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了商业认知是什么、为什么、质量标准、和我关系之后,下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你能帮我升级一些商业认知?
的确,虽然一本书并不贵,但读者时间有限,凭什么我的书能值得让别人花几个小时阅读,能对大多数人产生一些帮助,背后的问题,就是我们序言的题目,何德何能,天理何在。
因此,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思考总结写出一本高质量科普读物的方法论的过程,这也是一本书之所以能成为好书的天理。我知道,只有掌握这样方法论并成为一个忠实的的践行者,才能成为一个好作者。
那么什么是写一本优质的科普书的方法论呢,我的总结是包饺子和倒饺子式的写作。
这个结论源于任正非一句的名言,任正非说,“倒不出来的就不是饺子”。这句话背后是那句尽人皆知的歇后语,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这句话本意是,有的人是有真知灼见的,但有点小遗憾,就是他无法让别人理解自己的真知灼见而已。
但任正非说,只要无法让别人理解,就是没有真知灼见,或者也可以理解为这种“真知灼见”没有任何价值。
任正非的这句话对我对写书、培训、咨询等方面知识服务方面的认知很大的启发。在我看来,任正非的这句话里有知识服务的几层含义,包括“包饺子”、“倒饺子”、“端饺子”。
首先,食材和面皮单独都不是饺子,馅儿本身也不是饺子,不信你直接下锅煮出来尝尝。
只有通过包的过程,才得到了食客想要的饺子,食客的不是馅儿汤,也不是面片,否则你可以把这些元素煮出来,看看有没有愿意吃。高质量的“包”重构了馅儿和面的组合,制造了饺子的特殊价值;
其次,在茶壶里煮出来但倒不出的饺子不是饺子,能倒出来能有机会被人吃到的才可能是饺子,饺子包出来就有不同于饺子馅或食材的形状,所以有技巧的“倒”实现了特殊的价值。
再次,在厨房里做的饺子,即使能倒出来,也不是饺子,跑堂的伙计把他端出来,根据需求送到每个点单的食客,让食客真正吃到,才是饺子,“端”的过程也制造了价值。
在商业协同的领域,一切以协同的结果为标准,以增量的交易为核心目的,如果倒不出来,或者端不上桌,不能产生增量价值,就不是饺子,
科普书属于知识服务的一个子集,我理解一本书的写作过程,一定至少是“包饺子”和“倒饺子”的过程,而在一本书的理论基础上,培训和咨询的过程,就是为特定对象“端饺子”的过程。
一本书作者独特的经验、大量数据、丰富的素材都只是食材,但都还不是饺子,加上作者基于这些素材独到的、深刻、有价值的观点,才是饺子,总结和归纳是包的过程;
比如,没有门捷列夫,我们的化学家们也能一个个发现新的化学元素,门捷列夫做了元素周期表的归纳,形成了《化学原理》,自此新元素的发现就有了新的方向。
比如,《中国史纲50讲》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对于中国历史,所有的学者的史料是类似的,施展未必有更多独特的史料,但是他的归纳和总结,展示了独到的角度、深度和广度,从而有非常强的解读能力,我们说,施展包出了好饺子,而不是施展有了新的食材。
作者使用丰富地图表、复杂的推理、充满术语的讲述,都是在茶壶里煮饺子,不是倒饺子的态度,而作者深入浅出解读,高质量的类比和案例,才是倒饺子的过程。
樊登老师是倒饺子的高手,近千万的读书会会员就是一个明证。樊登老师能以脑图的方式,把一本书的精髓提炼出来,在四十分钟的时间内口述出来,一开始我也以为他只是“倒得好”,让听众很容易介绍。但后来发现,其实他也在“包饺子”,面对同一本书,他有很多的独到观点,加上和别的书的融会贯通,再用语音的方式,循循善诱地倒出来,才让他的内容帮助到这么多人。
类似任正非、樊登这样的很多名人都是商业连接的高手,也正是包饺子和倒饺子的高手。
马云说,不能把飞机的发动机装在拖拉机上,小公司在用人方面不能大材小用的观点,一句话就说清楚了,也很容易被人认可;
马云还说,eBay是鲨鱼,淘宝是扬子鳄,在海水里,我们必死无疑,但是在长江里,谁输输赢还不确定,投资者对阿里的竞争优势马上理解并支持。
柳传志说,要退出画面看画,要拐大弯,要填土再夯实,几个类比把战略的思考和执行描写的惟妙惟肖,通俗易懂。
我理解包饺子、倒饺子何端饺子之所以在这个商业的时代十分重要,是因为这个时代讲究的是同事间、公司和客户、伙伴间的协同作战,而沟通是优质协同的基础,沟通对象的知识背景和认知层次无法控制,再好的认知都不能孤芳自赏,只有为协作伙伴最大程度的接受、认可,最终实现协同,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
所以,深刻准确的商业认知是有价值的,能被大众接受的商业认知更有价值,甚至没有可能被大众接受认可的商业认知,就不是好的商业认知。
任何深刻而准确的认知,如果没有到可以讲给卖茶叶蛋的老太太都能听懂的程度,其深刻性和准确的价值都应该被质疑。所以,即深刻准确,又通俗易懂,深刻性和易读性是我在这本书写作过程中最大的追求。
那为什么我如此重视归纳并有机会归纳出一些关于生意、商业认知的观点,原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独特经历让我接触到一些关于商业认知的独特的“食材“,甚至有一些馅子,只要用心好好包,就可能包出好吃的饺子;另一方面,我的职位面对着吃饺子食客们的巨大压力,别人还没来得及包出饺子,这逼着我和同事一定要包出一些好饺子才能胜任工作。
