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龙
大雪前夕,我随几位朋友到我仰慕已久的水北去参观。
时候渐入深冬,寒冷的东北风一阵紧似一阵地扑打在行人脸上。但是,沿途中川流不息的车辆、面带笑容的行人、到处飘扬的五星红旗、随处可见的“美丽晋城、古韵泽州”的宣传标语,让脚下这片黄土地焕发着勃勃生机。
我想,水北这个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名村,一定会乘全市打造“全域旅游”品牌的东风,来它个大张旗鼓、轰轰烈烈,但是我错了!当我们在距离水北200米处往村走时,沿途竟连一条宣传旅游的标语都没有,让人对水北人开发旅游所持的态度产生了怀疑。
同行的朋友告诉我,水北人不喜欢张扬……
是的,这话我信!来此之前,我已将有关水北的资料全部看过。前段时间还听说,水北人在不露声色地暗暗鼓足劲儿:维修文庙、疏通河道、拓译碑文、布置展览、新建文殊院……以至于络绎不绝的游客来到丹河湿地公园游玩,村西兴建丹河新城的“隆隆”马达声响起时,水北,才不得不像新媳妇儿掀开了红盖头,露出了她那原本美丽动人的面庞:名人书画作品展、长江支队纪念馆、古庙古碑古民居……全部开放,于是,一幅华夏盛世与古村水北交织而成的唯美画卷展示在游人面前。
其实,在泽州县的版图上,水北从来就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文化古村,因其质朴的风韵和深邃的历史文化,成为研究明清时期晋东南文化及村落建筑的“活化石”。 2009年8月,水北村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被国家住建部评选为国家级传统村落。
水北,低调而不失魅力,谦和而尤显厚重。
风光旖旎的汭曲山庄
水北村隶属于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距市区6公里。绵延不断的丹河水流经水北村东南北三面,环绕三里六道湾,弯弯曲曲,蜿蜒起伏,因此,秦汉时水北村得其美名“汭曲山庄”。宋初始称水北。
用古代风水学的标准来看,水北就是村落选址的最佳模式。在中国古代,村落选址要融合许多“风水”思想,蕴藏山水之“气”:“背有靠、前有照,负阴抱阳;左青龙右白虎;明堂如龟盖,南水环抱如弓”。水北村四面环山,村东山体绵延似青龙,村西山体兀立似白虎,村后为神龙山,村南不远处两座形似乌龟的小山锁住村湾咽喉。丹河沿村边缓缓流过,村中池塘波光粼粼,四周草木葱茏。村民们自豪地夸赞家乡是:“左边青龙游,右边白虎守,前面双龟朝北斗,后面金线钓葫芦,中间流水太极图”。水北,村庄布局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人文景观与地理环境相得益彰,真乃一块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
这里,原本就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河,乃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丹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是祖祖辈辈生活在丹河两岸人民的生命河。她见证着水北历史的兴衰沧桑,也见证着水北今日的辉煌。数千年来,水北人同丹河一道,一路汹涌澎湃,一路负载颠簸,一路披荆斩棘,一路悲欢离合,走过了春秋战国、秦汉晋隋,经历了盛唐大宋、明清民国,迎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成为丹河畔边一个美丽妖娆的乡村。正如水北村《重修圣庙碑记》碑刻所云:“凤邑东二十里许有水北村者,浮峰峙于南,丹水流于北,亦人文荟聚之所,钟灵毓秀之区,称巨观也。”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年轮的重叠抹去了水北初始的潋滟妩媚,淡化了村民祭祀时的膜拜虔诚,但是,古老素雅的文物古迹,却温婉而真切地见证着水北厚重绵长的人类文明史,传承着古村一卷卷优秀的传统文化史,展示着一段段灿若星河的画卷。
