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12篇《召南 鹊巢》
【原文阅读】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之子于归,百两liàng御yà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之子于归,百两将jiāng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
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译文参考】
喜鹊在树上把窝搭,八哥鸟来住它家。
这位姑娘要出嫁,百辆车子来迎接她。
喜鹊在树上把窝搭,八哥鸟儿来同住下。
这位姑娘要出嫁,百辆车子来护卫她。
喜鹊在树上把窝搭,八哥鸟来住满它。
这位姑娘要出嫁,百辆车子迎来成婚啦。
【字词解释】
(1)维:发语词。
(2)鹊:喜鹊。
(3)有巢:比兴男子已造家室。
(4)鸠:一说鳲shī鸠(布谷鸟),自己不筑巢,居鹊的巢。传说斑鸠不筑巢,居其他鸟类筑的巢。
(5)居:侵占。
(6)归:嫁。
(7)百:虚数,指数量多。
(8)两liàng:同辆。
(9)御yà:同“迓”,迎接。
(10)方:并,比,此指占居。
(11)将jiāng:送。
(12)盈:满。此指陪嫁的人很多。
(13)成:迎送成礼,此指结婚礼成。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祝贺贵族女子出嫁的歌。诗人看见鸠居鹊巢,联想到女子出嫁住进男家,就以此作比。
《毛诗序》以此诗为国君之婚礼。朱熹《诗集传》以此诗为诸侯之婚礼。虽然以上二者有牵强附会之嫌疑,但从诗中描写的送迎车辆之盛可以知道,应为贵族的婚礼,而不是一般民间的婚礼。
全诗三章,都以鸠居鹊巢起兴。喜鹊筑好巢,鳲shī鸠住了进去,这是此两种鸟的天性。《齐诗》曰:“鹊以夏至之月始作室家,鳲鸠因成事,天性然也。”各章二句写鳲鸠住鹊巢分别用了“居”“方”“盈”三字,有一种数量上的递进的关系。“方”,是比并而住;“盈”,是住满为止。因此诗三章不是简单的重章叠唱。
第一章“百两御之”,是写成婚过程的第一环,新郎来迎亲。迎亲车辆之多,是说明新郎的富有,也衬托出新娘的高贵。第二、三章继续写成婚过程的第二、三环:迎回与礼成。“百两将之”是写男方已接亲在返回路上,“百两成之”是迎回家而成婚了。“子之于归”,点明其女子出嫁的主题。“御”“将”“成”
三字概述了成婚的整个过程。因此,这三章是选取了三个典型的场面加以概括,真实地传达出新婚喜庆的热闹。仅使用车辆之多就可以渲染出婚事的隆重。
这首诗以平浅的语言写成婚的过程,没有如《周南·桃夭》里以桃花来衬托新娘的艳丽,更没有直接去描写新娘的容貌。如果说“之子于归”一句还点出新娘这一主角,让人在迎亲的车队之中找出新娘来,那么,另一位主角新郎则完全隐在诗中场景的幕后,就留给读者去想像了。细味诗中所写,往返的迎亲车队给画面以较强的时空感,短短三章,却回味悠长。
全诗三章,每章只更换两个字,就把姑娘出嫁时的盛况描绘了出来。后来根据此诗出现了“鹊巢鸠据”、“鹊巢鸠居”、“鸠居鹊巢”的成语,本意指女子出嫁,住在夫家,后又引申为强占别人家园或位置。有人据引申意,将此诗解为弃妇写其前夫迎娶新妇的哀怨诗。不过,看看原诗中的热烈气氛,哪有半点哀怨的情绪呢。
【反思探讨】
《鹊巢》的主旨:祝贺新婚&弃妇幽怨
关于此诗诗旨,历来争议较大,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
一、鹊喻新郎,鸠喻新娘。这个观点又分两种意见:一种是诗人代新郎言说,表达了诗人对男子的同情。喜鹊搭好了窝,鸠来居住。新郎准备好了房子,新娘来居住。以鸠居鹊巢比喻女居男室。此说以姚际恒为代表。姚际恒《诗经通论》言:“按此诗之意,其言鹊鸠者,以鸟之异类况人之异类也。其言巢与居者,以鸠之居鹊巢,况女之居男室也。”姚氏之说,尊者甚众。
但是清代另一位善说《诗》者方玉润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方玉润《诗经原始》辨驳说:“自《序》《传》来,说《诗》者无不以鹊巢鸠居况女居男室矣,夫男女同类也,鹊鸠异物也,而何以为配乎?”意思是说:用鸠居鹊巢比喻女居男室,就像是说鸠婚配给了鹊犹如女嫁给了男。但是男女同类可以婚配,鸠鹊异类又怎么能相配昵?
