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背后的伤痛,藩镇割据与安史之乱

本文概要

1、大纲:了解盛世大唐急转衰落的原因

2、时间跨度:前710年—770年

3、重要名词:节度使 安史之乱 马嵬坡 藩镇割据

4、重要人物:唐玄宗 安禄山 史思明 杨贵妃 郭子仪

谁是唐明皇?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又称李三郎。他是唐朝的第五位皇帝,唐朝在位时间最长(712年—756年在位)的皇帝。

武则天于705年去世后,唐朝的皇位之争又持续了七八年,710年6月,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灭了韦后集团;712年,睿宗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唐朝形势才稳定下来,进入了“开元之治”时期。

因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后世的戏曲小说中把他称为唐明皇。又因酷爱歌舞唱戏,后世得名“梨园始祖”。

设立兵镇和节度使

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期间对外开疆拓土,先后平定辽东、东突厥、西突厥、吐谷浑等民族和地区,使唐朝成为一个国境极为辽阔的国家。但是,边疆民族势力活动依然频繁,小规模战争不断。

到了唐玄宗时期,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管理少数民族,截至开元十年陆续在边地设立了十个兵镇,兵镇的最高长官称为节度使。府兵制逐渐被募兵制所取代。

节度使权力似诸侯

节度使不单负责军事和防务,而且兼领地方上数州的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因而兼有辖区内的督察、行政、财政、人民户口等大权,原来管理地方的州长官也变为其部属。据《新唐书》记载:“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节度使因而雄踞一方,俨然诸侯国与中央并立,是藩镇割据的早期形态,成为唐皇室的隐忧。

该来的总会来:安史之乱

唐玄宗末年(755年12月),唐朝实力最强的两个节度使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中央突然发动战争,同唐朝争夺统治权;这场内战打了八年,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因为发起叛乱的首领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皇帝大逃亡

天宝十五载(756年),叛军占领东都洛阳,防守首都最后防线潼关的唐将哥舒翰,也很快被安史叛军打败,全军覆没,哥舒翰被俘虏。同年六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

唐玄宗李隆基看到长安守不住,只好仓惶出逃。途中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杀死奸臣杨国忠,又逼迫无奈的皇帝下令缢死杨贵妃。唐玄宗最后落荒地逃到成都。

盛唐不再

八年的安史之乱让唐王朝费了很大力气才予以平定,但其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一、社会混乱

战火绵延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半个中国。《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广大人民生灵涂炭,无家可归。

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二、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削弱了封建集权,加重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使唐王朝转盛而衰。安史余党在河朔一带形成三镇割据,继续把持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唐朝中后期,割据形态持续了一百多年,不但是唐亡的原因之一,而且直接导致了五代十国的动乱。

三、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则不顾现实反而增加税收,导致农民和地方统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造反,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四、边疆不稳

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逐渐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由于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平叛,所以逐步失去陇右、河西走廊和西域安西北庭等地。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五、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自两晋就已经开始,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北民南迁的状况更加明显,致使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北方政权对南方经济的依赖更加严重。


更多历史文章,请持续关注公众号 “云竹文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唐盛世背后的伤痛,藩镇割据与安史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