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灭动物》沉浸空间设计

第一部分  作品图片

图表 ①                                    《绝灭动物》沉浸空间设计效果图(图片来源:自摄)
图表 ②《绝灭动物》沉浸空间多媒体影像截频(图片来源:自摄)


第二部分《绝灭动物》沉浸空间设计创作综述

摘要:在《绝灭动物》沉浸空间设计的整个创作过程中,笔者的作品主要是氛围视频的设计和制作。《绝灭动物》沉浸空间设计以史前最大的猫科动物剑齿虎的生活环境进行创作。这个空间设计来源于对剑齿虎生活场景和地貌形态的重塑。 通过物理原始雨林场景的创作,破碎的几何石头和全息图像设计,观众可以体验身临其境观看的乐趣。 实现跨越时空的场景再现的观看体验。 课题组成员从不同的创作媒介出发,启发观众去发现古代生物生存的意义和当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雨林和荒地的场景改造,了解自然的力量,让观众敬畏自然、保护自然,鼓励大家共同创造生态文明。在呈现方式上,物理模型与多媒体影像结合展示。在表现上,根据自然四季夜空的色彩变化,让观众沉浸在课题组成员展示的空间中。

关键词:沉浸式设计、 多媒体影像技术、观演关系

一.选题阶段

      人们有意或无意地杀害野生动物,大规模的环境破坏已经导致许多生物从地球上消失。近些年由于人口急剧增长,自然栖息地的破坏,气候的变化,环境污染以及其他自然因素造成动物大量的灭绝。很多动植物因为缺少及时的保护措施也濒临灭绝。《绝灭动物》沉浸空间设计的目的就是在展现课题组成员学习成果的同时呼吁大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1.《绝灭动物》沉浸空间创作背景

      “人与自然”一直都是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课题。面对环境的恶化,生态学的概念已经融入了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四川美术学院教学的《绝灭动物》系列主题包括动物素描、动物结构、动物雕塑模型、动物数字模型等相关专业课程、通选课程和新开课动物造型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规范,为动物造型规律动物造型教学体系的建构做好教学实践经验,规划创立古代动物艺术修复等新的专业方向。不仅将造型、设计、戏剧、影视等专业优势最大化并融入传统艺术教学体系中,同时丰富四川美术学院的专业方向,并填补国内动物艺术造型教学研究与国内高校艺术修复专业设置的空白。[1]

      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背景下,课题组成员组进行了《绝灭动物》系列的主题创作,展示内容包括实体模型和多媒体演示文件两种形式。其目的是展示现已灭绝动物的生活环境,以显示课题研究结果。

2.《绝灭动物》沉浸空间创作内容

    《绝灭动物》沉浸空间设计是围绕已经消失的古生物进行场景创作。包括重塑绝迹原始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体貌形态。全程通过实体模型结合影像设计展示达到展现《绝灭动物》研究成果的作用。

      在绝灭动物生存环境进行艺术化创造,视频整体上营造一种时间流逝的观感。创作的意图是在观赏的过程中激发观众感受大自然的美,专注于动物保护。视频方面内容创作整体以四季变化作为主。

        作者选择做岩石多媒体影像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整体设计上岩石占比例比较大,在后期制作上呈现的内容可丰富性更多。另一方面实体模型展示缺少环境效果。氛围效果视频的制作可以使背景视频和实体模型更好的组合。

3.《绝灭动物》沉浸空间创作风格

      在创作过程中,课题组成员选择从自然景观元素作为切入点来确定创作内容风格。例如,在电影《阿凡达》中随处可见的“希望树”的种子(如发光的水母)、发光的花朵和蘑菇和其他自然造型元素,以及在《阿凡达前传》舞台剧中那些绚丽的灯光表现。

        空间创作主要的艺术风格包括:超写实主义、欧普艺术、观念艺术、大地艺术、集合艺术、波普艺术等。从舞台美术的发展历史出发,我们决定采用抽象与具象结合的欧普艺术风格来探索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内容形式的创作上笔者主要以多媒体影像为主。所以在多媒体展示时使用抽象元素来展示时间和空间上的多种变化,并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来展示幻想场景。

图表 ③《阿凡达前传:托鲁克-首次翱翔》太阳马戏团剧照(图片来源:新华社)

