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是一本集认知科学、行为经济学和商业心理学于一身的经典之作。这本书从选择的本质、集体主义、个性表达、选择权等7个角度探讨了选择背后的影响因素,并提供了两种具体的选择方法供我们做出改变。减少选项、放出选择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掌握了选择的艺术,你的人生会美妙很多。关于作者希娜·艾扬格,世界前沿心理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全球排名前50位的管理思想家。因在人类“选择”这一主题上的突破性研究,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院的赞助,并获得“美国总统青年科技奖”。撰写或共同撰写了30多篇学术期刊文章,曾被《彭博商业周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财经杂志》等各大平台刊载。
学什么?认清选择的本质,做出正确的选择,哲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悖论是“布里丹之驴效应”,就是说如果有一只驴,站在两堆完全一样的干草中间,这头驴就会饿死——因为它无法选择,到底该吃哪一堆。选择真有这么难?我们又该如何做出正确选择呢?《选择》就是一本送给选择困难症人群的实用指南。书中不仅指出了选择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还通过诸多案例为读者讲解了影响选择的7种因素,以及排除外界干扰,做出正确选择的方法论。在作者看来,只有真正理解了选择的“前因后果”,我们才能足够重视和了解选择,掌握选择的最佳时机,把握机遇,实现人生价值。
你还会发现
· 人们需要做选择的原因有哪些;
· 自动系统和反应系统的区别是什么;
· 放出选择权的方法有哪些。
一、人类选择的本能:人为什么需要选择
首先,我们来解决关于“选择”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需要选择?
关于“选择”,我们有一个最基本的共识,就是人的一生要做很多选择,大到选择什么样的工作,选择谁成为自己的伴侣,小到今天吃什么、读哪本书,但人为什么要做选择,似乎很少有人去深究。
可能很多人会说,这个问题根本不用深究,我们选择不就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吗?选择工作和伴侣,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好,选择吃什么,是为了让自己吃得舒服,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前几天,韩国明星宋慧乔离婚的消息闹得沸沸扬扬,据说主要原因是她的老公宋仲基出轨了,网友除了在道德伦理上谴责当事人之外,还引发了另一场激烈的讨论:为什么很多人在出轨对象远远不如原配妻子的情况下还要选择出轨?
很多人把原因归结到了“好奇心、新鲜感”上,但作者希娜·艾扬格在书中告诉我们,这些都只是表面原因,人们之所以做出不理智的选择的深层原因是:选择是人的一种本能,人们做选择不是为了选对,而是为了选择本身。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到底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就详细解释。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大脑的研究已经越来越透彻,在大脑中,负责做出决策的部位是前额叶皮层,前额叶皮层位于前额的正后方,是大脑的命令中心,它从大脑的基底核和其他身体部位搜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后,决定出最优的行动方案。大脑独特的生理结构,决定了“选择”成为人的一种本能。
书里引用了一个实验来证明人类选择的本能。有研究人员对四个月大的婴儿做过研究,他们给婴儿一把琴,旁边放一个能播放音乐的机器,然后把婴儿的手放在琴弦上,让婴儿知道只要用力拉琴弦,就会产生音乐,于是这个小婴儿反复地拉琴弦听音乐,玩得不亦乐乎。
之后,研究人员将琴弦和音乐之间的连接切断了,让音乐随机地间稍性播放,也就是说,不管婴儿拉不拉动琴弦,音乐都会时不时地响起来。这时候,研究人员就发现,尽管音乐的旋律还是和之前一样,但婴儿却变得焦躁起来,有时甚至会哭泣。这个实验表明,婴儿想要的不是听音乐,而是选择自己听音乐的权利。由此可见,选择的欲望是人的天性。
大脑中前额叶皮层的“决策”功能,让“选择”成为人类的一种本能,其实除了决策之外,前额叶皮层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感知选择权,一旦前额叶皮层发现自己将要或已经失去了选择权,就会“生气”,进而引发出一连串负面的生理反应。
英国伦敦的迈克尔•马蒙特教授曾进行过一个长达十年的研究,他从1967年开始,对1万名20-64岁的英国人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他们的收入和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低收入人群死于心脏病的概率是高收入人群的三倍。
这个研究结果其实和我们的认知是一致的,毕竟和高收入者相比,低收入者更可能有吸烟、熬夜的不良习惯,生病时的治疗可能也不充分、不及时。
但随着调查的深入,迈克尔•马蒙特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那就是像医生、律师这样按社会标准划分属于生活富裕的人群,他们的患病率也是非常高的。这意味着人的健康状况可能不止和“收入”这一个因素有关,那除了收入之外,其他影响健康的因素是什么呢?
