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
知识大于阅历带来迷茫,似乎每一个受过智识训练的人大概都会经历一段存在主义危机。
存在主义危机(Existential Crisis)
与克尔凯郭尔、加缪、尼采、海德格尔、萨特五位哲学家的思想联系密切。它有五大特点:
许多以前稀松平常的观念变得离奇可怕为什么我是我自己,而不是他者(包括对职业、伴侣、出生的质询)。事物表象下有许多我们不允许自己想象的其他选择,我们比自己想象的自由。
意识到对自由的认识并不能带来什么这让人焦虑,但我们必须欺骗自己,维持现状。“没人关心我们是谁,在干什么”。我们不安地发现我们的最终是对自己而不是对社会负有责任。
更清楚地认识了死亡时间飞快流逝,我们需要审视生活,但总觉得身后的钟声在追赶。
面临充满种种不确定选择就像是闭着眼睛开车,必然会犯很多错误。因为没有足够的内在理性,人类被迫在黑夜里航行。
不得不选择的焦虑没有足够时间审视每一个选择以保证选择的正确,但又不得不选择。
而存在主义哲学家们抛出了转败为胜的利器:选择可能是明智的,而不是悲剧的;选择焦虑并不是不正常的,而是可预见的。每一种选择都承受着不同形式的悔恨。减少焦虑的方法是释怀“本可以正确选择,却做出失败选择”的想法。
知识的增长,反而给自己施加了一种“我应该做出正确选择”的压力和“我有能力做出正确选择”的错觉。被民众视为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的人大概就是商业巨头们了,但商业巨头大多迷信,信佛,信风水,信天命。他们也没有盲目的自信,”正确的选择“很多时候或许只是意外之举,尤其在巨头们的人生阅历中,已经经历或见识了个人选择的失败,深知个人选择的局限。
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Ninety-five Theses),反对罗马教廷出售赎罪券,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大学文凭一度成为新时代的赎罪券,而如今我们的教育制度迎来的是更加内卷化的竞争,学习从幼儿园抓起,从事工作的学历要求往研究生靠。而前几年兴起的“知识付费”热潮并非取代文凭,而是延长了赎罪周期,对自我提升的焦虑感浸漫在一二线城市的上空。
物理学家杰弗里·韦斯特(Geoffrey West)说:“每个基本定律都有例外,但是你仍然需要定律,否则你所拥有的只是毫无意义的观察。那不是科学,只是做笔记。”知识焦虑者没有时间思考自己是汲取定律打开人生大道还是成为定律中的一部分。
「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圣经》(马太福音25:29)
一个时装博主出了2020优衣库U系列的评测视频,更多的博主加入其中;一个探店博主在小红书po出了某家新开的餐饮店,更多的餐饮店在千奇百怪的滤镜下登陆小红书或大众点评;一个健身博主说他选择某款蛋白棒,另外几位健身博主说他们选择另一个牌子的。
不仅仅是知识的选择变多,凡是能消费的,都换了一个package映入眼帘,而这不正是brand的原教旨吗?消费品也作为塑造身份的符号,把人拖入选择之中,在曾经,这种消费符号对人的塑造还独属于奢侈品。琳琅满目的商品加入长尾(The Long Tail)之中,但到最后都殊途同归,我们似乎看不到什么新奇的东西。年轻人大概不会也没有义务去相信饱经世故的长者滔滔不绝,不仅因为亲身体会之前一切都是抽象的叙事,更在于过去的经验难以应付当下的困境。
欲望像潮水一样上来,汹涌又迅捷,又像潮水一样褪去,旋即索然无味。
2021.1.11
“这一步的转变,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巨大。销售高端艺术与销售高端房地产实际上相差无几,艺术经纪人是作品的房产经纪人,艺术家则是出售知识产权的委托人。两种生意都需要位于高端场所的办事处或画廊,以便对利益相关方的数据进行管理,安排展示展览。把作品的详细资料印在精美的小册子里,互相传看。办公室或画廊的所有人员往往穿着考究,善于辞令,给人一种他们来自私立学校的感觉,也给整个肮脏的销售过程一个体面的氛围。
房地产和艺术都将独特性作为卖点,买主依靠代理人的专业知识来正确出价,当决定一栋房子价格的是地段时,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则完全取决于——出处,出处,出处。”
——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评价拉里·高古轩(Larry Gagosian)从房地产销售转变成画廊主。
艺术面向市场缺乏的是传播的力量,又回到了brand这个概念的原教旨解释——包装(package)。随着传播手段的丰富,包装不再限制于是静态视觉,如今连公众号文章也会加入那么多的动态图片。
关于传播,语言的叙述也提供了极大的力量。在播客《迟早更新》的第86期《An Awful Lot of Coffee》,我知道了Rob McFarland 的文章《 The World's Most Expensive Coffee Beans: Geisha Arabica Coffee in Panama》。我并没有去阅读原文,但这标题透露着震撼力,给我一种英文版的“震惊体”观感。可原文是非常朴素的叙述,评价其为“震惊体”是有失偏颇的,这似乎是我被简中互联网语言异化的结果。
2021.1.12
“我们与周围光彩照人的数字幽灵共处的时间越长,与真人的关系就越糟糕。”
——特德·姜《赏心悦目:审美干扰镜提案风波纪实》
我想这也加剧了存在主义危机,与真人关系的恶化,加剧了我们的对生活的怀疑、与现实的隔断。
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故意把一份大学入学申请表扔在机场,装成是某位旅客遗忘的。每一次,表格的其他内容都一样,只有申请人的照片不同。结果表明,如果照片上的人长得更有吸引力,人们就更乐意将申请表按上面的申请人地址寄回来。这个结果也许并不出人意料,但它表明我们受外貌影响的程度是多么深:哪怕永远不可能见到这个人,我们仍旧更喜爱长得漂亮的。
——特德·姜《赏心悦目:审美干扰镜提案风波纪实》
我怀疑这个实验可能是特德姜编的,因为他在《你一生的故事》中做过类似的事:
“一七七〇年,库克船长的‘努力’号抵达澳大利亚昆士兰海岸。库克留下一些船员维修船只,自己率领一支队伍出发探险。遇上当地土著居民后,一个船员手指着身体袋囊里揣着幼崽跳来跳去的动物,问一个土著‘这东西叫什么’。土著说‘Kanguru。’从此以后,库克和他的手下便用这个词称呼这种动物(袋鼠)。很久以后他们才明白,Kanguru在土著语言中的意思是:你说什么来着?