二.《绝灭动物》沉浸空间创作中的视听分析

1.多媒体影像设计在《绝灭动物》沉浸空间中的作用

1) 多媒体影像在《绝灭动物》沉浸空间设计创作中的作用

多媒体影像作为戏剧表演中一种独特的造型语言。多媒体影像能满足受众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具有丰富的造型内容和方法。

多媒体影像在整个空间中一方面丰富了整体的感官感受,另一方面加强了空间与观众的情感共鸣,进一步加强了《绝灭动物》与观众的互动性。

岩石的多媒体影像制作中笔者加入了大量星空、云雾的元素进去,赋予岩石色彩的微妙变化,给予它以一种“生”的可能性。由此可见,舞台设计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4]

随着新媒体影像在舞台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影像的运用使观众更好地融入所创造的环境中。新媒体的虚拟性让观众产生无限遐想。[4] 通过岩石投影的变化打破背景视频与实体模型之间的不兼容,起到“桥”的衔接作用。从而让观众联想到岩石上投影的阳光的光斑、雨后的青苔、积雪等自然景观实现整体上的视觉统一。这一效果最典型的就是施耐德·西姆森(Schneider Simsen)在萨尔茨堡的木偶剧院(Marionitane Theater)的舞台上开始的激光成像和全息图实验。施耐德·西姆森用激光成像成功地塑造了《麦克白》中的女巫、《浮士德》中的魔鬼等经典人物。在《霍夫曼的故事》中,神奇的医生穿过紧闭的门,形成了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图像和无实体的空间,使观众产生了现实和虚幻的幻觉。[3]

发展到现在舞台表演的关系从单一的表演者与观看者的交流,已经发展到了舞台、表演者和观众三者的互动。观众在参与的同时能通过舞台影像感受到更加丰富细腻的感情色彩,使观众更好地将感情带入进空间中。[4]依据莎士比亚《麦克白》改编的《不眠之夜》沉浸戏剧在表演时,观众可以在建筑中随意漫步,空间中的气味和灯光很大程度上让人联想到小说中的场景。一方面,《不眠之夜》沉浸式空间的营造调动了观众除视觉之外的其他感官体验,营造良好的舞台氛围,让观众更快地进入情节状态。另一方面,观众自由地穿行于场景之中,这本身就使戏剧表演更加饱满。[5]

  《绝灭动物》从视觉上营造出剑齿虎生活环境的四季变化,从听觉上反应自然的肃穆。整体上给人一种神秘不可侵犯的感觉,观众可以在营造的环境中随意走动,通过声音和视觉的冲击将感情带入进笔者团队创造的环境中去。多媒体在《绝灭动物》沉浸演出空间中的作用就是从视觉和听觉的反馈上提高观看者的沉浸体验。

2) 色彩色调在沉浸演出空间中的意义

沉浸式表演空间的设计本身就是设计一个虚幻的房间,而色彩色调在设计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人们的情感进入房间。 随着色彩色调的变化观众能更自然地将情感带入作者所设计的空间,达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从观演关系上讲,沉浸式的演出空间强调的是与观众的互动性。《绝灭动物》沉浸空间通过色彩的变化带动观众的情感变化。“沉浸式”可以缩短表演与观众的关系,更好地帮助观众了解表演者的思想和感受。

从环境感知的体验角度分析,人的五大感知系统除了视觉、听觉还有嗅觉、味觉和触觉。在进入《绝灭动物》沉浸式表演空间的瞬间,触觉和嗅觉也加入到观看的过程中,实现沉浸式观看体验;从空间的情绪上去分析,多媒体场景色彩的色调变化会导致整个空间情绪细微的变化。颜色处理使多媒体影像场景在整体展示上更加的统一,捕捉这段时间内稍纵即逝的色彩感受,在不破坏画面完整性的前提下,将画面的幻想最大化展现。

图表 ④ 《绝灭动物》分镜色彩色调分析表(图片来源:自制)

3) 《绝灭动物》中造型元素选择

在制作多媒体图像的整个过程中,笔者没有使用特定的图像来表达笔者的感受。就像开始出现的蝴蝶一样,没有具体的纹理和颜色的变化限制,只有一个简单地剪影。蝴蝶从观众的角度进入课题组营造的空间,然后消失在课题组营造的空间,最后停留在课题组营造的空间,成为课题组营造的空间中的一部分。