在水北的几个古庙里,我仔细阅览了碑刻上历代名人以及留言簿上的韵诗赋词,其中也有一些现代诗词,以饱满的热情对水北进行赞美与褒扬,今择取泽州县退休干部司世文一首:
“远望东山松柏翠,近看西岸杨柳青。
为独一舟扬帆起,丹水环绕汭曲行。
永固飞舞锁丹险,一桥连接凤丹陵。
浮秀丹水明如镜,太行深麓有神灵。”
从古代名人诗词中,我了解到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古代水北,而展示在眼前的今日水北,更觉无与伦比,令人心旷神怡。解放以后,水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村里面貌变了,村民们腰包鼓了,男女老少一个个喜笑颜开了。村中新建的民房鳞次栉比,村间道路四通八达,两侧岸柳成行,绿叶遮荫。
滔滔丹河水,悠悠千古情。古老的丹河,曾经冲走过水北村人战乱时的苦难和忧愁,今日的丹河更是给美丽的水北锦上添花。仅仅几年时间,晋城最大规模的湿地公园落地水北:315亩的垂直流人工湿地、315万株的芦苇、香蒲等各种水生植物、2万平方米的人工水草、790亩的植物长廊和26万平方米的景观水面,风姿摇曳,花香阵阵;小桥流水、莺歌燕舞。每逢假日或双休日,络绎不绝的游客漫步丹河两岸,陶醉春的温暖,拥抱夏的热情,喜迎秋的浪漫,欣赏冬的雪川,与湿地公园在此邂逅相约。啊!水北,不是水乡胜似水乡,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好一幅景色宜人的画卷,好一个彩虹般绚烂的仙境!
从丹河的变化,我们足以目睹水北的日新月异,感受到水北的现代活力。近几年来,晋城市区扩容东延,水北村因距离市区较近且地势平坦,成为市区扩容的理想选择地。2012 年,晋城大学——太原科技大学晋城分校雄伟端庄地矗立在水北西面,东面太焦高铁晋城站即将投入运行,从村北、西穿过的陵沁一级公路早已畅通无阻。南面还有龙门旅游区、珏山风景区,再加上连接一体的府城玉皇庙、府城街、朝阳街、金村新区……水北村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众多的景区中央。
天高悬日月,地厚载山河。在这青山绿水和现代化的丹河新城即将高高矗立之际,我们万分欣慰地展望到水北不可限量的未来,憧憬到水北更加美好的明天。水北,将在众多的最美古村中独占鳌头,她将包涵所有美丽乡村所具有的特色:雅致的山水、绝美的古迹,厚重历史与现代文明交织,恬静闲适与繁华恢宏交融,成为一个有灵气、有魂魄、有历史、有文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固若金汤的屯兵古堡
在水北“会真观”,我们见到了金代状元李俊民所写的《会真观》碑记:“凤邑东二十里许有水北村者,昔人称四大韩营以其一也。”水北“东濒丹水,故曰丹西,在水之曲,亦曰汭曲,又曰韩营。左仙门,右小河,前龙门,后漳源,其土沃衍,乃福地也。”
何谓“韩营”?明代万历十七年《重修三教庙碑记》中对“韩营”的介绍是:“濩泽东二十里有聚曰水北,即战国韩营,宋元招贤里也。” 其中“韩营”是指“战国时期‘七雄’之一的韩国军营”,而泽州县古建研究爱好者、金村镇李泽军老师给我提供了他所抄录的宋熙宁九年(1076)府城庙《玉皇庙碑文》的一段话,对“韩营”的见解却于此不同:
“府城有大理寺丞孙刘宗嗣汭曲社义勇第二指挥司宣押司官司清焦家社乡贡进士胡知柔漳东南社乡贡进士刘发义勇第二副指挥使韩坦考义勇为十馀营之一押司又指挥十将之一也,黄头去水北咫尺,有副指挥韩坦下多韩氏,名韩营,即义勇营也”。
《玉皇庙碑文》所指“韩营”是水北在金末驻扎的兵营,即为宋军副指挥韩坦率领的义勇营。《会真观》碑记亦云“会真观”原为“韩营旧址”“金末屯兵于此。元废为乐真观。”
仔细分析,《玉皇庙碑文》、《重修三教庙碑记》以及《会真观》碑记,对“韩营”的史实都仅仅是猜测,因年代久远已无法考证,但是,水北“会真观”旧址曾为兵营驻防地却是确定无疑的史实。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泽州(晋城)基本上属于核心区域,素有“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之美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著名的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后来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巴公原之战、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解放战争时期的上党战役等都发生于此。据考证,晋城处于太行山与中原出入的交通要冲,有许多重要关隘,而水北村处于凤(台)陵(川)两地、晋豫两省的十字路口,南北东西的大通道,是北起长治、南至河南焦作茶马古道的中心和要塞,因此,战略位置尤为重要。
