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3D2-走出舒适区& 习惯回路 & 刻意练习3F原则 & 共情倾听

丹丹作业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作者:艾利克森

选自《刻意练习》P36 -P37

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这也许是有目的的练习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奥尔的音乐学生并没有逼迫自己走出熟悉和舒适的区间。相反,学生的话似乎表明,他在练习中,只是毫无条理地进行了一些尝试,并没有努力去迎接新的挑战,仅仅是做那些他已经感到很容易的事情。而这种方法是不管用的。

我们的记忆实验在设计之初就避免让史蒂夫感到太舒服。随着他增强自己的记忆能力,我会用更长的数字串来挑战他,以便他总是能在离自己的能力极限不远的地方发挥出自身的能力。特别是,每次他背出来了,我便增加数字的数目;他没背出来,我便减少数字的数目。这样一来,我把数字的数目恰好保持在他能够背得下来的程度,同时也总在促使他记住只比之前多一个数字的数字串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不追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比如,业余钢琴爱好者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上钢琴课,等到30年过去了,他还在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弹奏着那些同样的歌曲,看起来,在那段时间里,他已经积累了数十万个小时的“练习”,但他绝不会比30年前弹得更好。事实上,可能还比年轻时弹得更差。


便签:

what:不论你在努力什么事情,仅仅是做熟悉和舒适的练习,是不会取得进步的!甚至会削弱我们原本的能力。要想获得进步,需要挑战自己,走出舒适区的练习

why:相信很多人对1万小时的练习理论并不陌生,世界上从来不缺乏努力刻苦练习的人,但为什么成功者寥寥无几呢?在生活事务中,有时我们日复一日的练习,并不能让我们进步,反而有种现状并不好的感受。今天学习了刻意练习,明白如果只是低水平的,机械重复式的练习,不管是1万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都不会成功。如果想要进步,需要走出舒适区,接受进一步的练习。

how:走出舒适区的步骤

1.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导你的练习。

2.反馈与调整:刻意练习的任务难度要适中能收到反馈有足够的次数重复练习,学习者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及时调整练习。

3.保持大时间周期的刻意练习,走出舒适区,来逐步地塑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以做到一些过去不可能的事情。

where:适用于工作能力的提升,专业技能的提升,任何需要自己走出舒适区的人。


A1:我从一年前就是瑜伽爱好者,由于身体天生筋骨比较硬,瑜伽体式练习会伴随着酸疼还有局部抽筋。那时我觉得只要坚持练习就会有效果,也会经常鞭策自己要坚持练习,但身体柔韧性效果始终没啥进步。

反思:

目标不够明确,比方说两年内练习瑜伽可以劈叉。我下肢的柔韧性不好,应该多做一些关于腿部的柔韧练习,针对初级学员的课从难度低的开始练习。

应该根据身体的反馈,身体酸疼的厉害下次课改成阴瑜伽这样拉伸为主的课,而不是什么难度的课都上,自己疲劳感增强又做了无用的练习。

没有保持练习的次数,瑜伽的进步是循序渐进,需要打破很多舒适感。特别是做的不到位的体式需要工具的辅助,而我并没有针对自己调整。比方说预约私教老师。

A2:

目标:到2021年6月1日前,和孩子一起学完KET核心词汇这本书。能熟练听和读。

行动:

1.每天按照类别学习词汇,每天一个单元的熟读,时间不低于20分钟。比如食物和饮料,运动类,颜色,房屋与家,服装与配饰等。

2.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练习,在晚上睡觉之前,孩子躺在床上轻松进行这个练习。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的次数来练习,不熟悉的单词标注,下次重点练习。

3.书上提供二维码,有音频,发音标准。听孩子跟读,注意发音,每天和孩子反馈,哪个单元掌握的比较好,哪个单元不感兴趣,为什么?如何改进?增加趣味性让孩子的练习更有效。

4.打破舒适区:这样大量的听读练习,专注力需要集中和延长,是一次全新的练习尝试。

可控:按期完成,奖励儿子,去御鲜坊吃他最爱的碳烤帝王蟹。


教练点评

哇~ 拆的这本。这不是一个行动步骤非常明显的拆页,刻意练习也不是比较好拆的书。需要自己有很强的整合How的能力。不过只要方法好,是可以挑战的!