观赏者将作为“一只休息的蝴蝶”体验这个空间,并在观看过程中成为沉浸式空间的一部分。

在创作岩石的多媒体影像的过程中,笔者想到了水墨动画中留白的手法。

水墨艺术注重“神韵生动,物是人非”的艺术视觉效果,整体上是混而不乱的。它将真景与虚景、虚景与真景相结合,使画面整体“神韵生动,骨法用笔,随类赋彩”。[6]

中国水墨动画的创作过程既是对社会历史的深刻反思,又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探讨。水墨动画的发展,一方面受儒家“文以载道”的艺术价值影响;另一方面,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水墨动画对宇宙和生命的本真有着不懈的追求。[6]

笔者想用“留白”的方式来增加整个作品的想象空间。随着场景的变化,这些影像中变化的颜色可以是灌木、沙子、阳光或雪花堆在一起。这些变化与认知的唯一区别是,它是相对静态的,当你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时,它将你带入课题组成员创造的环境中。

图表 ⑤《绝灭动物》造型元素分析表(图片来源:自制)


2.《绝灭动物》沉浸空间中多媒体与实体布景的结合

声音与场景能够完美融合。场景给予课题组成员更多的视觉的冲击,声音的传播速度总是快于视觉,两者能给课题组成员创造更多想象的空间。

《绝灭动物》沉浸空间展出利用音乐的衬托强化场景的特殊性,展现多媒体片段不断变化的独特性。利用音乐自身的属性强化岩石投影的视觉形象,增加观众对于绝灭生物生活环境的认知。多媒体创作的内容能够完美地与实体模型结合,实现氛围的统一,多媒体与实体布景结合有利于提高画面表现力。

在《绝灭动物》沉浸表演空间中,音景并列可以使段落音乐与画面内容具有较高的匹配度。[7]从而提高整体的完整性。

3.声音元素分析在《绝灭动物》沉浸空间中的作用

1) 《绝灭动物》声音元素的运用

背景音乐以神秘的VISTA持续的低音为主,在剑齿虎出现的镜头用低吼,啸声,叫声丰富画面。整体呈现出严肃,低沉。


图表 ⑥《绝灭动物》音频分析表(素材来源:https://WWW.aigei.com/(爱给网))

2)《绝灭动物》创作中声画结合的探索

在麦克卢的观点中因为视觉冲击过于强大,人们开始关注于声音的表现。[8]技术层面讲环境音效的展示包括多维度展示、运用艺术手法剪接和创作编辑等;理论上讲,发音体的震动、频率、幅度、强度,声音的质感,声音的层次,声音的节奏和声音的强度等物理参考都在影响着观众的听觉和观看体验。[8]

怎样平衡剪辑、混音加强观众的沉浸体验,辅助画面更好的呈现课题组成员所要表达的主题,在探讨创作《绝灭动物》沉浸演出空间中声画结合的过程中如何发掘观众的情绪共鸣。对于整体音响的节奏把握,动物嘶吼时发声的强度感知都在我们研究的范围内。

三.《绝灭动物》沉浸空间多媒体影像制作阶段

1.视频制作的前期

《绝灭动物》作为沉浸式展示空间笔者是第一次接触到,影像制作也是第一次尝试,最初设计的呈现方式是全息影像,因为对这个领域是完全陌生的,为此课题组成员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了全息多媒体影像。然而,这是作者第一次接触到这个主题,作为一个身临其境的展示空间,也是作者第一次实践制作多媒体影像。

最初设计的呈现方法是全息影像,因为课题组对这个领域完全不熟悉。因此,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全息多媒体。了解的内容包括成像介质,成像效果,多媒体影像的运用以及多媒体影像的可实施性。了解到目前作为全息多媒体影像的“幕布”介质,主要有水幕、烟雾、半透磨、特殊玻璃、塑料,甚至是旋转的叶片等作为影像的承载体。

考虑到展示安全性以及展示的可实施性,初步确定是在全息膜上展示。在此期间课题组成员反复推敲整理绘制展示草图方案并积极与导师联系沟通确定展示内容。

1) 方案草图

图表 ⑦《绝灭动物》方案草图部分 (图片来源:自绘)

2)参考资料

图表 ⑧素材来源整理部分(图片来源:自摄)

2.视频制作的中期

在确定了展示的形式和内容方式后,进行了分镜草图的绘制再用UE4进行了地形模拟。考虑到展示的体量感和整体效果,不断对之前的展示方案进行反复推敲修改和完善,在这个时间段也接受了导师大量的建议。

图表 ⑨视频截频效果图(图片来源:自摄)