至于“韩营驻防”属于“战国时期‘七雄’之战”,还是“北宋时期的‘宋金’之战”,我认为都有可能。
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年)至(1127年1月9日)“靖康之难”之后,金军多次与北宋在北起大同,南至河南开封之间,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交战。为了战争的需要,宋军的义勇营在丹河紧邻的“汭曲山庄”水北村到管院村驻防。水北为宿营地,管院属生活区。至今,在管院村边还遗留着当时的城堡拱门(历经多次翻修),正面是现代人写的“韩营旧址”,里面是旧时的“里仁为美”。
“里仁为美”选自《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好的。选择住处,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那怎么能说是聪明智慧呢?” 据考证,“里仁为美”是清代人赠送的匾额,是对当年“韩营”之所富有“仁德”智慧之地的赞誉。
陪同我们参观的水北村退休老干部、原泽州县供销总社主任、84岁的司世文老人告诉我:古人传说,“会真观”旧址上,曾经坐北朝南并排有几排房子,是韩营住宿的地方……
听着司主任的介绍,我的眼前恍惚闪现出当年韩营驻防的情景:近500名官兵在此闻鸡起舞,厉兵秣马,枕戈待旦。练兵场上“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丝不苟练拼杀,龙腾虎跃练格斗。震耳欲聋的口号声、此起彼伏的喊杀声接连不断,仿佛回响在耳边……
公元1232年,金朝灭亡,元朝建立。水北村道士杜志元在韩营旧址上修起“乐真庵”(李俊民《会真观记》)(村人流传是东(庵)安庙),后又扩建成“会真观”。
听到这里,我有点儿疑惑不解:水北这一块并不起眼的地方,缘何能成为韩营的驻军防地呢?
关于古代屯兵驻防问题,我曾经查阅过有关资料。据史料所述,古代屯兵一般应具备几个条件,从地理上选择,首先是边关,再次是关隘,最后是内城。同时,人文环境、属地的民众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从地理上看,水北村其实就是关隘上一个城堡式的村庄,具备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水北村地处泽州盆地,村北为丘陵地形,史称“神龙山”,也叫“五谷山”,蜿蜒起伏,沟壑纵横,村东约一公里为“东南山”,山峦起伏,向东延伸到太行深谷。丹河从村东穿过,将东部山体与村庄割裂开来,迂回曲折,绕村而过。
司主任引我来到水北村西,指着进村入口处的河道津津有味地说:这一条河道,俗称“三涧沟”。过去,“三涧沟”壑宽沟深,常年水流湍急,堪为天险。早在金代之前,村民们就想建造一座石桥,但是,苦于经费短缺,地理环境恶劣,一连修了八次,也冲塌了八次,一直到清康熙45年,水北乡绅司崑琦毛遂自荐,愿主持修建。司崑琦经多次考察后,即立下军令状:“一经修起,永不垮塌,愿以性命担保!”,司崑琦没有急于动工,而是经过较长时间的精心设计,精选石料,统筹安排,择时动工。有人迫不及待地责怪司崑琦在众筹资金上有作梗之嫌,但司崑琦毫不动摇,忍辱负重。直到石桥修建完工,他才信心满满地为石拱桥取名“永固桥”。
站在桥对面远看,永固桥像一个弯弯的大月牙,长100米、宽5米的桥面宽阔平坦,畅通无阻。上嵌匾额中“汭曲山庄”四个大字苍劲隽秀,功底不凡;桥西舞楼、奶奶庙和两处碑亭以及两边的石雕护栏,将永固桥烘托得愈加巍峨壮美,令人叹为观止。
跨上永固桥,舞楼碑亭上雕着的一副对联更是吸人眼球:“路绕青山折柳人歌蜀道险,月来丹水寻溪客步楚天宽”。不仅字迹隽秀,而且涵义深远,耐人寻味。难怪人们称之为“凤城东第一桥”!