what 和why都还好,get到走出舒适区这个点。

How如何走出舒适区,我看了是不大明白。

从拆页看,要点在于:

“随着他增强自己的记忆能力,我会用更长的数字串来挑战他,以便他总是能在离自己的能力极限不远的地方发挥出自身的能力。”  --- 知道目前的能力极限是什么(舒适区),并挑战这个极限,并且不能太难,要距离能力极限不远。

“我把数字的数目恰好保持在他能够背得下来的程度,同时也总在促使他记住只比之前多一个数字的数字串。” --- 注意在达到新增难度之后,继续增加难度,并永远保持在只再难上一步而已。感觉就像驴子前面吊着的那个胡萝卜一样~ 引导驴子永远往前多走一步,又不会因为太远够不着而放弃。

所以按照上面从拆页中找到的,可以自己整理出什么步骤,去走出舒适区,挑战学习区呢?当然也可以结合你自己拓展出来的东西~ 但给到的主要的方法不能丢。

A1标准:鲜活、故事、反思、对应 

A1禁忌:泛泛而谈

A1要讲一件具体的事情(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而不是叙述一个情况~~~

不是忘了,就是表达不够明显,需要修改哦~ 

反思根据自己的How做了对应思考。

A2 目标是用走出舒适区的几个步骤,在2021年6月1日之前,和孩子学完这本词汇书~ 有明确截止日期了,很棒。用每天增多一点的办法来背词汇,是不错的方式。

步骤确实是一种练习计划,但与拆页中给到的方法 --- 明确自己的舒适区,然后增加难度,每次挑战比能力极限多一点,但也只是一点,不会够不到-----并没有找到多少对应之处。

结尾增加了一个奖励,增加可控的一种方式,可以的~

用心的在写这份作业,但对于How的逻辑我并没有看懂,保持开放的态度吧

鼓励四分

提到的这些反馈,请再琢磨一下,下次作业中对照检查。


江浩作业


一:拆页

我们大脑中的这个过程是一个由三步组成的回路。第一步,存在着一个暗示,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井決定使用哪种习惯。第二步,存在一个惯常行为这可以是身体、思维或情感方面的。第三步则是奖赏、这让你的大脑辨别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回路,以备将来之用。

慢慢地,这个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组成的回路变得越来越自动化。线索和奖赏交织在一起,直到强烈的参与意识与欲望出现。最终,不管是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还是在你家院子的车道上,习惯诞生了。

二:标准答案

I便签

what

该拆页讲述了在大脑中诞生习惯回路的步骤。

how

1:确定暗示

可以通过地点,时间,情绪状态参与人物等因素来分析在出现该习惯之前,是哪种因素在暗示大脑,要进行接下来的习惯。比如很多人每晚上躺在床上就会打开手机玩游戏,那么“晚上”,“躺”,“床上”都有可能是该习惯的暗示。

2:找到惯常行为

惯常行为即自己需要培养的或者改变的习惯行为,一般可从身体,思维,情感三方面分析。比如上步中的“玩手机游戏”就是惯常行为,属于身体方面的动作习惯。

3:确定奖赏

人在做出某种习惯行为之后,必定会出现类似的奖赏来让大脑得到满足。所以可以用各种奖赏做实验,来确定到底是什么渴求在驱动惯常行为。比如上步中,通过“玩手机游戏”可以让自己感觉放松,刺激。这种“放松,刺激”属于情感思维上的奖赏。

why

拆页通过分析习惯回路的三步骤,解决培养新习惯或者改变旧有习惯的问题。

平日生活中,自己常常被一些坏习惯所困扰,比如熬夜,不自主的玩手机,喜欢甜食。这些习惯长时间的积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也尝试过改正这些坏习惯,但是从来没有站在科学的角度去分析这些习惯的形成。常常自己心血来潮,一时兴起,要改掉某个坏习惯,却基本以失败告终。

通过学习拆页,分析习惯回路的形成,可以做到对症下药,有据可循。对习惯的改变有了科学的认识,改变习惯会变得更加容易。

where

适用于个人培养新习惯或者改掉旧有习惯。

A1便签

故事:

起因:

今年养成了一个吃甜食的坏习惯,常常在工作日下午去便利蜂自助超市买甜点或可乐,然后去找同事边吃边聊,吃完后再回到工位。

经过:

经常性的吃甜食使得体型越来越胖,每次吃完都懊悔无比。自己常常下定决心戒掉这个坏习惯。采取行动如通过多喝水让自己有饱腹感,搬到离自助超市更远的办公区,同事监督与惩罚等方式。

结果:

未戒掉坏习惯,继续吃甜食,身体越来越胖。

反思:

没有摸清楚自己去买甜食这个习惯的暗示是什么。比如通过多喝水让自己有饱腹感,是假设自己饿了的暗示下,做出该习惯。那么有时候不太饿的情况下,自己依然去买甜食。

对于大脑为何渴求去做这个习惯,即大脑获得的奖赏是什么,也没有进行分析。自己买完甜食后,同时会找同事聊天。平时工作内容枯燥,很少与他人说话,那么或许自身只是想要找人聊天解闷,这样大脑就会愉悦。而买甜食只是一个顺带的习惯行为。

A2便签

目标:

利用分析习惯回路的三个步骤,在接下来一个月内,养成每日早起在7.30下楼,跑步1.5km的习惯。

行动:

1:确定暗示

(1)时间暗示:根据自己作息时间,定7点20的闹铃提示自己十分钟后要进行跑步。

(2)环境暗示:每日睡觉前,将跑鞋放在床边。

(3)参与人物:每天早上让朋友在7.00左右定时提醒自己要跑步。

2:找到惯常行为

7.20闹铃响起,快速准备,下楼跑步。

3:确定奖赏

每日跑完后,将跑步记录发到朋友圈,获得朋友点赞。可以作为自己的奖励。因为自己喜欢别人的肯定。


教练点评:

哇,这是个what拆页啊,大脑诞生习惯回路的步骤不是我们可以行动的步骤,这个名词变动作的转化棒棒的~

How通过躺在床上玩手机的行为为例,说明了识别回路形成的步骤。

可以精进的点是:3W1H之间的衔接,尤其是How,首先明确做出确定、找到、确定的几个动作的目的是什么?是如何利用习惯回顾的形成步骤来养成好习惯或改变旧有习惯?还是仅仅识别到具体某个习惯形成过程?然后再给出具体步骤。

另外如果是利用它来养成习惯,是不是三步就够,可思考是否还需要做其他进一步动作?

why很棒,通过分析习惯回路的形成,科学认识,对症下药。

A1

激活的经历是没能成功的戒掉一个坏习惯,和How的步骤进行对照是没能精确识别暗示,没能分析到这个习惯背后的渴求~ 非常棒,然后呢?感觉没说完呀~ 识别暗时和分析渴求就能知道怎么做吗?比如所以没能做出正确的方案~

到这周,其实也可以给到一个A1+了,如果回到当时,如何使用这个方法来戒掉吃甜食的习惯呢?思考到这儿已经水到渠成了~

A2 挺棒的,如果死磕逻辑的话,还是觉得行动和目标不太对应。

按照这个目标,行动步骤是当下通过三步找到养成习惯的方案,然后还有一步是接下来三十天,每日行动~

精选作业~


橙子作业

R:选自《工作是最好的修行》微信读书 P176-179

刻意练习可以简单地记作3F原则

第一个F是指专注(focus)。一个高尔夫球手练习的时候,他的教练过来问他:“你在干吗?”“我在训练呢。”他回答道。教练说:“你根本就不是在训练,你是在玩。你打球的时候并没有专注,你没有认真地思考自己的动作;然后不断纠正自己,去建立更加强大的心理表征。

老虎伍兹在获得了8次世界冠军之后决定从头开始练习挥杆的动作;科比可以一个人在球场,把一个枯燥的动作重复无数遍,他曾经问过这样一句:“你有没有见过凌晨4点的洛杉矶?”

