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下卷》十三覃(2)

  • 将对欲,可对堪,德被对恩覃。
    权衡对尺度,雪寺对云庵。

  • 安邑枣,沿庭柑,不愧对无渐。
    魏征能直谏,王衍善清谈。

  • 紫梨摘去从山北,
    丹荔传来自海南。

  • 攘鸡非君子所为,但当月一;
    养狙是山公之智,止用朝三。


将、欲:有准备,想要。唐李白《行路难其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可、堪:刚好,可以。宋欧阳修《咏零陵》: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

德被:被,像被子一样覆盖。恩德遍及。魏晋陆云《赠鄱阳府君张仲膺诗》:何以润之,德被苍生。

恩覃:覃,延长,延及。恩泽广布。唐白居易《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命偶风云会,恩覃雨露霶(pāng,下得很大的样子)。

权衡:权即秤锤,衡即秤杆。本意指称重量用的器具,引申义为评量,比较。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管仲篇》: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尺度:一般表示物体的尺寸与尺码;有时也用来表示处事或看待事物的标准。唐罗隐《重过三衢哭孙员外》:不唯济物工夫大,长忆容才尺度宽。

雪寺:雪中的寺庙。唐司空曙《过钱员外》:野园随客醉,雪寺伴僧归。

云庵:建造在高山顶上的房舍。宋苏轼《初自径山归述古召饮介亭以病先起》:惯眠处士云庵里,倦醉佳人锦瑟旁。

安邑枣:古时安邑(今山西运城)出产的枣子。《史记·货殖列传》:安邑千树枣,其人与千户侯等。意即安邑人家,家有千棵枣树的,其收入就可以相当于一个“千户侯”

洞庭柑:洞庭山出产的橘柑。《山海经》: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其木多柤、梨、橘、櫾(柚)……因其味美珍贵,曾是御前贡品。唐白居易《拣贡橘书情》:洞庭贡橘拣宜精……愿凭朱实表丹诚。

魏征能直谏:魏征,唐初政治家,太宗时任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并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王衍善清谈:王衍,字夷甫,西晋末年重臣,著名清谈家,喜谈老庄学说,最终身败名裂,常被作为“清谈误国”的典型。
清谈,谓魏晋时期崇尚老庄,空谈玄理的风气,亦称玄谈。清谈重心集中在有无、本末之辨。始于三国时期魏国何晏、夏侯玄、王弼等,至晋代王衍辈而益盛,延及齐梁不衰。

紫梨摘去从山北:东汉郭宪《汉武洞冥记》:涂山之背,梨大如升,或云斗。紫色,千年一花,亦曰紫轻梨,是神仙聚会时所享用的果品。
唐曹唐《小游仙诗九十八首》:风满涂山玉蕊稀,赤龙闲卧鹤东飞。紫梨烂尽无人吃,何事韩君去不归。

丹荔传来自海南: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爱吃荔枝,因海南盛产荔枝,就有传言说杨贵妃吃的荔枝是从海南快马送到长安的。但事实上,按古代的保鲜存储和运输能力,以海南和长安的距离,跑死马也难以确保让贵妃能吃上鲜荔枝。杨贵妃所吃的荔枝实际上是川渝所产。

攘鸡非君子所为,但当月一:战国时期,宋国有个高官叫戴盈之。一次,他对孟子说:“百姓对我们现在的税收政策很不满意,我打算改正一下,先减少目前关卡和集市的征税,明年就完全取消。你看怎么样?” 孟子并没有直接回答戴盈之的话,而是讲了一个“偷鸡贼”的寓言来劝说戴盈之。
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做这种事情,不是有道德的君子该有的行为。”偷鸡者说:“好吧,请允许我减少一点儿,每月只偷一只鸡,等到了明年再停止。”
对此,孟子的评语是: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乎礼义,这就要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养狙是山公之智,止用朝三:狙,猕猴。《庄子·齐物论》“朝三暮四”:有个养猕猴的人,给猴子分橡子吃,先说每天早上三个,晚上四个,众猴都不高兴,不答应。养猴人于是改口为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下所有的猴子都满意了。


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三本国学启蒙读物,感觉《三字经》说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个不同的字”的限制,浅白顺达差强人意,还是《笠翁对韵》好,不但自带美感还真正寓教于乐,是我这个不小的朋友的最爱。

与《笠翁对韵》类似的还有一本《声律启蒙》,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车万育所编。进士,那是通过县考、省考、国考层层选拔,是可以参加殿试冲状元的,无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可巧,《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也是康熙年间人,只是他没有功名,是位民间戏剧家。

一位居庙堂高高在上,一位处江湖深浸地气,同样编纂儿童启蒙读物,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越想越期待了,我们赶紧来体察一番吧!

对音韵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读着悦耳顺畅,是遵循古人演练定的格式,这次也不妨跟着学习一下。

相较于《笠翁对韵》每韵2-4段不等,《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晕了……同以前一样。把这格式丢一边,先学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证,原来……还是蛮简单的嘛!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áǎ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交融,方言无数,口音更是千差万别,平仄的判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学诗: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我们初学者切记切记,不要被音韵平仄这些东东缚住了。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1)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2)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3)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1)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2)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3)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1)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2)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3)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1)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2)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3)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1)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2)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3)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1)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2)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3)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1)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2)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3)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1)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2)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3)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1)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2)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3)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1)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2)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3)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1)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2)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3)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1)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2)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3)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1)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2)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3)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1)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2)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3)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1)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2)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3)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1)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2)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3)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1)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2)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3)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1)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2)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3)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1)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2)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3)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1)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2)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3)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1)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2)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3)
《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1)
《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2)
《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3)
《声律启蒙•下卷》十三覃(1)

你可能感兴趣的:(《声律启蒙•下卷》十三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