迈克尔•马蒙特教授为了找到原因,进行了多组长期的对比观察实验,最终在“选择权”上发现了突破点。迈克尔•马蒙特教授发现,医生、律师这样的职业除了收入高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对自己工作的掌控力差,他们通常无法决定自己的行为和工作。
为了印证自己的想法,迈克尔•马蒙特又研究了医生、律师的老板们,结果发现,尽管老板的工作压力更大,但他们的健康状况却比他们的下属要好,这是因为他们能够自由选择、决定自己和下属的工作。这个研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决果,那就是选择权和控制权会影响一个人的健康。
这个结论的另一个有力证据是,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公司首席执行官和他们的助理后发现,一个人在工作中的选择权和掌控权越少,工作期间的血压就会越高。所以从这个结果上来看,说“权力是男人最好的春药”,是有一定道理的。
大脑中的前额叶皮层的“决策”作用让人天生具有了“选择”的欲望,前额叶皮层的“感知选择权”功能又让人恐惧和讨厌失去选择权,在这双重作用下,“选择”就成了人类底层的生理本能,几乎是和人要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和必要。所以人类需要选择,并不是因为选择能带来最优结果,而是人类需要满足“自己做选择”的需求。
二、选择的干扰因素: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选择?
接下来,我们看看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选择的干扰因素:什么影响了我们的选择。
1、自动系统影响选择
我们曾经读过丹尼尔•卡尼曼的著作《思考,快与慢》,尼尔•卡尼曼在书中指出,人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做决定的方式,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多识广,能够让你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可能你还没有厘清头绪,就已经采取了行动。
日常生活中所谓的直觉其实就是系统1作用的结果,你说不出来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那你就是做了。在《选择》这本书中,作者希娜·艾扬格把系统1叫做自动系统。
与自动系统对应的当然就是“反应系统”了,也就是《思考,快与慢》中的系统2,反应系统不以直觉为判断基础,它会通过理性的分析来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
当我们使用这一系统时,会清楚地了解自己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比如我们会知道“因为X,所以Y是正确的”,或者“为了实现步骤三,就必须先完成步骤一和步骤二”。但反应系统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它很懒,特别喜欢走捷径,它经常直接采纳自动系统的直觉型判断来做出反应。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有的人明明知道“早睡”这个选择更好,却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熬夜”,因为在这个选择中,反应系统又偷懒了,它让自动系统自己做出了选择,也就是说自动系统会影响我们做出理性的选择。
心理学上有一个实验能很好地证明这一点。研究者给所有被试者提供了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一个月后给你100美元,和两个月后给你120美元,你会怎么选?第二个选择是今天给你100美元,或者一个月后给你120美元,你又会怎么选?
结果发现,在第一种情况下,大多数人会为了能多拿钱而多等一个月;但在第二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选择了立刻拿到100美元,他们不愿意为了多拿20美元再多等一个月。
我们都知道,这两种情况的实质是一样的,但为什么出现不同的选择呢?作者希娜·艾扬格认为,其实在人一旦处在立即拿到钱的情况下的时候,自动系统就开始工作了,你的大脑会马上想到有了这100元你要怎么花?这种选择要比等一个月多拿20块钱更让你开心,所以即使这种选择会让你损失掉20元,是一个不理智的选择,但你还是会义无反顾地选择。
由此可见,自动系统会影响大脑做出理性的选择。
2、信息框架偏见影响选择
信息框架说白了就是对选项的描述方式,“信息框架偏见影响选择”,也就是说,同一个选择的选项,换一种表达,人们可能就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斯莫•特维尔斯基和他的同事曾做过一个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一些癌症患者或者是他们的家属,研究的方法是先由医生介绍外科手术和放射性治疗两种方法对癌症治疗的效果,然后由被试者根据医生的介绍在这两种治疗方法中选择一种。