三百余年来,司崑琦果然不负众望,任凭洪水肆虐,永固桥巍然屹立,毫无裂损,作为当年唯一的西进陆路,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我仔细端详着桥头碑亭中的一块《忍耐碑》:清乾隆24年,司崑琦的孙女婿陈显谟感念祖上功德,“兾父老子弟之触目知警也”,为此树碑一块,碑文中写道: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愬,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再墨”。“波涛势涌,路皆通稳如磐石;归蝀江横,人尽渡利若慈航”。“万世久固,须知人力腾天工;一劳永逸,立见险途成坦境”。
伫立永固桥头,令人惊愕万分:我不禁为古人的聪明才智而钦佩,更为他们的坦荡胸怀而感动!
晋城处于山西东南方向。北宋时期,山西是北宋最北方,大同已经是契丹族的辖区了。到南宋时,北方被金国女真族占领,晋城就变成金国最南方。绵柔的农耕文化和浓烈的游牧文化不断冲撞和交融,老百姓每天在各种冲突中讨生活,在夹缝中求生存,那种碰撞和不安全感造就了晋城人民好强不屈、抗争自救的精神。水北人为了生存,为了体面和有尊严地活下去,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开展了“村治为阵,以堡求存”的自卫措施,从而使水北村成为天然的“隔离墙”和“马奇诺防线”。再加上军民齐心,士气高昂,同仇敌忾,在那冷兵器时代,这个城堡自然是易守难攻,固若金汤。
同时,水北村以家族院落为主的民居建筑,融儒道规制与地方特色为一体,巧妙地把封建礼制文化与工匠的精湛手艺有机结合在一起,布局紧凑,防守严密,为村民自保自防创造了安全有利的防卫条件。
岁月更替,四季轮回。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水北古堡,始终安然不动于丹河和山岳之中。见证着逝去的动荡岁月,也见证着水北人民为抵御外来侵略而共同奋战的辉煌历史。
走出韩营旧址,我心里顿时沉重起来:盛世的泰昌让人们淡忘了昔日的兵荒马乱,放松了压抑在心中的恐惧、忧愁和仇恨,但是和平来之不易,“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断重温当初的岁月之旅,牢记祖辈艰苦奋斗、永葆太平的美好夙愿,实乃应成为我们铭刻在心的金科玉律。
管防有序的村社组织
水北村地处丹河流域,且为交通要道,受战争影响,村里人大多来自五湖四海。在500余户、2000余口人中,有20余个姓氏,成为当地数十里内杂姓最多的聚落之村。
据老年人讲,水北村历来尊儒重教,讲道德,讲团结,重亲情,重孝道,睦邻里,形成了以忠、孝为主要内容的良好传统,留下了数不清的与邻为善、和睦相处的掌故传说,也造就了质朴纯厚的村风民俗。
对于村民的介绍,我无以否认,水北村尊儒重教的道德文化对于维系社会的稳定切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要使良好的村风一以贯之、持之以恒,还需要有一个团结而有效的管理机构,在村庄治理、监督执行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我认为,这个机构应该是村社组织。
据我所知,我国传统基层社会的民间组织有三种:村社组织、区域信仰组织、行会组织。村社组织是古代社会的基层组织。“皇权不下县”是古代乡村治理奉行的基本法则,而乡村推行的是以村社组织为核心、国家间接控制与乡村社会自治相结合的治理体制。
据先秦文献记载,古代官方以二十五家为一社 (《左传· 昭二五年》,另见注疏),或方圆六里为一社(《管子· 乘马 士农工商》)。秦汉以后,由几个自然村(都是靠路,靠山靠水的地方)组成一个自然的集镇,几个集镇合为一个县。清朝时期,村社组织有所变更。以晋城地区来说,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泽州升为泽州府,执行府领县制,原泽州改为凤台县。凤台县下设“乡、都、里”。“里”下设“甲”。民国元年,凤台县改为晋城县。民国七年,废除里甲制,实行区乡制。区公所在各村设“闾(保、村)”,“闾”下设“邻(五户为一邻)”,后又设为“社”。民国26年,阎锡山实行“村本政治”,区下设“编村”。
那么,是哪些因素维系村社组织得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呢?
