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读联盟七色阅读工作坊第19次线上分享活动记录

2019年12月14日晚八点句读联盟七色阅读工作坊第19次分享活动安排
主持嘉宾:梁春燕(甘肃)
分享嘉宾:张晓军(辽宁)
点评嘉宾:王小会(甘肃)
分享主题:让书香浸润美好的童年

图片发自App

      主持嘉宾:梁春燕,甘肃省泾川县音乐教师,诵读爱好者!

图片发自App

      分享嘉宾:张晓军 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实验学校高级教师, 辽宁省吴娟名师工作室成员。2019年获得“中国好教师”荣誉称号,鞍山市优秀教师、园丁创业标兵、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文明教师,所带的班级被评为鞍山市三好班级、优秀中队,多节课被评为国家、省、市优质课。爱好写作,文章发表于《江西教育》、《教师博览》等杂志。喜欢带着孩子们阅读与写作,希望书香能够浸润孩子们美好的童年。

图片发自App

      点评嘉宾:王小会,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现在泾川县城关镇杨柳小学任教。自参加工作以来,连续被镇政府县政府评委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2017被泾川县团委评为“爱岗敬业”好青年、2018年被县教育局评为全县最美“泾水读书人”。在日常工作中用心钻研,努力成长,用行动影响着学生。2018年在《新课程》发表论文《关于指导小学中高年级课外阅读实践》,2019年在《新课程》发表论文《 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探究 》,2018年在全县课堂教学讲赛小学语文组获一等奖,2019年在全县阅读教学讲赛中承担评委。

      主持词

亲爱的句读联盟七色阅读工作坊的朋友们,大家都在吗,我们今天晚上的分享活动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今天的分享主题是,让书香浸润美好童年,今天请到的分享嘉宾是张晓军女士。让我们用掌声来欢迎张晓军老师。

      分享记录

亲爱的伙伴们:各位句读联盟七色阅读工作坊的伙伴们,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辽宁鞍山的张晓军。一个在小学工作了21年的班主任教师。群里有很多都是朋友了,还有一些即使没有见过面,但是在雪猫给大家搭建的这个平台里,我们之间的情感也在日益增加,所以说我们的情感在这呢。这样一想,我就感觉今天的分享其实就是朋友间的聊天,顿时觉得没了压力。之前在群里做过主持,也做过点评嘉宾,今天就是应了雪猫之约给大家分享,我想这更多的是我学习成长的一次机会。既然是学习成长,就难免会有笨拙的地方,也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多提宝贵意见。雪猫给了命题,让我谈一谈我在指导孩子们读书和写这块的具体做法,当时我说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吧。我简单进行了一下梳理:我今天的主题就叫做《让书香浸润美好的童年》。

我记得朱永新教授这样谈教育:他说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拯救阅读,特别是儿童阅读,不但要鼓励学生、教师、家长阅读,还要鼓励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很欣慰的是我现在正在与孩子和家长们一起走在阅读的路上。那接下来,我就来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与童书相遇 

