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还寒,春捂竟有大道理!

    今天给大家普及“春捂秋冻”蕴含的大道理,认真学习吆!

      春季万物复苏,气温渐渐升高,许多人纷纷脱去冬装,换上春装。

      可是经验、父母的朋友圈、老一辈人告诉我们——“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二月、三月说的是农历哦!)

    春捂,到底科不科学?有没有必要性?

1.15℃和8℃的法则

      当冬季向春季转换时,人体防卫体系也处于“冬眠”初醒之际,因此这一阶段不能急于一下子脱掉衣物,而应一件一件地脱,并根据不同体质,因人而异。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者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可以减少身上的衣物。但是减衣还是以气温持续7至14天没有变化时为好,就是说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1周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2周以上身体才能适应。减得过快有可能冻出病来。“捂”带有一点热的意思,也就是说衣服仍应适当多穿一些。但绝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如果衣服穿得很多甚至“捂”出了汗,冷风一吹反易着凉“伤风”感冒。

      和15℃不同的,还有个8℃的定义,那就是昼夜温差,某种意义上来说,昼夜温差比15℃来的更加重要。

      面对像“孩儿脸”似的春天,大家得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昼夜温差大于8℃就不要忙于减衣。所以最好每天根据天气预报“有备而衣”。

2.小孩子穿衣的26℃计算法

    相比于免疫力强的大人而言,小孩子穿衣更需要谨慎,小墨给大家介绍一个26℃的“算数法则”:较厚的羽绒服为9℃,薄羽绒服为6℃,稍厚些的弹力絮棉衣为5℃,厚羊毛衫为4℃,棉背心4℃,薄外套是3℃,厚棉毛衫2℃,薄棉毛衫1℃。

      根据这个计算表,大人再带小朋友外出的时候,可以根据以上情况增减衣服了,最好控制在26℃为宜。比如目前室外温度为18℃,由里到外给宝宝穿一件薄棉毛衫、薄外套、棉背心即可:18+1+3+4=26。

3.捂的位置很重要

      对于“春捂”,医生的建议是注意“捂”两头,即重点照顾好“首足”两头。由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湿气较大,早晚低温,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重点“捂”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女性如果过早换裙装,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养。

      此外,背、腹、足底等部也非常重要。这是因为人体下半部血液循环比上半部差,易受风寒侵袭,故寒多自下而生。因此,春季穿衣应注意“下厚上薄”,纵然气温升高,亦不可骤减下身衣物,以免引发关节炎和胃肠疾病。有的官兵春季一到就只穿一条单裤,一旦有风寒入侵身体,就会使腰以下的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出现腰膝酸软、疼痛麻木等病症。

4.切勿矫枉过正

    当南方地区步入3月或北方地区进入4月的时候,天气明显有些热了,如果这时还穿着棉衣,就会超过身体的耐热限度,体温调节中枢就会适应不了,同样对健康不利。尤其是长江流域,春季空气湿度较大,如果“捂”过了头,还容易诱发中暑。因此在增减衣物时,最好先看看天气预报。

      天气转热后,有些人还穿着很多衣服,甚至“捂”出了汗,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由于孩子好动易出汗,更不要“捂”得太紧,出汗后骤减衣服很容易受凉感冒。

      春捂秋冻,少生杂病。

你可能感兴趣的:(乍暖还寒,春捂竟有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