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电商】五二定制项目复盘

前言:该项目由于公司发展战略重心的转移,加之没有形成很好的财务模型,目前已经停止运营。我有幸作为产品负责人(也是唯一产品经理),全程参与到其中的策划运营,见证了产品从0-1-0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本文对该项目做一次全面的复盘,总结下过去经验教训。涉及到公司数据保密,文中的数据会做一定的脱敏处理。

项目背景

2017下半年,公司整体业务进入到瓶颈期,急需新业务作为增长点。当时社交电商正处于火热,很多创业者都看到了微信庞大用户群的生态价值。我们不想错过这波浪潮,也想从中分一杯羹。当时我们定位到定制方向,并实地走访了相应工厂,判断手机壳定制这块市场潜力比较大,理由是:

1、市场大,需求广泛:国内手机保有量巨大,人手至少1台手机。不同于国外,国内用户注重使用手机壳对手机保护。据同行数据渠道得知,每年用户平均更换2到3次手机壳。而随着国内公民收入提升,定制的需求会随之上涨。

2、传统供应链效率低下:当时手机壳定制的大部分市场份额被淘宝占据。店铺往往是小工厂店,其销售生产的链条是:客户下单-传图片给客服做预览效果 - 按照工厂打印要求做图排版。其中客服处理的效率低下,每天最多只能处理100个图,最后做图排版也是个体力活。而我们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去帮他们赋能升级整个生产链。

3、手机壳具有社交传播属性。在开始项目前,我们找了一些互联网创业老炮,一起研讨项目的可行性。当时大家一致认可,手机壳社交属性较高,在日常社交环境中曝光度高,而定制的手机壳个性强,容易形成话题或者社交货币。最后结合社交电商,想象空间比较大。

以上是对我们利好的,但也有利空的:

1、市场饱和,增量不大:从国内手机出货量的增速可以分析,其实16到17年,国内手机壳市场已趋近饱和。oppo vivo这些传统品牌还可以凭借着强大的线下销售渠道拓展市场份额,但小米,魅族等互联网手机品牌在夹缝中求生,小米甚至还出现了销量下滑。

2、标配手机壳:国内很多手机产商在出厂往往将手机壳作为标配。这意味着这些用户第一波手机壳的钱我们赚不到。另外这些标配手机壳的做工和设计质量比较好,这会拔高用户的期望,对后续购买的手机壳质量要求更高。

综合考虑以后,我们认为手机壳的消费频次高,可以覆盖大部分弊端。另外由于我们主打的是定制手机壳,用户自己亲手参与定制,往往更容易满足。

产品研发

接下来公司聚焦该业务,组建团队。而我独立负责产品策划,在两个月内加班加点,和技术团队完成了这套系统的开发,实现了商品上架展示、定制编辑器、购物车、支付购买、订单管理等主路径功能。

这套系统可以说简单,也可以说复杂。简单之处在于该电商平台只有一个spu(手机壳)。由于工厂货源充足,在系统层面暂时不需要做库存管理。但复杂之处在于这个spu底下sku众多(300多个机型,两种打印工艺,两种材质,三种颜色),一方面运营比较难管理维护,另外一方面由于这些规格可能会分配到不同的工厂(每个工厂的生产要求、成本不尽相同),在系统层面我们要为每一个sku做不同的生产要求设计。到后期,如果有多个工厂支持同一种sku的制作,我们要基于成本优化(货品+物流)做拆单配置。

产品启动

产品做好后,下一步就是推广。怎么开始冷启动,这个是所有产品上市后面临的第一难题。我们都知道,淘宝京东这些平台电商,平台可以帮助店铺和流量的撮合成交。店家即使不做主动的推广,也有可能被用户搜索并成交。但社交电商本质上是没有平台流量的扶持,我们要不断得添火加柴。先发展了种子用户,再通过在微信生态的社交分享,让产品得到无边界的自然传播。

