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村故事Ⅱ趣闻轶事(二)稀罕与惊奇

 

今天的人们,对于许多新生事物,可能在没接触之前,早就在电视网络等媒介上,听到或看到了,实际接触已没有了什么新鲜感,乐于接受,但在上世纪中前期的农村,人们面对新事物的惊奇与麻木,天真与滑稽,会让今人感到十分不解,却有十分真实,在陈村也是如此。                                            

                      手电筒?    


把手电筒第一次带回陈村的,是本村一位年少官员,时间大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手电的光柱刺破了整个山庄漆黑的天空,照耀了山谷,在一明一暗的忽闪之间,犹如佛光普照,震惊了山庄的人们,他们百思不得其解,这家伙比马灯亮多了,还不怕风吹雨淋滴,都想亲自看一看,摸一摸,体验一把。    

要看的人实在太多,晚上看了,白天也要看,主人实在有点难为情,便说一分钱可以捏一下,尽管如此,要拿捏的人还是争前恐后,他们先是围成一圈,低着头,挡住光线,捏一下,亮一下,让后叽叽喳喳,哈哈大笑,后来干脆集体躲进黑窑里,准备好零钱,轮流拿捏,在电光忽闪之间,发出集体的会心大笑,这比娶媳妇热闹高兴多了,没有主人的阻止,根本就停不下来。。。。

                化肥叫洋粪

 

化肥第一次进入陈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上级农资部门分配的,这种叫炭酸氢氨的化肥,白白的,臭臭的,村里没有一个人相信它会对庄稼有什么作用,尽管上级做了详细的介绍与宣传,但大队派人把化肥运回来后,就放在大队院库房的一个角落里,再无人问津,一放就是好几年。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没有大粪臭,哪有五谷香",在祖祖辈辈的农民心里,农家肥才是养地长禾苗的重点,直到一天保管发现这几袋化肥,不仅占用地方,而且产生大量臭气,熏鼻子刺眼睛,才让人拿走胡乱地洒在地里,一场春雨过后,人们惊奇地发现洒了化肥的麦苗,墨绿又壮实,而没洒到的麦苗焦黄无生机,这种天壤之别,让村民一下子认识到化肥的神奇功能,比自己的精耕细作有用多了,从此,化肥在农村的使用一发不可收拾,人们也把化肥叫洋粪,无论种什么庄稼,都会想办法弄点化肥,仿佛没有化肥就不会种庄稼似的,以致今天化肥的泛滥使用,达到无用其极的程度。             

                    满炕的油布  

 

这里所说的油布,是指铺在农村土炕上的油帐布,一般都是墨绿色,正面印有鲜艳的牧丹等花鸟图卉,铺在土炕之上,防尘防湿,油光铮亮,满窑生辉,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一进入陈村,就受到妇女们的青睐羡慕,争先观看,想着自家也能铺上一块油布,但这毕竟是奢侈品,很多家庭在当时连想也不敢想。  

第一块油布是由垅底下陈姓工作人员买回来的,尽管他并不富裕,但他理念可谓不新,曾给陈村人带来很多第一,刷新着陈村人的观念,就拿这油布而言,解决了农村家庭因生养孩子众多,屙尿收拾难的问题,一抹如新,干净利洒,显的人也勤快精神。        在农村的土炕上历来是铺席子的,我们叫垫,土炕与炉子相连,炉火一通,烟尘都可穿过席子冒起来,不求干净,只图暖和,炕头永远是家庭主人的位置,能在炕头铺块褥子帐子的,都是光景好有讲究的家庭,就象这油布一样,虽然并不贵,但能买起的人并不多,虽然人人羡慕,都真正铺在家里享受过的人也不多,不过新起也没多年,就有新的物件替代,如今的农村,别说席子油布,土炕也不多见了,人们的生活条件甚至习惯都发生了质的改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陈村故事Ⅱ趣闻轶事(二)稀罕与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