还记得毕业那年我带的是一个三年级的班级,当时是那种青春洋溢,想起来毕业誓言曾说,要把自己的全部爱心和热情都投入到孩子们身上。实际上也是很认真很投入的在做教师,尽管经验不足,但也做得不亦乐乎。后来慢慢在热情不减的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也积累了一些经验,赢得了孩子们的喜欢、领导的信任、家长的认可,在大家眼里我还算优秀。我也承认自己很负责,很用心,成天带着孩子们讲课文、做卷纸、进行练习,每天都刷很多题,目的就是能够考出好成绩。慢慢我就感觉,这种状态的不对劲,至于怎么不对劲,自己一时也没有领悟出来。直到2011年的时候,我有幸接触到了韩兴娥老师的一本书《让学生踏上阅读的快车道》,这本书让我眼前一亮,心里为之一震,原来孩子们缺少的就是书籍的滋养。别说孩子,我亦是。不怕大家笑话,在此之前我都没有读过什么书?无论是学科书籍还是教育类、文史类的都没有主动读过,更别说买书了。每天可能唯一接触地就是自己教的数学、语文这两本书而已。(因为我们这边是不分科的,班主任就直接来,语文数学都教),直到现在,当看到一些名家在谈到自己的阅读史的时候,看到人家都读了那么多书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脸上一定是红红的。好在从2011到现在这8年的时间里,我不断地去买书、读书,努力的在恶补之前浪费的大好读书的光阴,在不断地阅读当中,我也越发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所以就更加努力地去读书,尽量去缩小和优秀的人的差距,慢慢地我就喜欢上了读书。不说我了,继续说这本《让学生踏上阅读的快车道》,这是一本特别有指导性的书,韩老师大力提倡海量阅读。海量阅读,就是“就地取材”,全班共同在“课内”阅读某一本“课外”读物,读完一本再换一本;没有固定的教材,任何健康有益的图书都可以为读所用。韩老师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将她在“课内海量阅读”实验过程中的学习、思考、具体操作娓娓道来,还有具体的做法。书中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高深的理论,但慢慢翻阅,细细品味,在看似平淡的语言背后,我读到的是韩老师的执著和耐心,我一连气起读了两遍,认真去揣摩韩老师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做法我是否能够借鉴。就这样,我带着孩子们开始了阅读之旅。这一年我的孩子们升入了五年级,虽然说五年级应该看一些世界名著之类的书籍了,但是因为之没有看书的习惯,所以为了培养他们的兴趣,我选择了我们第一套书就是世界经典童话故事,书不厚,图画画得也很精致,孩子们看得爱不释手。这些童书吸引了孩子,也同样吸引了我,因为我童年也没有看过这样的书,走进童书,我才知道,原来有书读的感觉是这样的美妙,于是那一段时间里,我和孩子们就一起共读这些经典童话,有时我们还会就书中的片段聊一聊,发表一下各自的想法,后来我们又读了红皮书、蓝皮书系列,世界经典桥梁书、多音字儿歌、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等等,我有初步的统计过,孩子们一学期能够读上上百本书,有的孩子还会多一些呢。后来一直坚持到六年级的时候,虽然孩子们课业负担很重,即使到期末那段时间,我还是让孩子们坚持读书,坚持记笔记。我感觉我们孩子在那一段时间中,语文成绩还是蛮高的,虽然我又转回了成绩上面去,主要是想告诉大家,读书有益。有些时候我就在想:我领悟到读书的真谛太晚了,如果一毕业那年就能够认识到读书的好处,带着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该会让多少孩子的心灵得到书的滋养呀,但我又在想,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做就不算晚,而且是做这样一件正确而有意义的事情,我一直在坚持带孩子们读书,让他们能够被书香滋养。