3.视频制作的后期

在设计氛围视频的创作前中期因为思想保守,害怕影响其他作品的效果。整体设计都偏简单,虽然修改了很多遍但是整体上还是缺乏该有的张力,找不到创作的方向。

关注到水墨动画。就想能不能利用视频合成的方式制作不那么具象的氛围效果。

1)制作素材

图表 ⑩部分剪辑素材来源(图片来源:自摄)

2)制作过程

制作软件:Adobe After Effects    Adobe Premiere


图表 ⑪视频合成过程(图片来源:自摄)

四.结语

这次《绝灭动物》沉浸空间创作,也是对这四年所学知识的一个整理实践。让笔者更清楚地意识到,沉浸式体验从来不是拿一种具体的物件去触摸去看去闻去听,而是一种心理体验。这就像一个哑剧演员用她自己的行为模仿一个变化的不存在的场景。

在《绝灭动物》沉浸空间的多媒体设计过中,对软件技能应用有很大的提升;在制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真的想做好沉浸设计,只学设计是不够的。为了获得最好的沉浸式体验,你必须对每个领域有一定的了解。 为了实现多媒体和人之间的交互,除了丰富的内容还得会进行编程控制。 只有程序与硬件的完美匹配,才能使显示内容与观看者产生真正可见的实时反馈,从而达到真实的交互效果。对于沉浸空间多媒体影像创作者而言,笔者更多的理解是心理上的空间。就如同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谈到的“梦的改装”一样,梦会通过压缩、移置特征、修正等方式将意愿完全歪曲,然后以全新的形式出现。而本课题组的设计就是刺激观看者进行想象,从而达到让观看者拥有属于自己的“想象的”绝灭动物展示空间。最终达到引发观看者对于环境保护的思考与反思。

五.谢词

艺术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比任何自然科学都要感性且极具包容性。艺术的跨界融合会产生新的生机,但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巩固基础。

在《空的空间》一书中对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由观众完成戏剧艺术创作的最后一个过程。观众要成为这空间的一部分,这个过程才完整。如何让观众成为沉浸演出空间的成为部分,就是课题组一直在思考的观演关系。

沉浸空间中的多媒体设计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过场动画,应该是带着某种思考的表演者。在大学学习的四年笔者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的匠人,是件遗憾的事。在制作多媒体影像时最担心的就是视觉疲劳,《绝灭动物》沉浸空间整体设计是唯美奇幻的,做纪实风格会拉开观看者与作品的距离。

由当今世界的社会现状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沉浸空间的概念之所以会成为热点,与自己生活的时代是密切联系的,沉浸空间就好像是一个单独发泄情绪的房间,在这个空间观看者可以完全地放松去体验。

毕业论文的结束意味着大学生活的结束。回顾过去,笔者要特别感谢笔者的老师、朋友和家人对笔者的帮助。笔者要感谢笔者的导师从日常学习到论文写作的耐心指导。这篇论文是在他们的指导和监督下按时完成的。从论文选题到资料搜集,从写稿到反复修改,其间经历过痛苦和彷徨,在写作的过程中笔者的心情是复杂的。如今这篇论文终于完成了,笔者内心还有点小激动。

最后,笔者要感谢,感谢在学校的生活,感谢笔者身边人对笔者的支持与鼓励,你们是笔者永远的财富。

谢谢!

参考文献

[1] 张旭.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六个“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 社会主义论坛, 2018(07): 14-15.

[2] 张伟鹏. 绝灭动物艺术复原模型教学体系的建构[J]. 艺术品鉴, 2017(09): 343-345.

[3] 王力. 新媒介在舞台灯光、影像技术中的运用[J]. 剧作家, 2020(06): 136.

[4] 许翔, 张峰圣. 新媒体技术下的舞台影像研究[J]. 中国文艺家, 2017(12): 256-257.

[5] 贺诚, 徐雯婕. 沉浸式环境戏剧的空间与体验[J]. 艺术大观, 2020(30): 97-98.

[6] 江汉英, 梁显飞. 中国传统水墨艺术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研究[J]. 艺术评鉴, 2021(07): 11-13.

[7] 覃爽. 实例探析音乐在电视专题片中的运用[J]. 新闻潮, 2019(03): 44-46.

[8] 侯洪, 王卓尔. 电影声音元素的创新运用——影片《她》的听觉呈现分析[J]. 贵州社会科学, 2019(12): 98-103.

你可能感兴趣的:(《绝灭动物》沉浸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