我曾在百度有八年的工作经历,其中在担任百度业务运营部负责人和百度营销大学校长的时候,面对的就是数十万的广告主,他们中大多数对互联网营销搜索营销的认知程度都比较低,我们只能通过数千个客服和两万多名的销售来帮助客户,而这些客服和销售只有23岁的平均年龄,学历和阅历并不高,如果没有对所从事的搜索营销的高质量归纳,没有一套体系,有没有自洽的逻辑和恰当的类比,能支持到他们的挑战可以想象。
我也曾在一个快速发展中互联网教育公司负责教研、师资、教务、教学等职能,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系统性地培训好管理者和服务提供者,把一个数万名老师和数十万学生的教学的体系,改变为质量在规模基础上依然可控的体系,是我和团队的职责。
举个我工作中的例子,就是过去工作中如何给搜索推广的小白客户,讲清楚关键字搜索推广是什么很重要。
百度运营通过数千个客户服务人员做好“保姆“和”教练“支持数十万广告主的的策略,是我们在一个内部培训项目上总结的,“学会、做到、优反馈“,我们最早叫做有反馈,后来也改为优反馈。
当时,总部和一线都发现,给没有知识基础的“小白”客户解释起来一定会颇费一些功夫的,通过收集一线的一些优秀做法和说法,发现最有效的是一个类比,就容易解决问题。
当时,我们收到的最好的方案是,把广告主购买的按点击付费的关键字解释为互联网上的业务员,这些业务员24小时日夜工作,只拉有需求的客户,只拿提成不要基本工资,随时可以根据表现裁员和加薪,随时可以拉自己的同学、朋友、亲戚做业务员,你要不要雇佣一些这样的业务员?
听到这里,大多人的都明白,因为对业务员的认知以及业务员管理难度心知肚明,那这个众人皆知的概念类比关键字,就很容易被老板接受,从而具有强大的力量。
但这个案例的背后,是对关键字广告的深刻、准确的认知、理解和归纳,其知识的边界是对以老板的视角,对客户的深刻认知、对销售业务的理解,对选、育、用、留、辞人力资源的认知,这是对营销认知到位的好饺子。
一个类比,让大家能立刻抓倒这个问题的精髓,让大家认知到,就把饺子倒了出来,能倒出来,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包的饺子是“好饺子”。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大体系中,一个好的类比,相当于100名培训师,甚至100名培训师,这是我工作中的总结,类比就是有力的倒饺子的方法。
不难看出,就是过去的工作经历和岗位职责,把我生生逼成了一个提问控、归纳控、类比控、逻辑控,让包饺子、倒饺子、端饺子,成为我主动和有意识的行为。
我是一个提问控,我要提前在客户和支持或管理对象之前进行思考和回答。为什么要包饺子,为什么饺子比食材本身好吃,这些问题对我很重要。
我深深地认可,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为重要,只要提出正确的问题,就是解决了一半的问题。
我是个归纳控,包出饺子比食材好吃,包的过程,就是归纳的过程。
如果发现没有我能理解的理论帮我解读现实案例情境下,归纳出自己的模型和逻辑就是我自己理论基础的方式,这叫包出我的饺子,我很担心那种没有汤勺的鸡汤,我也担心那种无法借鉴没有深度思考的归因和经验总结。
本书讲的7G模型、7F模型、五合模型、三要素模型等,都是我包出来的饺子。
我是个逻辑控,整体局部、MECE、周延、自洽、他恰等问题,永远是我会思考的问题,食材和饺子之间有本质差异,馅子永远在饺子皮里面,先把茶壶和饺子严格地分类是我的思考路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饺子的质量,以及食客的满意。
我是个类比控,类比让我把饺子倒出来,把饺子倒出来不仅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工作,也是以终为始帮我检验是不是包出了好的饺子的方法。
如果在写一段重要概念和内容的时候,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类比,我就茶不思饭不想。我相信“没有什么道理,复杂到不能用一个贴切的类比讲清楚的,如果一个类比不够,就来两个”。
我会对自己这本书的内容和模型有信心,一方面,这些内容都经过培训的验证,几乎所有内容,都是在很多场合下分享打磨的结果,都端出来给人吃过;
另一方面,这本书的内容、模型大多都是验证过的原创,我坚信客户至上为宗旨的独特的原创是有价值的,这些我包出不同口味的饺子,会有自己的读到的价值。
在商业认知方面,人们都喜欢并期待干货,我理解所谓干货就是别致的好饺子,即被抽象归纳出来的有价值的认知,而这种认知是被实践验证过的。
对包饺子价值以及倒出饺子价值的理解,为我们理解或探究后面的概念十分帮助,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后,我们会很有信心地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因为无论看起来有多炫酷、有多神秘的商业名词,比如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的背后,从供需的角度看其商业逻辑的本质可能跟我们以前见过商业现象本无什么不同。
从合利的角度来思考原因,从古老的历史案例中寻找先例,再结合一些专业的方法,我们对商业认知的能力会有一个很大提升,最终每个人都成为商业认知的高手,是这本书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