二、走进童书,留下美好

2014年送走了毕业生,我又重新接了一个一年级的班,这一回,在如何指导孩子们读书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刚入学的小孩子,对一切都很好奇,所以这时候让他们知晓制度就更加的重要,我把一些规章制度编进了小儿歌当中,做成了一个薄薄的小本子,开学的时候,发给他们。比如说:“上课铃响进教室,不讲话,不打闹,文明有序好样滴。”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但背会了儿歌,顺便也就把学校的规章制度也记在心中了。对于书籍的选择方面,我让家委会买来100本经典绘本书,每天早上7.40—8:00的时间里,我什么也不让孩子们做,就是读绘本故事书。在这20分钟的时间里,看完一本就可以到前面找我来换书。 我们不是有100本书吗?所以书籍很充裕,有些老师可能会说一年级小孩子志字都不认识几个,怎么看呢?其实他们频繁地换书都认真看了吗?我觉得这不是重要的,我们其实就是先要培养孩子们对书籍的兴趣,绘本书图多字少,本身孩子们看就是吸引,换的勤说明绘本故事书还是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午饭后的时间,我们读中华德育故事,说是我们读,更多的时候是我读给孩子们听,有时也配合动画故事,让孩子们在一个个优秀的中华德育故事中学会仁、义、礼、智、信。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连家长都说和幼儿园简直就是判如两人。放学回家的阅读时间,当然我也要很好的来安排,让家长参与到与孩子的亲子共读当中来。在学校,孩子们不是走马观花的,读了绘本故事吗?那接下来孩子就把手中的绘本书带回家中,和家长来一个亲子阅读时刻,我制定了“每天三读”制度,第一读,家长读给孩子听,第二读,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共读,这里提到的共读是提倡家长和孩子们要坐在一起,最好是挨着坐,也可以把孩子搂在怀里一起读,当然也可以一人一个画面的去读,这都行。我提倡家长可以针对画面的内容随时停下来和孩子一起交流,这样一个共读的感受,我觉得对孩子的陪伴,对孩子心灵的滋养都是一件极为美好的事情。第三读,就是孩子们要大声地读给家长听。我经常会问孩子们,今天和谁一起读书的?孩子们往往就会告诉我:“我爸爸陪我读的,我爸爸讲故事可好听了。”“今天我给爸爸妈妈读绘本故事,他们还说我读得比他们好呢。”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我心里何尝不是很欣慰呢。“每天三读制度”不但培养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而且更增进了亲子之间的那种甜蜜的关系。我们总是提倡家校共育,那么我想亲子阅读就很好地诠释了家校共育的理念,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走进童书,一起走进孩子们的世界,这样才会有更高质量的陪伴。用故事喂饱学生。在学校里,我十芬爱做的事就是给孩子分饭,乐此不疲。我知道哪个孩子爱吃肉,哪个孩子爱吃菜,在中午给孩子们打饭的时候,我经常会吆喝着说:“赶紧过来多盛点,多吃点,我要像喂小猪一样把你们喂得胖胖的。”孩子们带着笑意陆续走过来添饭了。那除了给孩子打饭之外,还要一件我最爱做的事那就是给孩子们讲故事。有时候虽然活很多,焦头烂额的,但我也会丢下手里的活,给孩子们讲故事,仿佛在讲故事的时候,就是我放松的时刻。有时我坐在孩子们的中间讲,有时我坐在操场上给孩子们讲,有时我也会点开大屏幕给孩子们讲故事,但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只要我一开口讲故事,孩子们都会瞪起小眼睛,竖起小耳朵全神贯注地在听,我们经常会停下来一起讨论有关故事里的一切,有时候孩子们也会跟着情节接着往下猜故事,孩子们个个参与到故事中来而每每此时,我都会说,喜欢你们这样猜故事,真好。我也会录制一些故事,然后放给孩子们听,转到班级群里,有些孩子说,听着老师给我们讲的故事入睡,是很幸福的事。背诵诗歌、童谣低年级的孩子,他们背诵的潜力是惊人的,所以我在这黄金时间里带孩子们大量的背诵诗歌和童谣,甚至是名家经典,《365夜儿歌》、《成语儿歌》、《弟子规》、《多音字儿歌》、《笠翁对韵》、《千字文》、《声律启蒙》、《增广贤文》、《朱子治家格言》等等。孩子们慢慢地都能背诵下来,朗朗上口。其实我只要求孩子们就那样去背诵,不需要他们非得把意思弄清楚,孩子们经常会都跟在我身后,问我:“老师什么时候背诵儿歌呀?老师,我想给你背诵。”这样的话经常会听到。孩子们背得多了,自然够受到影响,能够学以致用。记得有一次,在讲课文的时候,提到了爱不释手,我随口就问孩子们:“什么叫爱不释手啊?”没想到大家一口同声地说:“小娇很爱玩具猫,爱不释手,抱呀,包小狗急得汪汪叫什么时候你放手让我也来抱一抱。”其实这是我们背诵的《成语儿歌》里面对“爱不释手”的解释,我听了之后心里特别的高兴,我觉得孩子们这样的积累真的是非常有必要,而且十分有意义的事情。等他们对读书产生了兴趣之后,我们不单单是单纯的读了,而是要学着写读书笔记,学会进行读书分享。孩子们每天记录下自己读书的页数与主要内容,在读的过程当中,触动自己的句子,以及如果想向别人推荐这本书,你会写什么样的推荐语等等,刚开始孩子们会也会有些吃力,但是习惯成自然,自然就慢慢走向了优秀。