第二个F是指反馈(feedback)。一定要获得反馈,找个人告诉你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最有效的办法是找一个私人教练。有一位70岁的老人,突然想学空手道。他找到艾利克森博士:“我知道你在研究刻意练习,你能不能告诉我,像我这样的还能不能练到黑带?”于是,他们制订了一个计划,来帮助老人家拿到黑带。他们给这位老人找了一个私人教练,不断矫正他的问题,不断设置任务、练习。这位老人每天用大约5个小时来练习空手道,5年后,他在75岁时就拿到了蓝带。按照这个节奏,他有望在80岁时拿到黑带。

还有一个人,跑来跟艾利克森说他想成为高尔夫的专业选手。艾利克森问他:“你打过吗?”“没打过。”他回答道。“没打过高尔夫,那你从事过别的什么运动?”作者追问。“没有。”他说。他什么运动都没从事过,就想成为一个高尔夫的专业选手。于是他们一起制订了一个计划,找了个专业的人帮他。他真的在短期内突飞猛进,这就是刻意练习的力量。

第三个F是指纠正(fix it),就是在发现有问题时及时改正。反馈的作用是让你发现差距在哪里,下一步就是要改正它。我中学的时候打乒乓球,纯粹就是玩,每次上台都跟人比赛,业余的人都很喜欢打比赛。结果一到大学,遇到几个专业选手,发现根本打不过人家。专业的同学就告诉我:“你的每个动作都有问题,每个动作都差一点点,你肯定打不过我啊。”通常,他们的方法是:比如今天下午就练正手弧圈球,那这一下午不干别的,就正手弧圈球“啪啪啪”使劲打。这个练好了,下次再换反手推挡。我乒乓球进步最快的时候,就是在西安交通大学读书跟这些专业选手在一起训练的那段时间。你会发现,虽然很枯燥,没有打比赛有意思,但是练习才能让你进步。我到现在脑海当中还存有那个画面:天已经黑了,我们几个人还在球场上,不停地“叮咣,叮咣,叮咣……”

I:

What:运用3F原则,即训练者通过专注训练、获得专家反馈再到不断改正的刻意练习过程,可以有效精进技能,甚至成为行业专家。

Why: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有人天赋异禀,自己却如此平庸。为什么有人可以迅速掌握一个技能,自己却学得举步维艰。为什么已经在某项技能训练上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却收效甚微…

这些皆因对训练这件事存在误区所致。悲观上,认为能力主要受到基因影响,训练不会起到太大作用。乐观上,认为只要练习的时间足够长,或是自身足够努力刻苦,就能取得好成绩。

实际上,“天才”也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而训练想要达到效果,是要讲求科学方法的,接下来介绍一下基于3F原则的刻意练习法。


【how】

1、 专注(focus):心无旁骛地练习。

训练时,最好可以拿出大块的时间避免干扰,可事先将手机静音,以及收拾干净周遭环境,确保可以只专注沉静于当下练习。

比如瑜伽习练,专注于呼吸,体式要领,不要被其他的思绪或杂事干扰。

态度端正,只有认真对待每一次训练,在训练时琢磨要点,不断推敲,演练,才能让每一次训练有效果,让每一次重复有意义。

比如,每次拆便签,都要对照每部分要点进行梳理,切勿随性为之。

2、 反馈(feedback)需要一位专业人士,及时帮你指出有待提升的地方。

闭门造车的诟病在于,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局限并不自知。而一位专业的教练可以有效规避这个问题,及时提供有效反馈,帮助你发现自身差距,明晰努力方向。

比如,每日一拆后,教练及时反馈苹果洋葱。

而在无法找到一位合适的教练时,可以通过不断进行自我检测的方式,获得有效反馈。

3、纠正(fix it):针对反馈的问题,按照专业人士的要求进行调整修正。

比如瑜伽动作不规范,要按教练要求的发力点,对动作进行调整,直至达到标准。在下次做动作时,主动提醒自己要点,如果仍然不到位,仍需按照教练指示调整,直至动作越来越规范。

Where:

这个原则适用于在该领域内,最杰出的从业者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的表现水平,并拥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的技能。

比如音乐(各种乐器)、舞蹈(芭蕾、拉丁舞等)、益智类(象棋、记忆力等)、运动(各种体育赛事等)。

同样的,也适用于认知复杂度较高的领域,比如医学诊断、军事技能、语言学习、写作等。

不适用于放松,以游戏、娱乐性为主的上述活动事项。


A1:

