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整个宋朝,有谁的词可以跟苏轼一决高下的吗?
他说,有,辛弃疾,被称为“词中之龙”。
我问,代表作是什么?
他说,那太多了,我说几个,帮你回忆一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北宋前期的词,多写情爱、闺怨、离愁,到苏轼呢,开始有了阳刚气息,使人眼前一亮,哇,词还可以这么写?而辛弃疾呢,他的词里没有矫揉造作,只有慷慨豪迈。
我问,那为什么辛弃疾没入选唐宋八大家?
他说,这说明不了什么,李白、杜甫也没入选。两个原因,第一、古代,诗词和文章是分开评价的,唐宋八大家其实是唐宋散文八大家。第二、唐宋八大家都在古文革新运动中各有建树。
我问,您最喜欢辛弃疾的哪句词?
他说,我喜欢他的自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我问,辛弃疾是哪里人?
他说,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属于金国统治区,辛弃疾也就是金籍汉人。当时宋金正在进行《绍兴和议》谈判,很快岳飞就要遇害了。
我说,有个疑问,当时金国不是掠走了宋朝两位皇帝宋徽宗与宋钦宗,签《绍兴和议》时,南宋用岳飞的人头换了宋徽宗的灵柩与韦太后,那时宋钦宗是否还活着?
他说,活着。
我问,那他怎么没有一起回南宋?
他说,一山不容二虎。他若回来,赵构的皇帝就名不正言不顺了,毕竟大宋真正的主人回来了。所以……最终客死在金国。
我问,辛弃疾说哪种语言?
他说,汉语。少数民族统治中原,一定会主动汉化,因为统治者需要用更文明更先进的文化管理社会。所以,站在今天回看历史上少数民族对汉族的一次次统治,其实也是中原文明对他们的一次次反包、同化,最终形成中华文化。
我问,辛弃疾去哪里参加的高考?
他说,金国的首都,今天的北京。辽国时北京叫燕京,金国改称中都,元朝改称大都,明朝朱元璋改称北平,永乐帝朱棣改称北京。
我说,政治中心从西安到洛阳到开封,终于轮到北京出场了。
他说,对于辽、金、蒙这三家而言,若选开封就偏南了,北京正好不南不北。
我问,辛弃疾是什么出身?
他说,官三代。他出生不久父亲就没了,是爷爷辛赞带大的。辛赞在金国占领区任职,但是心底总有一团光复大宋的火,这火种也传给了辛弃疾,爷孙俩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我问,辛弃疾师从何人?
他说,刘瞻。刘瞻同期带出了两位得意弟子,一个叫辛弃疾,一个叫党怀英。党怀英是泰山上的碑刻专家,岱庙里有个乌龟驮着的石碑,算是镇庙之宝,《大金重修东岳庙之碑》,就是出自他之手。另外金国发行过一枚钱币叫泰和重宝,这四个字就是党怀英所写。国家级文学大师,官运亨通并善终,算是很完美的人生。相比之下,辛弃疾的一生,则比较坎坷。
我问,为什么他俩命运这么大差异?