三、让读写更灵动

我们都说读写不分是家的,孩子们很喜欢读书,但一让他们写就费点劲了,记得当时,我让孩子们写日记,每个人发个统一的小日记本,前几天感觉孩子们尽头还很足,但后来我发现,孩子们有点吃力了,于是我想,既然天天写对孩子们是负担,那不如我们一周写一回,于是我想,不如我们来写“循环日记”,也就是大家循环着来写一本日记。我把七个人分为一大组,全班分为六大组,每个人每天写一篇日记,第二天我批改后发给下一个人,本组的七个人,轮完一次,正好是一周,那么这本日记本在下一个循环周期的周一开始的时候就会传给第二组,由第二个小组的七个人循环着写。以此类推,那么六周下来,全班同学就合作写完了六本日记集,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个孩子不用天天写日记,避免了为了应付而去写,所以之写作质量也就提升上来了。二来是轮到每次自己写的时候可以看到其他同学写的日记,有些时候在阅读别人的文章的时候,也给自己提供了写作的素材,比如他会看到:这个是我也有经历过呀,那个活动我也参加了,我也可以写呀;比如我生病时,妈妈彻夜不眠地照顾我,我怎么能忘记呢?下一次我也要记录下来等等。孩子们在读的时候也会对比自己的写作水平,那么你就会发现在每本循环日记的不断传递中,孩子们的写作水平也在不断地有所提高。我想孩子们能够在不断地阅读其他同学作文的同时,也会对比自己的得失,从而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这样有时比我们老是督促他们要多去读优秀作品要来得更真切些。在2019年年初的时候,我开始在上坚持每天日更至少1000字的文章,把自己读书的感悟、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写下来,开学时,我突发奇想:在电子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何不带着孩子们也上写写文章呢?也许这样会更加吸引孩子们呢?有了这样的想法后,我向孩子们介绍了这一款写作软件,有什么样的功能?(它能够累计你写作的字数,让自己看到写下的字数在增长时内心其实是蛮激动得),同时又向学生展示了我在写上写下的那几十万字背后的故事,我也给孩子们读了和他们有关的故事,我告诉他们其实写作很简单,就是记录生活发生的事。有些时候身边的事情发生了,我就马上记录下来,有时也现场进行教学,告诉孩子们,及时记录真实发生的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重要的写作的素材。孩子们有些时候也不知道要写些什么东西,我告诉他们其实就是“我手写我心。”内心想啥就写啥就好。我也会时不时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写作的素材和经历,比如正在下雪时,我会停下课程,带着到操场上去观察大片的雪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看着孩子们把雪花小心地拿在手里,细心地在观察那可爱的小样感觉真是很美好。然后孩子们就会把这个过程写下来,真真切切,一点都不用指导。因为孩子们有了经历,那些内心的想法就会自然流露出来。比如一次禹含,由于生病想吐,还没到外面就一下子都吐在了我的身上,把我的裤子弄脏了,孩子们立马上前帮忙收拾,一点都没有嫌弃。几个大个女生一边帮禹含擦,一边安慰,我来不及擦我身上,就地取材来指导孩子们,如何把一件暖心的事情叙述清楚,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来安排,通过你的故事的描述,让读着感受到温暖和爱。有些时候,两个同学,因为什么事情发生争执打起来了,我也会先让彼此叙述整个事件的过程,拿来作为写作的素材,带着打架者一起去写打架的故事,然后再读给孩子们听,让大家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能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分析对错是非。我们每天就是生活在故事中的,而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故事的主人公,我经常会和孩子们说:“希望你们都能够演绎好自己的故事。”有了兴趣之后,孩子们就更爱写了,我和他们约定,我们每天都坚持日更,我每天至少写1000字,他们每天只需要写100字就行,在坚持了10天,20天,30天,50天的时候我都会给孩子们举行一个小型的颁奖典礼,后面打上大屏幕,“日更十天”等这样的背景,然后亲手发一张奖状和小礼物给他们,他们课美了呢。这样一来就更加调动了孩子们写作的积极性,孩子的文章内容也是写得越来越完整,字数呢,也越来越多,有一个小男孩,写他们家楼下的小野猫,他每天都下楼去喂食,然后回家就把过程记录下来,连续写了三篇,每篇文章都6、7百字,有一篇居然过千了,我说,你继续下去,都可以写一个连载了。由于调动了工作,我发现慢慢的孩子们写文章的人数在下降,现在也就剩下几个人还在坚持,有时也就是写一写最近在干什么之类的。也许到了六年级,老师们又开始了不断地刷题了。所以有时我特别希望,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能够培养孩子们读书写作的能力,也就是换句话说,无论是孩子换成了哪一个老师来教,都会延续读书和写作,长此以往的积累,在孩子身上,一定会有惊人的变化的。这学期,我教一年级,我平时经常给孩子们读诗,也带着他们写诗,都说孩子就是天生的小诗人,这话一点也不假。听着孩子们那稚嫩的语言,我一字一句地把它们敲击在电脑中,虽说孩子们写出来的小诗(也许严格意义上也不能叫小诗)还不够完美,但是我就是喜欢孩子们给我写诗,有些时候孩子们还是会追着我问什么时候背儿歌,我想给你写诗啊,我通常会说那现在就能背,现在就能写诗,我把孩子们写的小诗整理出来发在我的“行知班主任工作室”的公号上,当孩子们看到大家给他们点赞以及赞美时,脸上都洋溢出幸福、自信的笑容,我想没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了。我还让孩子在课前给大家进行故事分享。说起讲故事呢,我觉得也是阅读的一个延伸,自信的一个提升。就在12月5日的时候,我在班级里面开展了一次讲故事大赛,全员参与,孩子们盛装出场,各个都自信满满,声音洪亮,整个舞台上都洋溢着他们灿烂的笑脸。我觉得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舞台,孩子们在每次的活动都一定会有成长和收获的。

