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杂记7-所谓不正常

所谓正常不正常,不过是我们自以为是的认知。

在我的一个学习群中,有一位小伙伴招收志愿点评。点评学生的作文。这些学生中有留守儿童,有孤儿,有父母残疾生病的,有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居多。

我们几人各自分配了任务。有个小伙伴点看完孩子们的作文,说到,他们跟正常孩子一样优秀。也许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没有想太多,但是我却很不喜欢她的这句话。我觉得这句话感觉非常刺耳。

我觉得我们可以直接评价这些学生写得很好,很优秀。为什么要去加上“正常”两个字呢?我不明白,就因为他们有有些孩子家庭不够完整,或者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不正常了吗?凭什么他们就不正常了呢?那正常到底又该是怎么样的?

人们对正常不正常有着很多的规矩,必须是怎样的才算之为正常,达不到的就不正常。这位学员的说法让我很不舒服。也许她也无意,但是却暴露了大部分人看事情的共性。

也许在她的认知里面,有爸爸、有妈妈、有孩子,这样比较完整的家才是正常的,这样的家里面的孩子才是正常的。可是这是谁规定的呢?我们生而为人,或者说这世间,本身就没有什么正常不正常之说。我们或者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所以好像总是得选择一方,符合正常这个标准的,我们就归纳为正常,评价为正常,反之就是不正常。

《道德经》有这样一句话我很喜欢,“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我对其的理解很简单粗暴,就是人们一旦有了美的标准,就会划分出丑,一旦有了善的标准,就能划分出恶。面对有些事情,我们确实需要去区分善恶,好坏。但不是所有事情都要去区分美丑,正常不正常的。

世界是千姿百态的。每个人出生来到世上,都不是一定就有父母在身边,或者家庭和谐,如果因为一些不可抗拒的原因,就把他们与所谓“正常”的情况去比较,然后冠以“不正常”的名号,这对他们来说是极不公平的。也许这位小伙伴没有直接说出“不正常”三个字,也许是我想多了,但她那句话语,确实让我感到不舒服。让我感觉她带着有色眼镜在看待这些学生。

也许她是在知道他们的背景后,出于同情,才有这样一句发自内心的感叹。但也因为发自内心,所以更加投射出她对这些学生的偏见,只要她拿这些学生跟家庭美满的学生相比,她就产生了偏见。

因为这样一句小事,可能是对方无心的话语,我这样絮絮叨叨了那么多。我不晓得自己为什么那么小题大做,或者说敏感。大概是,我不管看谁,我都是在看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背景如何我并不知道,知道了,也并不在意太多。我看到的是这个个体。

当我仅仅只是在看一个独立的个体时,没有了比较,就不会有所谓的正常不正常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周五杂记7-所谓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