首先,古代村社组织具有极大的自治权。第一,传统村社组织的治理模式,与底层社会经济状况的变迁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第二,村社组织的掌权人多为乡村能人、经济大户、德高望重者,其职权来源于国家的“认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第三,村社组织的治理体现了国家政权与宗族权力、底层社会自治的平衡和博弈,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水北村当时是晋城以东一个较大的村子,其村社组织叫做“招贤里”,即召集八方四社之贤人,任人唯贤。最高首领叫“里长”(民国后改为保长、村长)。村里又分为四个“社”:中西社、中中社、中东社、老东社,头领叫“社长”。“里长”是县衙与招贤里的沟通渠道。主要职责是调解邻里纠纷、看秋护秋、收取赋税、安排徭役、土地买卖、婚丧大事等。社长负责本社的具体社务。这种分块管理、分层施责的治理体制保证了村社组织管理的便利性和有效性。
其次,公正有序的治理方法,得到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招贤里的活动场所主要在“文庙”,又名“集贤院”,即集中贤达之人,共同担当村里事务。四个“社”分别在吕祖庙、东安庙、关帝庙、三教庙等地办公和开展活动。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水北籍)赵勇在《我的学校我的庙》中写道:“若唐宋时为文庙之说成立的话,文庙为国家文治机构,集贤院之名更能说明该处为地方文教中心。”水北是历史悠久、人口较多的村庄,很可能是当地或者上级机关的“文治机构”,或者是村社组织的办公所在地(民国后成为小学校)。
司世文和几位老人边回忆边告诉我:水北村文庙内曾经有一口大铁钟,钟口直径足有80公分。钟声响起后,“当当”的响声能传很远很远。村民祭祀活动、民事纠纷调解、集中议事、罪犯审送等,凡需要集中人的时候,里长以鸣钟为号。村民们听到钟声,就会自动来到文庙。
民事纠纷调解,允许村人现场旁听;集中议事,各家族长必须按时报到;罪犯审送,要求全体社民参加;遇到买卖房屋的事情,先由买方宴请卖方和前来的里长、写字人、本家族长、主要长辈等人。酒饭之后,由写字人书写“明白(买卖契约)”,双方签字画押,然后,里长当场给予公证。
除此以外,里长的任务就是组织村民开展祭祀活动。
晋城古堡研究专家谢红俭在《晋城古堡》一文中说,“古代的庙宇就像今天的文化活动中心,当地的百姓们在这里开展各种活动”。
在水北文庙内,我看到嘉庆三年(1798)《重修圣庙碑记》碑文云:“村中有圣庙,乃乡人之所以春祈秋报,对越展诚者也。”从而可知,文庙是水北祭祀的主要场所。祭祀社神,祈求丰收。“春祈秋报”即“社日节”(即春社日、秋社日:春天,祈祷一年风调雨顺;秋天,感恩五谷丰饶)。
据村民们回忆,古代水北祭祀活动还有祭祀龙王、祈雨节等。农历传统节日“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此时正值“惊蛰”前后,龙从蛰伏中抬头登天,万象复苏,天降吉祥,预示一年农事、事业的开端。人们除在文庙祭祀外,还要到龙王庙焚香上供祭祀,祈求龙神兴云布雨,润泽普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雨节更为隆重,四社乡邻齐集文庙,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香烟缭绕,箫管相迎,气派不凡!
