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之商鞅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会及时删除

一.人物介绍及分析

商鞅,是战国时期卫国人,原本姓公孙的,他的姓氏是姬姓演化而来的。法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

商鞅原本在魏国从政,后来在景监的引荐下去了秦国。他与秦孝公在谈论霸道治国时甚是投机,便君臣一心在秦国实行了变法。经此变法秦国奠定了强国之基,但是商鞅也得罪了秦国的权贵势力。

在秦孝公归天之后,商鞅被人清算,最终车裂而死。历史上对于商鞅变法的刑法严酷分作两派,一派认为商鞅太过残忍,罪有应得;一派认为商鞅是一心为秦,明知残酷却不得不为之,因为特殊时期必须用特别之法才能达到效果,威慑众人。

商鞅才能卓绝,为人聪慧,对事物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从商鞅离魏入秦可见一斑。

同时商鞅不畏权贵,不徇私法,不懂进退,这从商鞅刑法公子虔,放逐太子可见一斑。

二.历史介绍

商鞅年少之时,便好刑名之学,素有才能,曾辅佐魏相公叔座。

(一)商鞅入秦

公叔座知道商鞅贤能,有大才,还没来得及向魏王举荐,自己便生病了。等到魏王来探望之时,便举荐商鞅做丞相,魏王不听,便劝谏魏王说:“如果大王不肯用他,那边杀了他,不然以后必是魏国的祸害!”

魏王口头上答应着,其实根本没瞧上商鞅。等到商鞅来看望公叔座时,公叔座便对商鞅说:“你快逃走吧,作为臣子我要尽忠魏王,所以劝他杀你!但是作为朋友,我却要告诉你实情,魏王已经答应杀你了,你现在逃走还来得及!”

商鞅一听根本没当回事,因为他觉得魏王既然没听公叔座举荐他的话,同样也不会听得进杀死他的话。

果不其然,魏王并没有杀商鞅。等到公叔座死了之后,商鞅听说秦孝公有秦穆公之志,并且广招天下贤能之人,于是便去了秦国。

(二)君臣相惜

到了秦国之后,商鞅认识了景监,商鞅的一个贵人,他知道商鞅的才能,便举荐给了秦孝公。

商鞅先是用给秦孝公讲解帝道之术,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后来商鞅又给孝公讲解王道之术,孝公虽没睡觉,但还是没太大兴趣。等到商鞅给孝公讲解霸道之术时,孝公听得津津有味,竟然一聊便聊了数天,如原文:

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

秦孝公知道商鞅是个人才,势必能让秦国强大起来,于是便打算重用他开始变法。

(三)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分步开始的,他首先从下面几点开始着手:

一.实行连坐制度,鼓励大家举报有罪之人,不然的话,在邻居亲人的包庇之下,执法便会很艰难。

二.鼓励参军,一来孩子成年要分家,二来鼓励军功,如此一来秦国军队便有了人员。

三.禁止私斗,想来秦国私斗严重,每年都死很多人,这不利于国家安稳。

四.鼓励勤奋多产粮食和织布,严惩懒惰之人。

在法令颁布订好之后,因为害怕百姓不信任,便有了“徙木而赏”的故事。等到新法颁布之后的第一年,秦国百姓对新法还是颇多怨言。后面又加上太子犯法,这让商鞅变法迎来了最大的挑战。

商鞅向来都是雷霆手段,他不但放逐太子,还对太子的太傅和师傅一个割鼻子,一个刻字流放。其中一个便是秦孝公的哥哥公子虔,这个人也是最后发难处置商鞅的领头人。经过这么一折腾,秦国便无人敢故意反对了。

就这样,新的法令在秦国被执行了十年,而这十年的效果则是相当的显著,粮食充沛,兵力旺盛,见原文: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作为奖赏,秦孝公封商鞅为大良造,而此时的商鞅觉得后续的变法也可以开始了,便开始颁布了第二批法令。

一,教化秦民懂得礼法,不要在父子妻女同居一室。

二,集中小乡为县城,并建立相应等级的官员。

三,统一度量衡。

新法令在被执行九年之后,秦国已经变得非常强大,山东六国再也不敢小觑,见原文:

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除此之外,商鞅还将秦国都城迁到咸阳,并带兵大败魏国军队,收复河西之地,逼迫强大的魏国迁都大梁。

此时的商鞅可算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但被秦孝公封为商君,还拥有封地於、商十五邑。

(四)车裂商鞅

事情往往都是这样,泰极自会否来,秦孝公一死,秦国的贵族便集合起来对付商鞅。

秦惠文王赢驷一继位,公子虔便带领一帮怨恨商鞅的贵族,列举商鞅的种种罪行,开始跟商鞅秋后算账。

赢驷原本就跟商鞅有仇,再加上新君继位地位不稳,而新法令在秦国已经根深蒂固,商鞅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于是便顺应大潮,车裂了商鞅。

其实在商鞅当政期间,商鞅的好友赵良便劝谏过商鞅离开秦国。

他觉得,商鞅对秦国虽然有功,但是刑法太过残酷,不管是受益的秦国百姓还是贵族,都只是畏惧商鞅,并没有感恩商鞅的意思。再加上商鞅的权位,封赏都非常的显贵,这让那些利益受害者更加嫉妒、痛恨与他。秦孝公活着之时,大家都被压着不敢动手,一旦去世商鞅也便大祸临头。

不知道为何,商鞅并没有听从赵良的计谋,而是继续待在秦国,这也就导致了最终受极刑而死。

三.灰子感悟

灰子曰:

贤者,若有通天之才,坚韧之志,不畏死之心,方可成千秋之业!然,若不逢其时,不遇明主,功业亦不能成!

鞅者,有奇才,遇明主,成其千秋之业,可谓天甚厚之!

然,立于云端者,须知高处不胜之寒,久居高位者须虑危机之事。赵良劝谏,商鞅弗听,可谓一叶障目,终致车裂而亡,岂不悲哉?

(灰子,作于二零一八年二月五日。)

分目录(七):《史记》之相篇

总目录:《史记》-灰子笔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史记》之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