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0日,逸夫小学 “行知班主任工作室”的张晓军老师、张鑫老师来到山东肥城参加由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教师博览》主办的“全国本真教育研究第三届年会暨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联盟第三届理事会”。
会议由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研究员徐洁主持。
会议首先由成都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陈大伟教授作《课程意蕴与教学变革》的报告。
报告主要从学校课程意义与意蕴;课程的定位(学生);课程教育的使命(质量和公平)等议题展开演讲。
陈大伟教授认为:教师的使命在于开发、建设、提供和实施课程,借助课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课程是为学习者发展而创设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活动。
他用精彩的课堂实例来告诉我们:
(1)讲得再多,都不如用活动来展现。通过“读”(认识其他人的生活),“写”(反省、审视自己的生活)。课程设计的学习活动,就是把要教的东西用活动来呈现。
(2)优秀的教师所教的知识之间要建立联系,教出共通性,可迁移的东西,引起转化。
(3)杜威说:“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学习活动是经历,老师要把学生的活动经历转化为经验。怎么转化为经验?回过头去看,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即为经验,千金难买回头看。
他用生动的电影片段向我们揭示:
(1)教师的幸福在于通过教师的引导,看到学生的改变。教育有缩小差距的作用,教育的公平和均衡是教育的责任。“穷”则思“变”(见贤思变,为理想而变),怎么变?让学习成为快乐;让学习和生活关联;让学习成为启发。
(2)与学生的最美距离为1米以内。一节课至少要到学生身边去一次。到学生身边干什么?传递关爱(微笑)、自律管理(把他玩的东西收到书桌里,然后向他微笑)、了解教学进程、了解学习效果、捕捉课程信息(叹息、不由自主的嘟囔等),抓住这些会使课堂“活”起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用现场的即兴演示向我们说明:
(1)阶梯课程:内容为爬这座山,规定是爬到哪个台阶,没有尊重个体差异;登山课程:对爬山的位置,心中有预设,不要太执着。教育要有发展的目标,不要有外在的目标。
(2)教育更像农业,而不是工业。农业是培育有生命体,工业是外在塑造加工的方式,是无生命的。
陈教授的报告使我们认识到:老师教的不是课文,教的是生活;不是教文本,是通过文本教学生生存、生活、生命;通过听、说、读、写、思来追求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
接下来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研究员徐洁向我们介绍“大概念”这一科研课题。
下午,首先看肥城教育局和体育局制作的肥城教育宣传片。
报告片以“以人为本,建设平安美好校园”为主题,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城区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农村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肥城教育、充满生机活力;教学研究、扎实高效;学生素养、全面提高;学校安全、保障有力等七个方面讲。
最好的楼房是校园,最美的风景是校园。带给观看者全新感受!
紧接着,终于盼来了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特级教师李竹平执教的课和经验报告。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堂伊始,李老师让孩子们观察自己,猜年龄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消除孩子的紧张感。李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语文课一定是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的理念。《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议论文,是孩子第一次接触议论文的学习。李老师从孩子自身出发,提问:生活中有没有自己觉得正确、合理的观点或主张,而父母、老师、同学却不同意的,把它写下来。追问:为什么你觉得对,而父母不同意呢?那么,你同意文中作者的观点的吗?为什么?这样就把文本与孩子的生活联系起来了。通过学习孩子明白了我们要说服别人一般用3个例子来说服别人,这种能说服别人的文章就是议论文,它可以帮我们说服家长或同学赞同我们的观点。这就体现了议论文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创造教室里的母语课程生活》
报告从叶圣陶的两段话说起:
李老师从这两句话中提出三个追问来引发我们的思考:一、我们清楚自己是在进行母语教育吗?二、我们为儿童全生活着想了吗?三、我们学习语文是为功利的,还是为生命打底子的?
母语课程要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大主题建构;多学科融合式教师成长课程建构。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策略1:以经典文本为“基地”的多维拓展,多学科融合课程;策略2:不同单元的重新整合;策略3:特色境遇丰富单元内容。提倡先做风筝,写自己和风筝的故事,再学关于风筝的文章,达到真正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