当时我们找到了情感类公众大号(bookface),通过裂变海报导流在我们公众号(1个老用户带来3个新用户,完成后可9.9元购买手机壳)。可惜我们低估了微信的监管力度,当晚就因为被投诉 + 涨粉过快而引起微信注意,被惩罚清掉此次活动带来的公众号粉丝数。但令人欣慰的是,小程序的用户保留着。我们积累了接近1千的初始粉丝,卖出了一百多个手机壳。

尔后我们对于公众号的导流更加慎重,而把重心放到了直接导流到小程序。接着我们找了科技大号(好机友),软文推广+定向发券的方式导流小程序。公众号文章(文章链接)阅读很快突破10w+,当时统计从阅读到跳转小程序的比例为10%左右,而从小程序到最终下单的比例又为10%,整体从文章阅读到下单的比例为1%,客单价为49元。如果按照当时软文投放的价格(1阅读=1元)来算,ROI很明显是没有达到预期。

这次的推广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传统的公众号文章投放(单次广告形式)并不适合,我们需要寻求效率高的方式,最终定方向为IP+CPS合作

对于和IP的合作,其实我们并不具备版权议价的能力。IP往往倾向于一次性付费的方式,费用高,效果不确定性高。如果选择绕过去,版权风险太大。为了减少风险,当时我们找到了一些已故的明星后援团,比如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以cps的方式进行长期的合作。公众号首篇软文( 文章链接),阅读到跳转的比例为16.5%,再到下单的比例为15%,整体阅读到下单有2.5%,转化效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接着我们乘胜追击,找了张国荣、外国球星(C罗等)等明星后援进行类似的分成合作,但效果一般。我们分析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的用户质量较高,粉丝忠诚度高,年龄成熟有消费力,而且软文营销主打的是收藏,这提升了产品的稀缺性。

运营调整

和明显粉丝团合作进展受阻,我们又重新思考了社交电商的玩法。社交电商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实现裂变传播。应该学会自我造血,加强产品的自传播。

围绕这个方向,我们对运营的方向做了升级,包括以下方面:

1、营销系统设计

利用存量用户帮助裂变拉新。我们根据不同的社交场景,打造了一个完善的营销系统。送礼、分销、拼团、优惠券、兑换券、抽奖、签到、满减、套装、加价购、返现、老带新裂变等社交玩法,基本上全部都尝试过了一遍,均为自己团队独立策划和开发。

之所以愿意做了这么多尝试,是我们希望能够像拼多多一样,能够抓住某个社交玩法作为核心,给自己带来源源不断的增长。在微信生态里玩这些营销,就像是走钢索的人,一不留神就会触碰到微信诱导分享传播的红线。我们踩过很多坑,也被永久惩罚过(二维码禁止在朋友圈长按识别).。但对于这套营销系统,拉新的效果其实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前期和IP/大V的合作,带来的用户数在10w左右。后面小程序的用户体量达到了30w+,和这些社交玩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小程序矩阵

那段时间微信对于病毒传播的活动还没有赶尽杀绝的地步,朋友圈或微信群时不时会爆出流行的活动或玩法。在这之前,有很多靠这些玩法迅速积累种子用户的成功互联网产品(比如美丽说,前期在朋友圈做了很多心理测试类的活动,吸纳了很多女性种子用户)。我们希望打造周边小程序矩阵,给主小程序导流。一旦某个周边小程序被引爆,可以为主小程序带来巨大的免费流量。

我们按照一周一个小程序的规划,开发了一系列小程序,包括毒一句(个性签名)、五二头像(根据热点换头像)、魔法贴(扣头像制作重复魔性图)、小爱作画(自动给诗词配图)、五二签名(输入名字自动生成艺术签名)等等。这些小程序导流的方式,都是将生成的图片带到主小程序内制作手机壳。

可惜这些小程序表现平平,给主程序注入的量有限。另外那时小程序的相互跳转交互并不好,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最终的转化。