他说,调侃的说法是因为辛弃疾落榜了。若是辛弃疾跟党怀英一样考中了进士,也就不存在南渡,也不存在胸中一团火了。
我说,有一种感觉,就是抛开家国情怀不讲,单说“活着”,不管统治是谁,对于老百姓而言,差别不大。例如西晋末年,衣冠南渡,但是留在北方的大家族照样也活得很好,甚至后来还能左右或主宰北方政坛。到南宋时,金国占领了山东,辛弃疾他们一样安稳生活,还能参加高考,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他说,兵荒马乱时代,有两类人可以躲避战争,一类是偏僻郊区;一类是达官贵人,他们既可以选择与新政府合作,又可以选择移居,哪里相对安全,就去哪里。诗里不是写了嘛,“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同时战争受害者也有两类,一是战区老百姓,二是战败方的皇室贵族。战争也是讲伦理的,什么人可以杀,什么人不能杀,什么武器可以用,什么武器不能用,一般是会放过平民的。不过也有不讲武德的,屠城。屠城对接下来要攻打的城市具有震慑力,也能防止敌人死灰复燃。
我说,在《成吉思汗一族》的书里面有一段故事,背景是金国卫绍王被杀之后,成吉思汗的儿子拖雷建议一举攻下燕京。成吉思汗说:“我说多少遍你才能明白?取得城市你就要养活那里的百姓。”
他说,一般情况下,若是有计划做未来的主人,都会最大化的经营民心,不仅不能屠城,还要化身老百姓的守护神,为大家谋福利。元兵为什么南下时不再大规模屠城了?因为他们要把中华大地当根据地,需要培养能供养他们的子民了。
我说,能避免战争的领导,真是大智慧、大爱。
他说,所以有人说,老百姓喜欢阿斗这样的领导,关键时刻就投降。谁愿意整天打打杀杀,老百姓就是平平安安过日子。我们作为局外人,看宋朝这些皇帝都太窝囊了,动不动就破财免灾,拿钱买和平,太憋屈了,为什么不打回去?所以,今人对当时南宋的那些议和派是充满鄙视的,尤其是大奸贼秦桧。实际上呢,偏安一隅的南宋的GDP仍然是巨大的。南宋高层算了一笔账,发现每年纳贡金国的费用非常低,而组织庞大军队去打仗是这个成本的十倍还多,关键是,还不一定能打赢。所以选择了花钱买社会繁荣稳定发展,通过花钱的方式,南宋又延续了一百五十年,堪称奇迹。
我问,辛弃疾高考落榜后,做什么呢?
他说,落榜后自然成了社会青年。辛弃疾是将门之后,所以从小也喜欢舞枪弄棍。当时地方上有不少起义军,辛弃疾也加入了。因为有文化,就给当时的起义军头领耿京当秘书。耿京派辛弃疾去与南宋取得联系,意思是我们起义大军准备归顺,希望接纳一下。谈好归来的路上,辛弃疾听说张安国杀了耿京,他带着人闯进了军营把张安国擒获,当投名状送给了南宋政府,一战成名。
我问,南宋给了辛弃疾什么官?
他说,江阴签判,相当于现在一个地级市政府中的秘书长。
我问,辛弃疾的家人在金国当官,南宋人能信任辛弃疾吗?
他说,不太信任,因为他是从北方叛逃而来的,当时管这类人叫归正人。这个概念是南宋丞相史浩提出来的,用“归正人”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北归汉人,本身就充满了歧视。
我问,辛弃疾的政治抱负是什么?
他说,辛弃疾是彻头彻尾的主战派,而且要亲自带兵打仗的那种。他怎么才能被重视?就是不断的写信,给江苏省长写信,给皇帝写信,谈应该如何打金,只是,人微言轻。
我问,他的战略是什么?
他说,他认为攻打金的核心是取山东,因为山东属半岛,只需要守一面就可以,而且是金南下的咽喉所在。取山东的技巧是什么?不能硬刚,而是要从陕西到河南选四个进攻点,同时开战,那么金兵肯定会调防西部,然后,南宋大军全力拿下山东。
我问,有人采纳吗?
他说,当时江苏省长叫张浚,也是主战派。宋孝宗赵昚让张浚主持北伐,张浚提出的作战计划也是先取山东,但是他没有采用其它几路分兵佯攻策略,而是直接硬刚,结果大败,签了《隆兴和议》。
我问,前面有《绍兴和议》,主动开战,不等于撕毁协议吗?
他说,肯定要找理由,逼对方先动手。宋孝宗赵昚派使者去见金国皇帝:“陛下,河南有块地是我们大宋皇室的祖坟所在地。您能不能开开恩把它还给我们,方便我们祭拜祖宗呢?”金国怎么可能允许呢?南宋的这种行为显然是在制造事端,想让金国方面首先沉不住气,结果金国不入坑,反而加强了防备。
我说,这等于变相提醒金国嘛。
他说,挨揍以后,主战派销声匿迹了,只有辛弃疾依然摇旗呐喊,这次,他直接写信给宋孝宗,呈上了十篇关于抗金复国的军事论文,自称《美芹十论》,古人用“献芹”表示自谦,意思是我的东西拿不出手。《美芹十论》的中心思想是金国并不可怕,北伐可以成功。宋孝宗一看,这人有点水平,就约谈了一下,但是不欢而散,有两点没谈拢。
我问,哪两点?