第一次,医生是这样介绍的:通过外科手术治疗,有90%的癌症患者手术成功了,其中34%的患者的寿命至少延长了五年;而接受放射性治疗的患者手术成功的概率是100%,其中22%的患者寿命至少延长了五年。结果有25%的人选择了放射治疗。
第二次,医生换了一种介绍的方式,他们说: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有10%失败了,其中66%的手术成功者寿命延长了五年;而接受放射性治疗的患者手术失败率为0,其中78%的患者的寿命延长了五年。这一次,竟然有42%的人选择了放射治疗。
一样的信息,不过是叙述的角度不同,也就是信息框架不同,选择的结果就会产生差异,这个实验直观地证明了信息框架偏见的确能够影响我们的选择。
三、做出正确选择的方法:我们如何改进自己的选择
既然我们的生理本能让我们总是关注选择本身而不是做出最优选择,自动系统和信息框架偏见还总是干扰我们的选择,让我们的选择不那么理性,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帮助我们改进自己的选择,尽可能正确地做出自己想要的选择呢?答案当然是有的,接下来,我们就给大家支两招。
1、减少选项,得出最优解
在心理学上,有个经典的“果酱试验”,大致过程是在超市做果酱试吃,第一个试吃摊位有六种口味可以选择,另一个摊位有二十四种,二十四种的摊位吸引了很多顾客,但最终只有3%的人买了果酱,而六种口味的摊位虽然没有那么多顾客,但最终有30%的顾客买了果酱。
这个研究结果带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多即是少”,过多的选择反而会带来较少的满足感或幸福感,所以我们需要减少选项。
那么,“少”是指多“少”呢?答案是5-9个。
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乔治•米勒,在1956年的时候发表了一篇论文,叫《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的局限》,他在论文中指出,对于各种感觉,大部分人的识别范围都在5-9种之间。
比如让人们在短时间内对大小不同的圆形进行排序,当圆形的数量超过7个的时候,人们排序的准确率会明显降低;再比如人们可以准确地辨别出音乐中五种音调中的一种,但如果继续增加音调的数量,当数量超过9种的时候,人们就开始犯糊涂了;另外,让小朋友在六种玩具中挑选出一种来玩,他们的表现和心情是最好的,当选择越来越多,小朋友就会越来越焦虑,玩玩具的兴奋感也会减少很多。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在感知判断中,最佳识别数量可能会因为识别时要用的感官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数量是在5-9之间的,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为了增加选择的准确性,我们最好把选择的选项控制在5-9个之间。
但在当下,不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文化领域,可能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产品过剩”的时代,这意味着,大多数时候,人们的选择是远远超过9种的,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求助领域内的专家。专家能够让我们更细化地了解选项,从而减少选择的数量。拿汽车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买一辆10万块钱左右的汽车,那么符合这个要求的汽车肯定非常多,但如果把要求细化,明确到要买一辆有天窗、客货两用、德国生产、价格在10万块钱之内的汽车,这样一来选择就少了,准确率肯定也就提高了。
而专家最大的作用就是来帮我们细化要求和选项的,选项越细化,就越容易选到自己想要的选择。
除此之外,细化选项还有利于增加我们感知的识别数量。我们刚刚讲过,大部分人的感知识别范围在5-9种之间,但乔治•米勒后来又做了一个补充实验,他发现,当只有音调发生变化时,人们的确只能最准确地辨别出7种音调,这是符合“5—9”原则的,但是当音调、音长、音强等多个因素都发生变化的时候,人们竟可以丝毫不差地识别出150种不同的音调。
而专家给我们提供的更细化的选项,实际上就是让我们从多个角度体会区别,以此来增加感知能够识别的范围,让人们在超过9种选项的时候,也能做出准确选择。
2、把选择权交给别人
关于选择的难题,除了“选项太多,不会选择”之外,还有一个世纪难题,那就是我知道该选什么,但我就是做不到。比如明明知道戒烟是对的,在“继续吸烟”和“戒烟”中应该选择“戒烟”,但每次都选了“继续吸烟”。“会选但做不到”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比“不会选”的情况还要普遍和严重,那么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怎么办呢?
