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我的成长历程回顾

我很庆幸,2010年参加了“国培计划置换研修河南郑州师院培训班”为期三个月的学习。同事都很羡慕,说让我要趁此机会好好放松放松。可随着学习的开展,我才发现自己那么的无知:竟然不知道窦桂梅、王崧舟、于永正是谁,没有读过《陶行知教育文集》、《呼啸山庄》,更不知什么是建构主义,什么是最近发展区。真是如闭塞的桃源人“无论魏晋,更不知有汉。”正当我迷茫时,我遇到了三个好兄弟:驻马店的名师朱密林、郑州二七区青年才俊张志伟、荥阳骨干教师马顺卿。真可谓“三人行必有吾师”,我们同住一个宿舍,有着共同习惯:不吸烟,不打牌,喜欢看看书。于是,我们四人一同吃饭,一同上课,一同争论,一起去图书馆。在加上聆听专家李玉平、朱旭东、蔡明、王崧舟的讲座,让我茅塞顿开,犹如醍醐灌顶般的彻悟。于是,我开始了寻梦之旅。

2010到2014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共同研究学习阶段

通过反思,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加上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师院900多万册的藏书,在郑州师院这三个月中我如饥似渴的读书,从专业期刊《语文教学与研究》、《小学语文教师》到文学名著《呼啸山庄》、《飘》,从《儿童心理学》、《走进美国课堂》到《和名人一起读书》、《侯宝林大师相声艺术》,我如一个饥不择食的人,在师院三个月里我读了近一百本书。每日傍晚夕阳西下,在天鹅湖畔读书是最美最惬意的。同时最感谢师院的图书馆,她是我那个冬天感觉最温暖的地方,也感谢同宿舍的三位好兄弟,与他们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

2015至2016年: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

大量的阅读虽然使我认识了小语界的大师们的风采,可是我该怎么做呢?培训结束回到单位,没了交流学习的环境,我再次陷入迷茫。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的成长公式:反思+经验=成长,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是齐白石老人的一句话提醒了我:走自己的路。没有了交流环境,我就利用网络,在桃李网、树人网、香山茶馆等论坛上注册用户,同时开通自己的博客,每日上课之余我就浏览诸位大师的名博,在论坛中和朋友交流学习。同时在县城图书馆办理了借阅证,每周日到图书馆借书,到新华书店“蹭书”,成了我的另一个爱好。

2017至2018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读了林林总总的书,我开始每日的写反思,以前最怕写到现在有时也会“文思如泉涌”。这才体会到什么是厚积而薄发。如今每天都有写的冲动,特别是元月和二月在《中国教育报》上刊登了我的两篇“豆腐块”。这更增添了写反思的欲望和读书的热情,同时“老板老班”陈宇老师的话更让我找到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陈老师说:“教师的发展有三条途径,从政、学科教学、德育。”从政,需要的是机遇和大气,对于自己来说不现实,学科教学犹如独木桥想在千军万马中突围很难,更需要环境的孕育,德育却是一个很切实的突破点,薄弱学校的德育资源是宝贵的。于是我开始重点阅读班级管理方面的书籍:陈宇的《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学生问题行为教育策略》、《家庭作业的迷思》等等。

回顾近24年的成长,正如常作印老师所说:教师要常反思,反常思,思反常。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和进步。其实,作为一名老师不仅仅要反思教学,陶行知先生的每日四问:今天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这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教师要给自己以闲暇,给生活以闲暇,只有拥有健康快乐的身心,你才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在不断地反思中,我将继续前行。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我的成长历程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