3、供应链输出

由于手机壳需求广,成本低,让手机壳成为很多公司拉新送礼的选择。但是国内手机壳机型多(除苹果,还有300+种安卓主流机型),不好备货。而我们可以刚好可以帮助用户解决这个难题,机型多,无需备货,而且可以支持一件代发。有些合作伙伴直接采用我们的手机壳,作为公众号裂变拉新的礼品。

我们也看到了其中的机会,我们可以作为一个B端输出供应链。我们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寻求IP主或大V,以代运营的方式帮他们创建有赞或微店。另外一路设计了一个叫袋鼠任务宝的B端产品,让公众号运营者免费自助创建裂变拉新活动,而我们提供手机壳等作为礼品支持。

后面证实第一条路可行性较大,我们代运营的店铺的销售不错,为合作方创造了新的营收点。而B端产品市场比较成熟,很多公众号已有了自己稳定使用的同类产品,转移成本较大。而且对于经常搞裂变活动的公众号主,手机壳只是其中一次选择,而并非充要条件。

4、广告投放

我们开通了广告主,尝试给主小程序、矩阵小程序和公众号导流。转化效果太差。单个小程序的获客成本在100元左右,最终不得不停止这块尝试。那时已经不是广点通投放的黄金时代,投放竞争大,成本高已经是整个行业的普遍现象。

品牌升级

尽管在运营上做了很多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数据来看(人均购买2.3次,客单价26元,访问到下单平均转化4%),远远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由于前期吸纳的用户较多是被低价活动所吸引,一开始对产品的定位心智在于优惠的价格,而并非价值。一旦产品价格恢复原价,或者竞争对手提供更加有优势的价格,他们很快就会转移其他平台。所以他们后续的复购转化非常差。

要想获得正向的财务模型,我们必须在产品策略上做出调整。在公司策略会上,我们决定了升级成多品类定制的方向。但对于发展路径,意见分成了两派:

第一方:重B端,轻C端。

原因是C端的数据变量(人均购买次数、客单价、下单转化)提升空间有限。访问到下单的4%转化是这个电商的平均水平,如果没有IP加持,短期很难提升。客单价也因为竞争大,很难得到大幅的提升。而B端的市场潜力较大,企业、团队、集体、班级等应用场景下,能否批量出货的概率大。而且一旦批量,意味着我们品牌触角可以覆盖更多人群,成为C端的潜在消费用户。

第二方:聚焦C端

拓展多品类后,可以满足更多用户的定制需求,打通微信各层次消费群体,在客单价和下单转化后会有预期的提升。B端批量定制的客户拓客难,对价格敏感,单点维护周期长。由于我们在供应链中,只是中间商的角色,并没有强大的集采议价能力。对于重点做B端,我们没有太多优势。

各方讨论之后,决定按照第二方的方向执行。小程序也从单品类的【五二手机壳】升级成了多品类的【五二定制】,支持手机壳/帆布袋/马克杯/抱枕/T恤/卫衣/眼罩/文具等20+品类的定制。

在运营上,为了提升用户客单价,我们推出了套装价的促销。只要购买两件不同品类的产品,均可享受套装价。在购物车、编辑器、个人主页上,我们做了很多推荐位的设计,刺激用户购买套装。

最终从数据来看,多品类的方向是锦上添花,而没有扭转乾坤。虽然客单价上有明显的提升(从原来26提升到了38),但访问到下单的转化率变化不大。

总结

由于后续缺少持续新鲜血液的注入,五二定制的用户流失逐渐变大。时间到了2019年5月,由于公司业务转移和团队的调整,对五二定制项目保留基础的运营,于2020年1月正式停止了运营。我视该项目于自己的孩子,它身上每一寸肌肤的设计,都亲自经过自己双手打磨。我看着它出生、长大和老去,心理有很多的遗憾和不舍。虽然他没有给我们带来很多物质财富,但从中得到了不少宝贵的工作经验,以及思考:

1、手机壳定制是否伪命题?