最热闹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那三天,四个社分别挂龙灯、耍“故事”:跑旱船、扭秧歌、跑马、耍龙狮、舞灯等,先在文庙进行表演,祭拜神仙,然后四个社分别在各自的寺庙进行祭拜活动,最后,互相交流耍故事和祭拜。
据史料记载,水北村在战国时期就有人群积聚。宋朝形成相对稳定的居民点。明清时期,一条清化古商道贯穿南北,成为连接晋豫两省重要经济枢纽和农产品的集散地。由于水北村社组织及其头领处理事务方面,能够不分内外,一视同仁;在房屋买卖上,主持公道,公平合理;再加上村民热情好客,来者不拒,来此居住或经商者安居乐业,因此,常年有几十个马帮活跃在水北这一繁华古镇上。有的在此短暂小憩,有的停留下做起小买卖,也有的干脆买房置地,落户久住。因此,水北村得以长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
第三,五大家族的兴盛是水北长期安定富足的稳定器。
封建家族制是维系村社组织正常开展工作的重要基础。水北村流传这样一句话:“村大河道宽,街长巷子多;寺堂庙宫观,碑匾阁亭全;李张刘赵司,五家兴里社。”五大家族的每一家都在七八十户人家,占全村三分之二人口,尤其是李家十八院,家大业大,最为富有。
千百年来,招贤里的里长,基本上由五大家族轮流担任。赋税及捐助善款大部分来自于五大家族,至于服徭役则为其他平民。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村人们亦习以为常。
我们来到赵家谷洞前的大青石坡下原丹河出口处。司主任说,五大家族以及水北大部家户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经商,这里就是当年商品流通的船运码头。自北而南来的客商也是驻足这里,丹河水自此顺流而下进入水东龙门。
丹河在上世纪前,原本由北向南从水北村中穿过,除夏季涨大水停渡外,码头客商常年络绎不绝。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上游任庄水库截留致丹河水量减小,河道也于1970年改至村东龙王庙黄蛇温前,船运码头随之夷为平地。
司主任说:过去,水北有三分之二家户有人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太原等地经商。主要经营土布、棉花、烟叶、铁器、小米、高粱、玉米等。水北一条街两旁也是商行林立,热闹非常。古人流传下这样的顺口溜:“水北街二里长,南北贯通八条巷。一街两旁是商行,千年古镇美名扬。”
行走在水北东西大道上,我好奇地梳理着错综复杂的大街小巷,忽然脑海里闪现出一个原未想到的问题:水北村如此规划合理、排列有序的村庄建筑布局,不也是村社组织便于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吗?这样的建筑布局,既是因地制宜所建,又利儒道之尊传承,富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色。
从总体看,水北村整体布局呈“枝状”,一条大街横贯东西,南街、北巷,均与大街垂直。巷北是阁,巷南是堂,俗称“东西街,南北巷,东西还有两圪当,东圪当,西圪当,隔着村子可相望。”八条巷道向北延伸,通过横向巷道串联,直通每个大院:“八卦院”、“穿心院”、“四合院”、“棋盘院”、“帽桶金花院”、“半八卦院”。还有主要名院:冯家院、段家院、赵家院、张家院、乔家院、山东院、李家十八院、刘家棋盘四院等。幽静深远的巷道,排列整齐,规制有序,既是分割房屋的界限,又是交通枢纽,把各自为政的小家小户联接成一个整体,维系着庞大家族里每一个小家庭的血缘关系,村民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而且幽静、深远、四通八达;串门入户,晴不爆日,雨不湿鞋。
水北村这种规整简明的建筑布局,在我所考察的古村落中实为罕见。这种民居布局,是中国古代“长幼有序,远近有别”一脉相承的情感认同,也是封建社会宗法和礼教制度的完美体现,集中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天人关系、阶级和家族制的等级关系、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等,从而为村社组织的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多姓杂居聚落和谐相处,反过来还能够引导传统聚落合理布局及长期保持活力,在维系封建社会统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正是这些无比珍贵的遗址,让我们窥探到水北在古代文明和历史进程相连中,为何能世世代代和谐相处的缘由。
传承千年的人文圣地
一个村庄的风貌,记录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一个遗存久远的古建,镌刻着深邃的文脉,传承着厚重的传统文化。水北,正是一个充满儒雅气息、传承千年的人文圣地。
在水北村,历史古迹众多,十余个古庙:会真观、文庙、祖师庙、关帝庙、观音堂、奶奶庙、吕祖庙、禹王庙、龙王庙、山神庙、土地庙;反映地方建筑特色的宅院府邸、祠堂、驿站、书院,还有碑刻、咏诗、匾额、楹联等100余处,大部分立于金、元、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可谓“寺庙宫观,戏台古塔,碑多匾多,阁多亭多,名胜古迹,一应俱全”。