故事:

起因:2020.11.08-20:00,RIA训练营正式开营。

经过:到此刻,2020.11.24-22:30,17天时间里,共完成17份作业,拆解便签11则,总结复盘2次,累计码字过万。翻开每一篇作业,都有教练精心细致的评语。或肯定,或不足,或鼓励,或期许…也有来自同修的反馈,以及自己的迭代

结果:短短半个月,没想到自己可以付出这么多时间精力用于“每日一拆”,而收获更是始料未及。思考深度在一次次折磨中更精进,文字表达在一次次历练中更顺畅,便签写作在一次次重复中更清晰,知识积累在一次次拆用后更深刻。

反思:

1.作业以来,第一次在A1中激活了正面例子,感触颇深。训练营完全诠释并有效运用了“3F”法则。每日都有早课解析知识要点,而且每次作业都有专业教练负责的反馈,会迅速知悉自身不足,明确改进方向,及时纠偏,不断强化,精进之快,肉眼可见。当然,也还因为有了自己被激活了的“专注力”,特别幸运的遇到一位严格又不失幽默的教练,在她温柔的刺激下,我都觉得自己是不是应该再投入点儿。

2.以前自身在刻意练习方面重视不足,需主动应用于学习工作技能的精进提升上。

A2:

目标:2020.12.1—2020.12.31每天拿出1小时,对操盘技法运用3F原则进行刻意练习

行动:一. 从现有操盘类书籍中选择两本最想学习的

二.时间段尽量固定,暂定20:00——21:00

三.运用3F原则刻意练习:

1.专注:

a.尽量保证免打扰,手机静音,除非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其他的暂时不处理;

b.打开番茄钟软件及背景轻音乐,设置2个30min(25min工作,5min休息)的番茄钟循环;

2.反馈:

a.自学反馈:运用弗曼学习法,检验对技法理解是否正确

b.实践反馈:在实战中检验,运用是否得当,并做记录

c,专家反馈:拜个师?目前好像有点难度,抖音平台,发掘一下比较精进的缠论研究者

3. 纠正:

a.自学反馈:对讲解过程中的卡壳,停顿,遗忘,困顿进行查缺补露。

b.实践反馈:判断失误的交易,分析原因,总结心得,以免下次再犯。

c,专家反馈:待挖掘。

四.每日记录学习心得,先实行30天。


教练点评:

非常棒的Why,场景提问,积极消极的两种错误观念,引出正确的方法:刻意练习3F原则。

How保持作者原有关键字,用自己的理解重新解读,why也越来越多思考,最近都在寻找不适合的亲狂光,棒~

A1结果来个大排比,收获很大呀,开心。A1有点感慨的意思,精要来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更着重对应3F,专注有没有,反馈是否有效?迭代如何做的?~ 

A2行动中还套用了好几种之前学到的方法呢~ 花枪耍的妙~

关于反馈,待挖掘,特别提醒,从作者原文中看,专业的专家的反馈特别重要呢~

实际上这确实是比较难实现也易放弃的~

我也不知道该咋做,但知道它很重要,值得花钱,花脸皮,花精力嗷~




春艳作业

共情倾听《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P10-11

当我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我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别人的看法,那样只能让我感觉更差。

过分同情让我觉得自己太可怜;提问让我产生防范心理;最激怒我的是说我的感受毫无道理。

这时候我通常的反应就是:“算了吧,再说下去还有什么意思?”

如果有人能真正愿意倾听,认同我内心的伤痛,给我机会让我多说说我的困扰,我会感觉没那么郁闷和困惑,也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

我还可能会对自己说:“老板平时还是不错的……我当时应该马上认真处理那份报告……但我也不能假装这件事情没发生……好吧,明天早点到公司,先把报告写完……不过,到他办公室交报告的时候,我还是要让他知道,他昨天那样对我说话,让我很难过……另外,也让他知道,以后他对我有看法,最好单独和我谈。”

这个过程对我们的孩子也同样适用。如果我们也能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情,那么也能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但是,我们不是天生就会说产生共情的语言的,因为它不属于我们“母语”的一部分。我们大部分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经历。为了能流利地说出这种接纳他人的“新语言”,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操练。

