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3

          敬教劝学大手笔    兴贤育才苦为乐

                广灵一中      王海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广灵一中20-03班的班主任王海勇,刚刚发言的梁兆贵老师是我的恩师,对我现在从事语文教学影响颇大。我应该是梁老师在一中担任教学顾问时的最后一批学生,那已经是十五六年前的事情了。当时我就住在老师的办公室,白天老师在里面办公,中午和晚上我就在里面休息。高考在老师的指导下满怀信心地报考了山西师大中文系,从此就与教书育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毕业后回到五中教学,有两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一件是我以个人的名义邀请梁老师到学校听我讲《鸿门宴》,老师欣然应允,评课时给予我莫大的肯定,鼓励我认真教学,争做名师;另一件是老师曾放弃午休时间,在自己家里指导我构思公开课鲁迅小说《祝福》的教学设计。这一幕幕场景宛如发生在昨日,历历在目。前些日子在微赞台看到耄耋之年的梁老师,作为县教育督学依然精神矍铄地奔波于一小、三中、六中等校,为老师们的教学指点迷津,为广灵教育的振兴建言献策,我内心深处油然升腾起一股崇高的敬意,被梁老师无私忘我的教育情怀而感动。也许广灵正是有了一批像梁老师一样痴情于教育的领导、校长和老师,才有了今天在逆境中崛起,不断刷新奇迹的广灵教育。

        我认为一中的“三苦精神”应该是基于广灵贫困的县情而诞生的,富庶繁华的地区是不可能诞生这种精神的。广灵才刚刚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它原是山西为数不多的“国家级贫困县”。正是因为资源禀赋不足、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发展滞后的状况,拔掉贫根、甩掉穷帽,跟上全国发展步伐,成为了广灵人坚持不懈的追求和梦想。而读书恰恰

成为全县莘莘学子摆脱贫困、追求美好生活的首选路径,近五年的探索和实践,从政府到社会,从学校到老师把脱贫的发力点放在了教育上,政府苦供、学校苦抓、老师苦教、学生苦学,力图从源头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大家都有默契的共识,一个孩子考上大学就等于一户人家脱贫,并且是代际持续脱贫,所以政府提出的“建设教育首善之县”的战略定位是高瞻远瞩,是大手笔,是大情怀,“教育脱贫”才是真正摆脱贫困的根本。

      广灵教育的情况和云南华坪女子高中很相似,张桂梅老师把一群念不起书的女孩子集合在一起,像虔诚的教徒一样去寻求政府社会的资助,每天用小喇叭严厉地鞭策孩子们苦读,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张校长和我们一中的魏树全校长何其相似,他们都是有大爱,有教育情怀的人。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正是有了魏校长,才有了一中“五年五大步,五年五跨越”的飞速发展。他起早贪黑,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上。他不苟言笑,“板着脸”是常态,因此老师们对校长经常是“敬畏”的,但是他又是有教育智慧,人格魅力“爆棚”的人,他能让每一个老师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价值,无论是老教师,还是中青年教师,都愿意用心、用情地去教学;他又能在制度的严苛和人文的关怀上找到最平衡的契合点,让大家觉得在一中的付出是值得的,“痛并快乐着”。

      教育要出成绩,不能玩花拳绣腿,不能做表面文章,必须下好苦功夫。“老师苦教”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时间长,班主任们从早上五点五十,一直陪伴孩子们到晚上十一点。天天如此,周而复始。有句网络时髦语“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用在这里再贴切不过了。“学生苦读”最直观的体现也是时间长,基本没有休息日,没有假期,“熬得住,出彩;熬不住,出局。”我们作为老师,对于孩子们的“苦读”其实也很心疼,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我们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每一届的中考最高分基本都考不住大同一中,但是我们到了高考,优生也要考清北,考“双一流”名校,能和大同市龙头学校一决高下。成功的不二法门只有一个,那就是“老师苦教”“学生苦读”。当自己出自寒门的学生也考上了清北,考上了上海交大,浙大,南大,中科大等名校,当自己的上一届54名学生全员达线的时候,那一刻就不觉得苦了,而是苦尽甘来,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有了收获,一切都是值得的。

        诚然,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县委县政府、县科教局领导的鼎力支持,也离不开社会、家长的尊师重教,更离不开全体教师扑下身子“苦教”,学生静下心来“苦学”,我相信,多管齐下、多方合力的广灵教育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

        谢谢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