水北村是极具晋东南地方特色的民居古建筑群落,是同时期这一地域乡土建筑的典型代表:商贾豪宅和普通民居相偎相依,生活化的居住建筑与祠堂、庙宇等礼制、祭祀建筑相得益彰。建造和装饰工艺各具特色,反映出特定的自然、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建筑环境和乡土社会状态,彰显出水北村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传统文化价值。
久远的年代,人们对理念信仰的追求不尽相同。水北人追求的则是传承中国传统中的精髓——儒释道文化。伴随着祭祀活动,他们将儒释道文化寄托于礼制建筑上,不惜重金修建了文庙、吕祖庙、祖师庙(玄帝庙)、关帝庙、三教庙等,以此作为神灵与苍生的感应场,人神对话交流的圣地。这些久历风霜、斑驳古老的历史建筑,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梁木,都凝结着一代代匠人的匠心精粹,谱写着气势磅礴的中华古韵之美,也镌刻着水北尘封的、残缺的、破碎的文明史,诉说着水北人尊崇儒释道文化,崇拜历史名人的动人故事,凝聚了水北人魂牵梦萦、埋藏于内心深处的宗教感情。
赵勇先生在二0一九年《重修圣庙碑记》中写道:“三教者,儒、道、释之谓也。儒教重仁义礼智信, 道教尚道法自然,佛教求去念见信,三教互补,遂有中华文明之繁荣。而千余年来,水北民风淳朴,人心向善,见贤思齐,盖因此庙护佑也。”“以圣庙做教学场所,古来有之。三十余年来,计有五千莘莘学子在此获新知,明事理,其佼佼者更是高飞远走,成为国之栋梁。”古堡研究专家谢红俭认为:“庙宇是一个绵延相继传承有道的地方;它表达敬天爱民的思想,是老百姓的精神家园;它还是文人诗文结社、互相往来的一个地方,甚至是他们仕途失落,落叶归根回到乡里教孩子读书的一个地方。庙宇不仅承载了文化和娱乐的功能,还提供信仰和精神的功能。”
如此看来,水北古庙,既是水北人祭拜神灵、进行祭祀活动的殿堂,也是传承儒释道文化、育人修身养性的圣地。
水北村的三教庙,以儒学为基础,融合佛教和道教的多元文化,植入了为人、向善的价值元素,并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质发挥着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成为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文化资源。曾几何时,水北村虔诚者在佛祖塑像边“祖辈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两条横幅下,安安静静地读着经书,期盼健康、成功、智慧、幸福等随己而来……
除此以外,水北的庙宇还有一层重要的意义,就是敬奉着那些村民们思念已久、功高盖世、对祖先有救命之恩、或者作出了出色贡献、值得后人纪念的名人。让历史上那些悬壶济世,普度众生,德化人间的名人,流芳万世,永垂不朽。
水北村最信仰的是道教始祖老子。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他的《道德经》(又称《老子》),其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也一直是水北文人习诵的经典。
吕洞宾是道教仙人,水北在丹河北岸修建了吕祖庙。据史料和出土文物考证,吕祖庙几经修建始成今日之规模。清嘉庆之前,吕祖庙规模较小,水北人民深感其德,众善男信女便自愿出资兴建成目前之规模的吕祖庙。从嘉庆年间开始兴建至民国年间完工,前后经历百余年。如今远观,吕祖庙就像一只大船,停靠在丹河北岸,故又称“汭曲一舟”。据泽州一中古建研究爱好者张建军考察,晋城现有吕祖庙五座,除水北外,另有市区吐月面粉厂内、南石店、城北王圪坨,高平市小北庄各一座。虽都是三层楼阁,但构造单一,唯有水北吕祖庙则依据太极八卦之理,河图洛书之数,辰宿列张(星象)之妙及吕祖之神秘传说而建。这不仅扬吕祖气宇轩昂之气势,而且有启迪人们以仁德惩恶扬善之功效。
水北人尊儒重教,修建文庙以供奉至圣先师孔子,传承他"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伦理思想,让后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
关公庙中的关公是水北人祖祖辈辈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尤其是在外做生意的人,敬奉重信义的关帝爷是他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无论是庙观里敬奉的历史名人,还是为纪念名人撰写碑文的文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富有才华,做事认真,体恤民情,为人正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水北人一代又一代地不惜重金白银,修建古庙、古观、古桥,雕刻古碑,凸显水北人崇拜历史名人的心理,达到了“一隅之地,乃载多贤;泽之明贤与太行同其峙”的目的。
看到这里,我更加坚定了埋藏在心底里对水北的认识:
