人们会先把海红果冻透,再把海红果放入冷水里浸泡,经过低温的作用,有机酸被降解,果糖结晶使海红果甜度提高,果子变得绵软可口,果肉液化成汁,吃后冰凉去火、理中益气、去燥刮油,四季皆可食用。

土地为勤劳的清水河人奉献出丰收的果实,当他们在土地劳作和收获时,才感觉到人们就是这样自然的与土地连接在一起,和时光、欢乐、勤劳、智慧夹杂在一起,在心里留下最难忘和最动人的记忆。

和所有中国人一样,清水河人也擅于用简单的食材创造出极致的美味。豆腐在清水河人的食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清水河的豆腐质地紧实,豆香醇厚,这首先要归功于当地优良的水质和特有的羊眼豆。羊眼豆是清水河独产的一种黑豆,羊眼豆经过浸泡脱皮后打磨成浆,煮好的浆点入上好的酸浆水,然后倒入槽中压紧实。这种浆水豆腐劲道略带甘甜。

抿豆面是清水河人喜爱的一种早餐食品,这是一种用豌豆制作的面食。先将豌豆磨成粉面,然后将三份豆面与一份白面掺匀,用温水和至黏稠,将面搅出筋,揉成黏度很大的软面团,把和好的面放入抿床内用抿疙瘩挤压,一条条豆面从抿床的孔中落入锅中的热水里,等煮熟后捞到碗里,再放入高汤浇上臊子。在寒冷的秋冬季节里,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抿豆面,暖心暖胃,寒意顿消。

长豆面也是清水河人喜欢一种美食,豌豆同样是它的原料,而它的另一种原料则是蒿籽。蒿籽是清水河一种常见的野生果实,有淡淡的苦味和清香。先将蒿籽加水搅拌变成胶凝体,再与豌豆面一同揉捻,可以增加豆面的筋性。把豆面擀成薄薄的豆面皮,切成条状,下锅煮熟,浇上臊子慢慢品尝,劲道爽滑,豆香浓郁,让人回味着浓浓的乡土乡情。

美食妆点着清水河人幸福美满的生活,也增添着清水河人浓浓的乡情亲情。这样的日子,这样的深情,一如缓缓流淌的黄河,一如站了千年的长城,一如缺了又圆的明月,始终装在生活里,装在人们的心里,延续千年从未中断。时光向前四季轮转,清水河历经无数历史的淬炼而走到今天,她是那样的亲切而相识,因为她就是我们自己,一个历经苦难始终向往美好创造美好的自己。生活遵循着她自己的轨迹,明天又会是新的一天,一个因为昨天而积淀了坚韧和沉静的一天。

新中国成立后,清水河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清水河森林覆盖率已达32.9%,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县。清水河县这个古老的晋蒙边城要塞,如今正迈步走向建设全面小康的新征程。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造就了她的挺拔与英姿,她带着自信。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使她既彪悍又恬淡。她敦厚朴实,她勤劳善良。她见证时间的沧桑;她守护百姓的幸福;她讲述着昨天、今天以及美好的明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悠悠清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