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柴书院&写作营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目标,犹如大海航行的船只,看不到灯塔,失去前进方向。
曾经有这样一个实验:
实验者召集了三组人,告诉他们,分别沿着十公里意外的三个村子步行。
第一组人获得的信息最少。他们既不知道要去往村子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路上也没有任何标识。只是知道只要跟着向导走就行了。
刚走了两三公里就有人开始抱怨,走了一半时,有人就愤怒了,大声叫嚷这,还要走多远,到底要去哪里?甚至有的人,不愿意再往前走。整个小组的情绪显得异常低落和失望。
第二组只告诉他们村庄的名字和路线,但是路边没有标识。所有人只能自己估计行程的时间和距离。
当走到一半的时候,有人想知道,走了多远。对时间感知度高的人说:“现在大概走了一半。”于是,大家继续往前走。当走到路程的四分之三的时候,有很多人觉得很累,感觉一时半会还走不到头。有人说:“快了,还有一会就到了。”所有人就感觉应该快到了,立刻都兴奋起来加紧往前赶路。
第三组的人得到的信息比较全面。不仅指导村子的名字和路线,而且路上每隔1公里都有一个标识牌。
大家边走边看标识牌,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走了多远,还有多远。路上,所有人都显得比较轻松,有说有笑,很快到达目的地。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当有明确目标的时候,还需要将目标分解成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当我们与每一个小目标对照的时候,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距离目标的位置。以便根据身体情况,随时调整状态,克服一切困难,达到设定的目标,走向成功。
每当完成一个小目标时,我们的信心就得到维持和加强,进而迸发出强大的行动力。孩子也不例外。
如果目标太高太大,又没有进行分解,实现的时间就会延长,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容易打退堂鼓,半途而废。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在给孩子确定目标的时候,也应该把大目标分解成多个比较容易达到的小目标。
孩子每完成一个小目标,父母就应该看到孩子的进步,及时予以正向激励,不断强化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感觉,这种感觉就会鼓舞孩子的自信,调动他完成下一个目标的积极性,最终达到设定的大目标。
孩子玩积木的时候,常常摆弄不了几下,就丢下又玩别的去了,专注的时间不长。
此时,父母不要一味地训斥孩子,而要帮助他培养专注力。
父母可以将拼搭积木分成若干小部分。
当孩子完成第一部分时,父母记录一个时间。
下一个目标,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专注目标时间稍长一点。
这样一点一点,帮助孩子延长专注的时间。同时,孩子每完成一个小目标,父母就要及时给予鼓励。
采用这样“大事化小”的方法,帮助孩子制定计划,把看似复杂的事情分解成若干容易完成的小任务,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激发出孩子完成整个任务的内生动力,最终实现目标。
比如,父母让孩子写50个字,孩子会觉得难度很大,可能产生抵触情绪。但如果父母将50个字分成5组,每组10个字,每完成一组就可以休息一会,这样10个字相对于50个字而言,目标就比较小,孩子就不会觉得压力太大,更容易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