下面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孩子,需要他们的感受被接纳和尊重。

1.安静专心地倾听。

2.用简单的词语回应他们的感受。“哦……嗯……原来是这样……”

3.说出他们的感受。“这件事让你很灰心!”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真希望我能立刻把香蕉变熟了给你吃。”

【I便签】

what:这个拆页教给我一个通过倾听-反馈的方式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方法。

why:没有尊重的倾听,就不会有人愿意去表达;没有对感受的认同,孩子就会觉得你不理解我,导致亲子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没有对感受的定义,孩子就会搞不懂自己的状况,无法学会面对感受,调节情绪的方法。所以,我希望学习并且使用它!

where:亲子间的沟通,其实夫妻间、同事间、朋友间的沟通也可以使用,毕竟人人都需要情感认同。

how:

1.尊重地倾听。与对方并肩坐在一起,看着他的眼睛,如果对方情绪激动,也可以有些安抚的身体接触,例如,拉着他的手、拍拍他的肩膀、轻轻地抚摸后背...然后管住自己的嘴巴,打开自己的耳朵,认真倾听。

2.积极地回应。回应的语言无需太复杂,只要简单的“嗯”“哦”“这样啊”...去回应。一定要及时,证明我们在用心倾听,而且是听懂了的!

3.定义感受。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孩子当时的感受,并把这个感受用一个词来定义。例如,“哦,那时候一定感觉很尴尬”,“他那样说一定让你很伤心。”类似的。

4.用幻想去实现愿望。用幻想的方式帮他实现,即便我们知道不现实,但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孩子会感受到我们是真的懂他们,是真的认同了他的感受,是真的被理解。这样,亲子关系才会更好,孩子才会更愿意跟我们表达心声,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才愿意倾听我们的建议。

【A1便签】

故事:

前天晚上睡觉前,大宝跟我说“妈妈,我讨厌上学!”

我一听就炸了,屁大点小孩才上学几天就厌学,这以后还了得!但还是耐着性子跟他讲“上学多好啊,有同学一起玩,还能学习新知识,你们王老师也很好啊...”

还没说完,大宝就抢着说“可是老师总是冤枉我,同学也很烦人,总是撩闲。”

“老师冤枉你?那也一定是你哪里做的不好,再一个,同学撩闲你不会不搭理他么!好了好了,快点睡觉,明天又起不来了!”

结果,大宝很生气地说“哼,妈妈你也不懂我!”

反思:当大宝想要跟我吐露心声的时候,我却没能安静地倾听,没有尊重孩子,是我关闭了我们之间沟通的通道。其次,我没能耐心地听他讲完就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用简单的回应,也能让他感受到我是在认真听我在尊重他。第三,他当时的感受一定非常糟糕,我不仅没能帮他弄清感受,更是在雪上加霜,让他感觉更糟。最后,他是多么希望有人理解他,希望老师不再误解他,可是我的表现却让他徒增了一个不理解他的人。

【A2便签】

目标:接下来的一周内11.30-12.6,每天使用认同感受的方法耐心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行动:每天晚上故事时间之后,跟两个宝贝继续安静地坐着,分别问问他们一天中开心的事和不开心的事。

1.全神贯注地用心倾听孩子,看着他们的眼睛,搂着他们的肩膀。

2.孩子说的过程中积极回应,用“嗯”“哦”“可不是嘛”等等去回应他们。

3.说出他们的感受,这样才会让他们觉得我是真的懂他们。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一起编一段实现愿望的咒语也是个不错的想法!

教练点评

读的很棒~

看来拆页有感觉哦

对于幻想实现愿望,学习者可能会不太明确,或者自己对这个点可能没有太理解或认同~ 当然,这一点和其他三步不同,它得适用边界稍窄一些

不认同的话,可以只用上面几步,或者自己改良哈哈

A1例子超棒~ 反思也挺到位

A2目标场景固定在晚上故事时间之后,谈心聊天的时候,比随时提醒自己休息共情倾听,更可控哦~很巧妙~

非常棒的收尾~

你可能感兴趣的:(W3D2-走出舒适区& 习惯回路 & 刻意练习3F原则 & 共情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