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观音桥志留纪地层及古生物的现实意义

一、地理位置

观音桥志留纪剖面位于重庆市綦江区安稳镇观音村,剖面地点北距綦江城区约60km,南距贵州省桐梓县界10km。从渝黔高速公路安稳出口下道经210国道到观音桥剖面交通十分便捷。

二、区域地质

观音桥地区出露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缺失泥盆系和石炭系,二叠系发育完整,直接超覆于志留系之上。

从观音桥村沿公路向南, 地层出露分别为韩家店组、石牛栏组、桥沟组、龙马溪组。按古地理与构造划分, 该地层剖面位于扬子地台区,川湘坳陷的北缘, 酒店垭背斜北西翼。这一地区志留纪地层沉积连续、构造简单、出露完好、化石丰富, 是我国研究志留系的重要剖面之一,也是我国研究早古生代地层的重要地区之一。

三、研究经过及成果

志留纪观音桥剖面最早由丁文江、王曰伦、黄汲清( 1930年)在调查桐梓楚米铺、松坎、温水、湄潭分水娅一带的志留纪地层时报道的, 并将该区志留系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部产笔石的页岩称酒店垭页岩,中部产腕足、珊瑚的灰岩称石牛栏灰岩,上部产少量化石的页岩称为韩家店页岩。石牛栏灰岩就是在观音桥命名的。

1947年,尹赞勋、谌义睿祥测了观音桥等地的志留纪地层剖面,将下志留统的酒店垭页岩改称龙马溪页岩。

1949年,尹赞勋提出,这一地区的石牛栏群底部可能有一部分属早志留世。

1958年、1960年盛莘夫提出了綦江观音桥等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之上,下志留统龙马溪群之下,存在着一层暗灰色的泥质灰岩,产丰富的腕足类,可作为上奥陶统和下志留统分界地层,并归于上奥陶统。1959年,卢衍豪把这一层命名为“观音桥层”。

1974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对观音桥等地的志留系各统的划分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仍应把观音桥组归入下志留统。中、下志留统则以韩家店组中部的紫红色层底界为界。

1978年,戎嘉余把中、下志留统的界限提高到韩家店组中部紫红色层顶界。

经过几十年的长期研究, 观音桥剖面志留系的划分有了较大变动。目前,大致划为下、中志留统。根据所含珊瑚、腕足等不同门类生物群的特点, 现存在着以下不同看法:

(1)中、下志留统界线划在韩家店组之顶, 即韩家店组全归入早志留世;

(2) 中、下志留统的界线划在韩家店组紫红色层的顶部;

(3) 中、下统界线划在石牛栏组与桥沟组之间。

四、奥陶系与志留系分界

在我国及全世界,每谈到奥陶系与志留系的分界时,总要涉及到观音桥组和与之相当地层的时代归属问题。

观音桥组这套地层,是盛莘夫(1958)在“川黔边境的奥陶纪地层”一文中提出的,他说:“在川黔边境地区上奥陶纪五峰页岩与下志留纪笔石页岩之间,有一层厚0.4米或0.5米含腕足类的泥质灰岩”,并归于上奥陶统。1959年,卢衍豪把它命为“观音桥层”。1962年《中国的志留系》把它划为志留系,1974年《西南地区古生物化石手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编)中,改称“观音桥组”,亦划归志留系。《西南地区区域地层表》(1978)将该组划入上奥陶统五峰组,称观音桥段。

无论从观音桥或从区域看,观音桥组划归奥陶系已成定论。志留系与奥陶系之间为整合接触,其界线在龙马溪组与观音桥组之间。1978年8月,国家地质总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在安稳镇崇和村立碑,作为我国及世界上志留系与奥陶系整合接触的标准剖面,被称为“准金钉子”。

五、现实意义

1.地质科学价值高,可作为地质古生物的实习线路。观音桥志留纪地层沉积连续、构造简单、出露完好,研究程度高、在地学界知名度高,是我国研究志留系的重要剖面之一,且有志留系与奥陶系整合接触的标准剖面。观音桥志留纪地层古生物化石丰富,有珊瑚、腕足动物、三叶虫、笔石化石等,奥陶纪地层有直角化石。210国道从观音桥经过,交通十分方便,可与相关大学的地质、古生物专业联系,将此剖面开发建设成为地质古生物的实习线路或实习基地。

2.地质文化丰富,可申报建设地质文化村。在地质古生物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系统收集、整理观音桥志留纪地层的研究历程、研究成果,以及参与研究人员故事,充分挖掘其中的地质文化,结合崇和村的红军街、长征文化,并结合美丽乡村规划,申报建设地质文化村。

3.含古生物化石的岩石碎块,可做研学活动的实体“教材”。观音桥志留纪地层含有丰富的珊瑚、腕足动物、三叶虫、笔石化石等古生物化石,可将部分风化破碎的观音桥志留纪地层岩石碎块,运到綦江国家地质公园,作为研学活动的实体“教材”,让中小学生与化石亲密接触,在寻找化石的乐趣中激发探寻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


 

你可能感兴趣的:(綦江观音桥志留纪地层及古生物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