他说,辛弃疾认为,第一、军事行动必须保密,绝对不能“宣战”,而过去每次北伐都是大张旗鼓,要么就是提前挑衅,给了对方足够的准备时间;第二、北伐必须有足够的准备期,要做长线准备,而不是心血来潮就直接北上。
我问,没谈拢那还会被提拔吗?
他说,没多久辛弃疾被调进都城临安,做了司农寺主簿,可以理解为在国家粮食局工作。
我问,皇帝会不会觉得,辛弃疾并没有带兵打过仗,只是纸上谈兵?
他说,也有这种可能。
我问,如果采纳辛弃疾的建议,分兵佯攻,然后再主攻山东,有没有可能拿下?
他说,很难,这都属于初级战略,你能表演,对方就能识破。真正懂军事的话,能把一点看的很明白,就是金在安内的前提下,实力是碾压南宋的。
我问,辛弃疾的一生,有没有机会带兵打金军?
他说,没有。他的一生用一个词来形容最贴切,就是冷板凳。辛弃疾作为南宋臣民前后四十六年,其中有近二十年被闲置,另外被任用的二十多年间,遭到多达三十七次的频繁调动。若不是后来靠“词”出名,他的一生算是很不得志,他的主战理论以及军事理论得不到上层的认可,根本没有施展的机会。
我说,也就是说辛弃疾一辈子都没被重用过?
他说,换个角度说,若是辛弃疾真的被重用,带兵去北伐,他的历史形象可能又是另外一个版本了。例如谈判时,南宋把他的脑袋当投名状送给金国……所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问,辛弃疾有没有好朋友?
他说,不少,比如朱熹。
我问,朱熹有句话“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是什么意思?
他说,自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就成了中华学问的正统代表。到唐宋时期,学者们突然发现,道家、佛家都讲了世界本源问题,而儒家竟然没有回答这个最重要的哲学问题。于是,儒学学者开始解答,朱熹就是这个解释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朱熹认为世界万物的本质都是理,这个理就是无影无形,先于一切事物存在,任何事物在被创造出来之前,天地间早就有了这个事物的模型了。
我说,听得云里雾里的…朱熹后来被打成反派了吗?
他说,是的,在派系斗争中,他们失势,接着被黑化了。其实从一个细节可以看出他修行是很高的:无论别人评价他什么,他从不回应。
我问,他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他说,凡是不能通俗化的东西,都很难推广。他真正的贡献是儒学的通俗化、基础化,第一步重新注释了儒学经典,用通俗的语言去解释;第二步从娃娃抓起,编著了《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从儿童开始进行儒家行为规范训练。比如怎么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简单,你照着行为规范去做就行了。
我问,辛弃疾如何评价朱熹?
他说,追悼会上写了十六个字: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当时朱熹被打成了反动派,很多人划清界线,辛弃疾却主动参加了追悼会,惺惺相惜吧。
我问,辛弃疾有没有负面新闻?
他说,他也是个正常人,每次被弹劾的理由都是“好色贪财,淫刑聚敛”。是什么让一个爱国青年堕落成了腐败分子呢?是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借用一句话,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干不了坏事,而不好的制度能让好人干坏事。
我问,他死后,朝廷还给他发了那么多奖状,追赠“光禄大夫”,谥号“忠敏”?
他说,他时刻政治正确,始终高举抗金复国大旗,文字又广为流传,激发了整个南宋百姓的爱国心,是正能量代表。贪点财好点色,只要别太过分,朝廷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当朝不敢打归不敢打,但是绝对不能说不想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