古庙遗存,是水北人传统文化的根,寄托了水北一代代人的理想和信念;千年祖训,是水北儒释道精神的魂,融合了水北人祖祖辈辈的乡愁和梦想。数千年的清浅岁月过去了,水北人留住了根,守住了魂。经天纬地的儒释道学说,从历史的长河中沿袭了下来,成为水北人最深刻最永久的记忆,也成为水北人引以为豪的资本。无论是客居他乡、远走高飞的游子,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耘者,祖训成为他们永久割舍不了的情结:广交朋友,恪守诚信,与邻为善,诚实本分。因而也延续了亘古不变的淳朴善良的村风民俗。
水北古村,同全国其他人文历史久远的古村落一样,承载了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传承了淳朴向善的豪迈和真纯,铸就了一个传承千年的人文圣地。
风清气正的红色基因
水北长江支队纪念馆是我们参观水北的最后一站,也是慕名前来考察学习的人最多的地方。
水北村是红色革命老区,水北村党支部和村委一班人,始终把教育好党员、干部和青年人,摆在工作的重要日程。
2017年,他们结合本村实际,利用湿地公园和交通区位优势,充分挖掘古村落文化和红色革命资源,与太行太岳长江支队联谊会合作,由晋城市长江支队研究会会长贾江红牵头,在水北村广大群众的热情支持下,创办了长江支队纪念馆,以弘扬长江支队精神,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
长江支队纪念馆设在原长江支队南下干部段振环同志的老院子里。开馆以来,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员参观学习。特别是今年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长江支队纪念馆”更是全市共产党员和村民接受红色传统教育的最佳基地。
纪念馆占地600平方米,设 “风华正茂出两山”、“一生辉煌留八闽”等四个展厅,用一幅幅见证历史变迁的照片,一件件饱经岁月风霜的文物,通过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介绍70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执行党中央毛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部署,告别家乡太行故土,挥师南下八闽大地,为解放全中国作出卓越贡献的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事迹。
2019年9月的一天,晋城市委主要领导人来到水北村参观考察。在长江支队纪念馆,市委主要领导对水北举办长江支队纪念馆的义举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站在长江支队纪念馆,看着一幅幅珍贵的图片和一件件发人深省的实物,人们扶今追昔,重温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水北人民同外来侵略者奋斗的光辉历史——
1938年2月至1940年4月,日本鬼子先后四次占领晋城,在水北村横行霸道,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杀害数十名无辜平民,是水北村的共产党员挺身而出,组织村里民兵同日本鬼子进行了殊死斗争。1942年春夏无雨,庄稼颗粒无收,国民党27军和日伪军先后来到水北,将老百姓家里抢劫一空。是八路军和水北村共产党员带领村民生产自救,度过难关。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水北村村民张耿武、张群武、赵峰、王青山、张启泰、段振环、冯捷、冯林、赵七年、张怀芝、张富贵等50余名青壮年积极踊跃参军参战,司桃命、司老根、张同孩、司金法、司麦孩、原小冲、赵西帮、赵长润、李古手、张双盆等人,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李松山、司和业、贺保炉、刘振汉、刘完太、张煌如、张连顺、张聚宝等人在战斗中光荣负伤,张荣忍、司克宽、曹库孩等人成为民兵支前模范。在他们身上,彪炳着为追求真理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也成为一代代水北人学习的榜样。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党的十九大以来,水北党支部和村委一班人,坚决贯彻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各级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狠抓经济,摆脱贫困,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离开水北时,落日的天边已是渐渐昏暗。回头再望,真有点儿恋恋不舍。水北,值得我们学习的太多了!
我相信,未来几年,水北一定会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展示在人们面前:现代和古雅交融,山水和人文汇聚,更加茁壮成长,更加朝气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