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如何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小组合作学习
确立教学改革实施推进单位
教学改革实施推进单位可以是个体老师、某一个学科或教研组或建立实验班,或是某个年级,也可以是整校推进。不同的实施推进单位对管理和实施的过程也有不同的要求。个体教师一般能保证老师改革的积极性。而单学科推进,一方面对于内容和教学设计的集体智慧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问题就是在一个班级里面,学生需要在不同教学模式中切换,桌椅的转化、评价只能在单独学科中应用。
成立教学改革实验班,可以解决单科教师推进的问题,一个班大部分老师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适应度也会较好,也可以实现跨学科任务的落实和评价体系的简易。但问题就是有可能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愿意投入到变革中,整校推进的化,可以更好的从学校的管理与评价上给予支持,但教师积极性提升的问题会更加严重。
教室学习环境创设
学习环境的创设包括空间环境的利用、墙面环境的利用。根据教室大小、座椅的形状,确定教室可以承载多少个组的活动及每个组具体摆放策略。需要让尽可能多的同学不用太费劲就能看到黑板。学校墙面环境也需要布置起来,还要规划班级公约呈现的方式,班级公约的呈现可以是生成性的,不断根据班级出现的问题进行增补、考虑小组学生作品展示的区域、小组评分展示的区域等。
学生分组
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质与学习任务建学习小组(2人、4人、6人、8人),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需要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进行仔细的考量。首先需要考虑每个组的人数,每个组人数会影响单个活动的时间,如交流,2人组用时最少,8人组用时最多。当然也可以灵活,有些活动采用两人组、有些采用四人组、有些采用六人组,有些采用8人组。还有就是教室空间,容纳多少人数规模是合适的。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也要考虑不同的活动用几人组效果更好。
这种分组,既可以通用,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来进行分组,方便学科学习中的互助与互动。在分组的时候,老师确定下基本的原则,可以给学生一定的选择选,或者随机,以降低学生可能会有的抵触。
学生的小组建设
小组合作学习开始之初,需要对学生进行小组建设,具体包括小组的组名、口号、组歌、组型等,用于塑造小组同学共同的身份,提升小组凝聚力和学生的归属感。形成具体的、可达成的基于个人目标的小组学习目标,用目标来激发小组成员的斗志,使其能够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而携手共进。目标定了之后,完成小组成员的角色分工,角色的分工可以考虑任务完成的需要、纪律管控的需要、小组过程反思的需要等,总体原则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也可以结合教学改革的理念,增加鼓励员、产出整理员等角色,使得关注学生学习体验、以产出为中心等理念能够有抓手,能够落地。要形成小组公约,并将定期进行小组合作反思作为公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共同遵守,并有相应的角色来进行监督。
小组的建设需要专门的时间,可以考虑用班会课,或者学校规划出专门的时间。为了确保小组建设的专业性,可以借助专家的力量,一方面专家可以用一个班做示范,其次,全体班主任进行集体备课,备好课之后,在来进行班级建设。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步骤。
班级常规的建立
教师要结合班级常见问题,凝练出简单可行的秩序控制方法与具体班级学习公约,并将班级公约以多种方式被学生所感知、记住和践行。如用指令的方式、用图文贴在教室的形式、用诗歌或三句半等形式。并针对合要求的进行奖惩。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有意识的用好个小组的不同角色,让自己能够从容教学。定期对班级的常规进行复盘。除了秩序,教师要进行合作学习规范的培训,其中包括声音控制的规范、回答问题的语言规范、组际交流的语言规范,让学生能够有礼貌的表达自己的异见。
教师需要开发一些工具,帮助每个组去落实班级常规,比如,可以形成课前学习材料准备清单,有了这个清单,学生能够自查,每个组的检察员也可以提前检查小组成员准备情况。
学生学习奖惩的落实
学生学习的奖惩应该分为学习常规的奖惩和课堂学习质量的奖惩。常规的奖惩应该在公约中明确,课堂学习质量的奖惩应该与教师设计的教与学的活动密切相关,应该在课堂活动之前清晰告知学生。避免奖惩的随意性。同时,奖惩要及时记录,当然教师可以安排好小组落实这一任务的角色,也要及时的统计,并且及时让学生知道。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中的专业支持
前面几个步骤,建立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秩序,需要深度的专业合作确保小组合作的质量,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专业持续支持的机制,用知识治理的逻辑,在组织层面提高学校的学习能力,反哺到每一个教师。因此,这个需要学校层面,尤其是教学管理部门配合教研组来进行。其中要抓的关键点是课标与知识点、学习目标、教的活动设计、学的活动设计(个人、对子、小组、全班)、学生学习任务设计(课前、课后)。这些关键点是需要学校助力形成学校的知识技能库,其中知识点、学习目标是学校统一选择最优的表述,最好还能够有专家的把关,所有老师都需要内化。对于活动设计和任务设计,则需要用集体的力量,用研究的思路、以产出为导向来做。依托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甚至是依托各级各类课题,广泛阅读相关的素材、观看各种优质课,在此基础上,每个老师各自设计,把大家的经验萃取出来。通过学校管理机制的改良,对能够贡献好的设计的老师,给与奖励,让学校的设计方案能够不断迭代。而老师可以在学校的设计方案中,自行组合自己的教学活动,不断优化,持续贡献。
知识点、目标、活动和任务设计是小组合作成功的关键要素,不能任由老师个人发挥,需要学校层面保证基本的质量,把每个老师的智慧激发贡献出来,在学校层面择优选用,学校需要用机制设计,确保每个老师都拿出自己的干货,减少搭便车的现象。加大教师之间分享交流的力度。
其次,将小组合作学习的变革与常规的观课深度融合。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观摩可以围绕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堂文化、课程性质四个维度,设计课堂观察记录表,教师分组进行观摩,具体分析教师活动设计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老师如何呈现学习目标、课堂的具体流程、老师教的方法等,然后进行基于证据的研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课堂需要我们把重心移到学生的学习上,去关注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观课为平台,了解学生,让教学能够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习任务的过程监控
学生的学习任务,从时间段来分,包括预学任务、课堂任务、延学任务,从类型来分,可分为小组任务和个人任务。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任务完成的过程进行监控,需要常规性的跟进,将任务的过程监控将其变成教学常规的一部分。要求学生汇报任务的完成进程,学生是否遇到困难。
因为学生个体完成任务是小组合作的基础,如果个体在课前没有完成个人的任务,在合作中一定会出现搭便车的行为。教师了解个体任务完成的情况还能够为教学提供更精准的诊断信息。比如,可以在每次上课前,让检察员检查小组成员的完成情况。需要在课前进行例行任务的检查,一些简答的任务,便可以在这个环节完成简单的统计。如英语听写任务,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统计学生主要错在哪些单词,错的原因?哪些单词是全对的。下课老师就可以做简单的汇总与分析,这样比老师收一大摞本子挨个批改效率更高。如数学作业,以小组为单位统计每个题的正确率,错误的原因,这样老师能够更精准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有了个人学习准备的课堂合作任务,教师需要交代清楚合作的任务、流程、时间和产出要求,避免组里面出现麦霸,关注是不是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关注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学生是如何处理的,由此给予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的指导。
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学习交流机制
强化老师对于学生的了解与分析,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不同学科的态度,不同教师形成合力,帮助学生持续进步。建立这样的学习交流机制可以帮助教师统筹学生作业的量,探索一些跨学科学习任务设计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