另外一种说法是新娘家人在唱赞歌,这是一首新婚礼赞诗。如果以鹊喻新郎,以鸠(布谷)喻新娘,则此诗为新婿礼赞诗。《毛诗序》说:“《鹊巢》,夫人之德也。国君积行累功,以致爵位。夫人起家而居有之,德如鸤鸠,乃可以配焉。”是说国君有了爵位,夫人居于后宫。朱熹将《鹊巢》的诗旨强解为以鸠比喻文王之化,行后妃之德盛而赞颂之。这种说法出现最早,流传最久,影响也最大,而批评者亦最多。这种赞颂文王之化,后妃之德的说法,过于牵强附会,但是他将这首诗解释为是一首新娘家人赞美婚礼的诗,是值得肯定的。
二、鹊喻弃妇,鸠喻新妇,这是一首弃妇诗。如果以鹊喻弃妇,以鸠(布谷)喻新妇,则此诗的作者是代弃妇立言或作者本人就是弃妇,那么这是一首深切沉痛的弃妇诗。弃妇的丈夫遗弃了同他一起艰苦经营,创立家室的结发妻子,却用百辆盛车的热闹场面迎娶新妇,致使新妇占了旧妇之位,恰如”鸠占鹊巢“一般。弃妇心生嫉恨,因作此诗,以责备丈夫另娶新妇,新妇占据其家:我辛辛苦苦终于经营了一个家,现 在丈夫却将我抛弃,用盛大的车队去接新人了,而有个新妇要霸占我的家了。表达了一个为家操劳,却遭丈夫遗弃的妇女内心无比哀怨的心情。
《诗经》中这类妇女很多,如《国风·邶风·谷风》。《召南·鹊巢》中这位妇女的遭遇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这首诗就是古代毫无话语权的妇女对喜新厌旧的丈夫的指责和对自己悲惨命运的无奈叙述。高亨在其《诗经今注》对此表示了相同的看法:”诗以鸠侵占鹊巢比喻新夫人夺去原配夫人的宫室。“同时高亨说:”(这是)召南的一个国君废了原配夫人,另娶一个新夫人,作者写这首诗叙其事,有讽刺的意味。“将这首诗的当事人具体地指为:召南的一个国君和他的两个夫人。
三、鹊与鸠并无明确所指,只是自然界的两种鸟,且此诗的叙述者是与婚礼无关的他者。这首诗也可能只是一个与婚礼毫无关系的路人所作,诗人无意中看到一场婚礼,于是有所联想有所感触,便作了此诗。
原诗到底是什么样的含义,我们已无法去准确证实,不过,诗歌描绘出来的具体场景所留给我们遐思的巨大空间,也许正是诗歌魅力所在。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周代婚礼的陪嫁制度
周代婚礼的陪嫁制度,又叫媵yìng嫁制度有关。媵,就是陪送的意思。周代的婚姻有“厚别附远”、联系不同族群的功能,为了强化这个功能,周人特别强调在嫁女儿的时
候要有陪嫁,这个陪伴说起来都有点儿不可思议。
比如,周王朝一个姬姓的公主,要嫁给齐国姜姓的国君。这个公主不仅自己要去,还要带着自己的妹妹一位,侄女一位,妹妹叫娣,侄女叫侄,跟着嫁过去。
我们知道,周王朝封建了50多个姬姓国家,所以有的诸侯国是同姓国家。比如卫国和晋国,都属于姬姓国家。周王嫁女,同姓的两个诸侯国也要各派一个陪嫁女及其妹妹、侄女,一共是九女,这叫一娶九女。也就是说假如姜太公的后裔跟周王结亲,就有九位姑娘同时嫁到他们家后宫里,把人家后宫占满了,这就是“维鹊有巢,维鸠盈之”的含义,满了。
为什么要带着这么多陪嫁女呢?是为了巩固这个婚姻。婚姻代表两个国家的结盟。女性嫁到他国,生了儿子,成为接班人,两国之间就成了姑表亲,这个结盟才算牢固。但有时也存在公主没有生育的情况,那就需要领养一个陪嫁女所生的孩子。众女陪嫁是出于子嗣的考虑。费孝通先生讲过,中国“一表三千里”,重视表亲,这是有悠久的传统的。这是诗中出现那么多车的特殊原因。
周代礼数甚严,除了婚礼结束以后一段时间要归省父母之外,一般女子回趟家是非常困难的,这就涉及人性的问题了。一方面,这种婚姻是从政治考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结婚之前女孩就没有见到过男孩,所以不了解对方,即使男方有脾气不好等缺点,也不能改变了。另一方面,任何人都是有乡情的,女子轻易回不了娘家,有多人陪伴着,也能缓解女孩思乡的情绪。
周代婚姻负担的额外任务太过沉重,甚至有维系王朝政治秩序的责任。今天我们去看待时,不做简单地比较,既不必太过苛责古人,也不必过于美化厚古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