作者希娜·艾扬格在书中指出,当知道选什么,但也知道自己有很大可能选不对的时候,不妨把选择权交给别人。
我们今今乐道读书会最大的特色是跨时空对话、古今中外相关联,以前我们一直在讲中国古代的故事和智慧,今天我们换一种对话的方式,一起穿回到古希腊的时空中,给大家讲一个古代希腊的英雄,看看他是怎么把选择权交给别人的。
希腊史诗《奥德赛》里记载了一个英雄,叫奥德修斯,奥德修斯是希腊西部伊塔卡岛国王,他最伟大的成就就是参加了特洛伊战争,并帮助希腊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在这里我们简单科普一下特洛伊战争。
神话中说,特洛伊战争是一场因女人而引发的战争。公元前12世纪初,希腊为了争夺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派兵攻打特洛伊城,特洛伊城位于地中海小亚细亚半岛的西端,地处交通要道,经济繁荣,所以也有不少史书上,比如《世界通史》中说,希腊是因为垂涎特洛伊城,想将它占为已有,才以美女海伦为借口,发动战争的。
特洛伊战争一直持续了十年的时间,最终以希腊的胜利告终。而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就发生在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帮助希腊获得战争胜利之后的返航途中。
据《奥德赛》记载,奥德修斯在返航途中一路上遭遇了重重劫难,据说他用了整整十年才回到家乡,这艰难虽说比不上唐三藏西天取经的九九八十一难,但也差不到哪去了,其中最惊险的一次是奥德修斯受到了人首鱼身的女妖塞壬致命的诱惑。塞壬拥有天籁般的嗓音,让人无法抗拒,无数经过塞壬领域的水手为了更清楚地听到塞壬的歌声,情愿从船上跳到海里淹死。
奥德修斯早知道塞壬的威力,于是就命令自己的手下用蜂蜡把耳朵堵上,但他自己因为想听到歌声所以就没有堵耳朵。不过奥德修斯是个有远见的人,他怕自己在听到歌声以后也会忍不住跳下海去,于是就让下属把他绑在船的桅杆上,不管他怎么呼喊,都不能解开绳子,这样一来,他就既能听到歌声,又不会溺死了。
果然,在塞壬歌声的诱惑下,奥德修斯开始不断地恳求船员把绳子解开,但可惜船员因为堵上了耳朵,没有一个人听见他的恳求,直到驶过塞壬的领域,脱离了危险,奥德修斯才被从柱子上放下来。
你看,即使是在古希腊,人们就已经知道,在非常规情况下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希腊人将这种缺乏自我控制的非常规情况称为“无自制力现象”。虽然我们知道,不是每个无自制力事件都会造成跳水被淹死这样严重的后果,但是我们总是会遇到进退两难、知道应该选什么但又不想选的情况。这时候,把选择权交出来就尤为重要了。
在这个古希腊故事里,奥德修斯做了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他把自己“是待在船上还是跳下水里”的选择转化成了船员的选择,让船员去选择“是看着奥德修斯溺水还是把他捆起来”,因为船员不会被塞壬诱惑,所以就能很轻易地做出正确的选择,保住奥德修斯的性命。
《选择》这本书告诉我们,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能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
尤其是在自己陷入两难选择的时候,就更容易选错,这时,不如把选择权交给别人,让别人替你选择,因为“选错”的代价可比“放弃选择”大太多了。
总结
以上就是《选择:为什么我选的不是我要的?》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发现一件对于我们来说非常不利而且细思极恐的事,那就是大多数时候,我们做选择,其实并不是为了选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项,而是只是想选择,换句话说,我们的生理和心理结构导致我们更在乎“选择”本身,而不是“有没有选对”。
因为选择不理智,我们需要借助一些手段来做出理智的选择,减少选择的选项,把选项尽量控制在5-9个之间,会更有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你知道自己该怎么选,却做不到的时候,不如把选择权交给别人,让别人帮助你做出理智选择。
我们在毕业季、高考季的时候推出《选择》这本书,是希望考生们、家长们在选学校、选专业的时候,能够克服“选择”的生理、心理缺陷,把关注点放在“选对”上,而不只在乎“选择”本身,真正让“我选的就是我要的”成为现实。
下一周,我们会特别针对高考考生和家长们目前面临的难题推出一个新专题:了解大学和教育的意义的七本书。精选出七本能够真正帮大家解决“毕业和择校难题”的书籍,在这七本书中,你会了解教育心理学的普遍意义,明白当前主流教育理念中存在的问题,搞清楚大学教育或上大学究竟在学什么,以及如何选择一所真正适合自己的学校。
如果你的孩子或亲友中刚好有应届毕业生,或者他已经进入大学学习,又或者他正面临毕业的择业选择,请一定不要错过我们下周的七本书,相信这七本书会带给你非常大的启发。
《选择》金句:我们的选择,构建了我们的职业、身份、关系和世界观。
一个简单的选择,不仅会影响一件事的过程和结果,更会影响整个人生的方向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