 手机壳定制的市场空间和国内手机出货量其实是呈正比的,我们的同行在14-17年之间,活得非常滋润,一个手机壳可以轻松获得几倍的利润,那时大家也没有降价的意愿。随着国内手机出货量速度的放缓,机壳厂家的增多,竞争越来越激烈。

18年我们进入市场的时候,整个手机行业已经处于饱和的状态。而此时定制手机壳对于用户再也不是新鲜的事物,他们有的已经尝试过,有的对价格已建立相对比较敏感的认知,导致消费决策考虑更多因素。在这个背景之下,我们做的技术赋能,供应链优化、社交裂变,其实能刮起的风浪有限。

2、小程序是否伪命题?

小程序设计的初衷在于用完即走,适合小而美的服务。据数据统计,小程序的7天平均留存仅仅只有4%。 小程序由于缺乏固定入口,以及和用户维系的方式,不容易做持久留存。小程序没有蓄水池效应,只有通道效应。

但不可否认的是小程序开发成本低,适合快速启动,验证产品的市场反应。另外他具有高社交传播属性,在微信庞大的社交生态中可以快速得获得用户增长。相比之下app比较笨重,开发成本高,启动比较难,而且留存数据也不见得比小程序好。

那如何运作小程序呢? 我的答案是 私域流量 + 小程序

任何一个新品牌的培养都需要耐心,如果仅靠一两次的触达,很难让用户认知、认可和认购。但小程序天然就像是没有根的浮萍,到处飘,下次遇见只是随缘,产品很难建立品牌影响力。所以我的看法是采取固定入口+小程序的打法,前者帮你守住江山,后者帮你打江山。固定入口有可能是公众号或者是微信群,提供的是根据地的作用,而小程序可以打游击,帮助快速扩展品牌影响力。

3、定制商品如何选品推广?

定制商品有着天然的消费频次低的问题,用户喜欢定制,但不会每次都喜欢定制。对于定制商品电商,用户的消费频次和购买转化率两个变量很难提升的情况下,在选品上要么做高客单价,要么做批量定制。

在推广上,任何店铺都应该区分好引流商品和主打商品。引流商品往往是受众广,消费频次高,成本低的商品,比如鸡蛋于超市,蔬菜于盒马生鲜。他促销优惠力度往往很大,目的是把用户吸引到店,去消费利润率更高的商品。我们会发现,在电商平台上, 做促销的往往是引流商品,而主打商品不轻易搞促销。这样的好处是用户不容易比价(不同时期的价格锚定),保持主打商品的利润。

我们之前犯的错误是,手机壳既是引流商品也是主打商品。同一款手机壳,搞活动时9.9,不搞活动时29.9,价格差异太大。所有知道活动的用户,手机壳的价格锚定在了9.9,心智上认为高于该价格的购买都是不值得的。而手机壳又是我们的主打商品,购买转化低,必然影响最终营收。

4、低消费频率的商品如何突围?

低消费频率的商品,往往不容易用户建立忠诚度。我个人觉得突围的方式有:

  A、打造爆点,形成高传播性。好的产品会说话,产品可以有很多卖点,但一定要打造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卖点。比如手机是比较低频消费的商品,但能拍清月亮的华为P30,紧靠一个卖点就能让人记住。一旦消费者购买了,往往还会在好友之间传播话题,不经意种草。

 B、赋能其他品牌,打造生态联盟。低消费频次商品做好了,可以作为引流款,把品牌力赋能到其他商品上,小米家居生态是个很好的例子,小米手机提升了手机的性价比,在粉丝心目中形成了强大的信任或信仰。其推出的小米家居生态产品,往往很容易获得粉丝的认可。


以上文章献给曾经为这个项目努力过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交电商】五二定制项目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