四、带领家长一起读写

不是说要鼓励老师、学生家长读书吗?之前讲到了教师读书、学生读书,虽然也有提到家长读书,但只是参与到与孩子们的亲子阅读中来而已,我想让家长独立自主地去读书,和我们一起成长。于是在开学初,我就自掏腰包给我的家长们买了张文质老师的《奶蜜盐》,然后带着他们一起去读,然后我还要家长们在读过书之后写出自己的感悟,看看家长们发来的一篇篇感悟,真心很感动。他们说:“我现在真心知道了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以前就知道多挣点钱好留给孩子,现在知道了真正的爱就是陪伴。”等等这样的话,真是数不胜数,每每此时,我真的觉得我花的钱是真心值得的。现在我班的家长在我的带动和逼迫下,已经拿起了笔开始记录和孩子们成长的故事,每次参加完活动,不用我说就会主动上交体会材料,然后我都会编辑发在我的公众号上,家长看到文章发表,也像孩子一样激动看,有时还会和我说:“晓军老师,我还得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呀。”我笑着说:“你们是最优秀的合伙人。”现在我们家长已经开始轮流排课,走进孩子们的课堂,首讲“中小学生急救常识”主题讲座已经在12月3日进行完了,反响特别好,第二个家长建筑师,她准备的是“怎样成为一个建筑师?”上周还问我,是不是要在下周准时进课堂呢?看来,无论是谁,积极上进的态度就是向上生长的一个趋势。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向下不断地扎根,让后朝着阳光不断地生长。也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在阅读与写作中遇见更美好的自己!感谢大家的倾听。                           

      点评记录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是今晚的点评嘉宾王小会,其实不能说是点评,只能说我是来认真学习的。因为今天晚上的张老师,是一位在一线工作了20多年的小学语文老师,而且多年从事班主任管理工作,对于学生了如指掌。她今天分享的题目是《让书香浸润美好童年》,主要是关于小学生的读书与写作方面的内容,包含了家校共育里的亲子阅读,师生共读,老师引读,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第一,因为张老师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及时的认识到光有满怀的热情和负责的态度还是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所以才有了遇见韩兴娥老师的《让学生踏上阅读的快车道》的机会,这对于需要的成长的我来说太重要啦,因为专业性的书籍就像是汪洋大海上的灯塔一样,让迷茫我们瞬间就有了前进的方向。

第二,阅读,需要从“无意识”的培养兴趣着手,按阅读对象细化阅读方法和内容,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创造各种条件去落实阅读时间和结果,是最让我佩服的。从自掏腰包的买日记本,到挖空心思的创造“循环日记”,再到用心批阅,成功抓住孩子的“攀比”心思,让学生之间的督促成为了写作的推进的真正的动力。就地取材运用恰到好处,成功的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用心的微妙,让孩子用发现的眼光去感知生活中发生的一切美好,或者化解生活不可避免的尴尬。还有就是最绝妙的在低年级选择用编儿歌把班级或者学校的规章制度纳入阅读的体系中,简直堪称一绝。而且我觉得您对学生“仁义礼智信”这方面的思德教育太难能可贵了。我们都知道学生将来能不能成才我们不能确定,但是我们能肯定是他们将来肯定要成人,所以在当下这种教育的大环境中,能早早的将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要比阅读更加的重要,我向您致敬!

    第三,长期以往,日复一日的坚持着,太难。我想这也是您作为老师的初心的吧,想要把最美好的,最有用的东西给予孩子,是教育的情怀。一提到情怀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觉得虚伪,因为多数人做着做着,就放弃啦,都是虎头蛇尾,所以我才用到情怀二字,那是我们把当老师当成了我们毕生的最爱,当成了作为老师的信念,而不是贪慕虚荣或者虚伪的想名噪一时,您做到了!您真的是当之无愧。谢谢您!再次感谢您的精彩分享,满满的干活,需要我静静的思考,去沉淀,去探索,去操练,真正找出属于自己的阅读之路,带着孩子,在阅读的康庄大道上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听众反馈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句读联盟七色阅读工作坊第19次线上分享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