我每年给学生作课程简介时都要讲这个故事。几乎可以肯定,这个故事是瞎编的。”
——特德·姜《你一生的故事》
2021.1.13
《猎魔人》摘抄:
“森林中似乎没有任何凶险。的确,这里的植物狂野而又茂盛,但森林深处毫无反常之处:从高大树木的枝叶间渗下的每一道阳光,都会立刻被年轻的桦树、赤杨、角树、树莓、杜松和蕨类植物吸收,在它们的枝叶之下,则是枯枝和腐朽的树干,还有最为古老的树木濒死的残躯。
那些生物盘踞之处,通常会有种压抑而不祥的寂静,但这里没有。恰恰相反,布洛克莱昂生机盎然。昆虫嗡嗡振翅,蜥蜴在脚下沙沙爬行,甲虫闪着彩虹般的光泽,上千只蜘蛛爬过露珠晶莹的蛛网,啄木鸟用力啄着树干,松鸡唧唧喳喳叫个不停。”
“他们穿过一片点缀着稀疏树木的草地,穿过几座雾气氤氲、蜿蜒曲折的山谷,又跨过宽阔的林间草地和破败枯萎的森林。”
“头顶的夜空星辰无数,它们离他那么近,仿佛挂在树梢,触手可及”
《走出唯一真理观》中,陈嘉映论述了生物工程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他说,这是两面夹击,人工智能要把机器变得越来越像人,生物工程要把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
在这一层意义上,赛博朋克这个概念是倾向于生物工程的。而在民间的讨论中,这两者并没有这么泾渭分明,AI也总会被带入赛博朋克这个话题。
我想起了2018年大热的互动电影游戏《底特律:变人》,游戏将背景设立在2038年的虚拟底特律城中,玩家会在不同章节扮演三位仿生人角色,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身份:卡拉(平民)、康纳(精英)、马库斯(革命者)。游戏中有令我非常印象深刻的一幕——卡拉带着视同女儿的仿生人小女孩“爱丽丝”逃亡,底特律是美国北部城市,冬日的街道异常寒冷,爱丽丝请求卡拉将她“感知冷热”的系统关闭。这不禁让我我联想到,AI的感官系统是如何运作的。
人类是恒温动物,觉得冷了就知道降温了,需要加衣服。但身体不会告诉我们外面几度,哪怕我们看着手机软件上的温度数据,也没有一个直接的概念,需要对数字用语言二次加工才能解释——零下一摄氏度对人而言是冷的。而这世俗的概念也会被人类加诸到AI的认知体系里,AI并不感知冷热,AI测到温度是零下一摄氏度,数据处理后给出了一个“寒冷”的定义。
以上是我对AI感知系统的猜想。
iPhone的旁白+放大镜模式可以为盲人提供“视觉无障碍功能”,我想这也是AI感知系统的一种逻辑。
B站视频:iPhone最强功能——视觉无障碍功能体验
2021.1.14
在《模型思维》中看到了"大系数至上“的概念,它会使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较小的改进上,而无法再关注全新的政策,这是建立在保守主义的基础上的。“大系数至上”的另一个问题是大系数的大小对应于给定现有数据的边际效应,这意味着改动的收益趋向枯竭。
国家或公司的改革恰恰容易陷入这个死胡同,遥想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严禁使用“改革”这样的词汇,而是用“完善”,意思是原本的大系数没问题,只需要做较小的改进即可。
弗雷德·布鲁克斯(Fred Brooks)在他写的《人月神话》(The Mythical Man-Month)中揭示,往一个拖期的项目中投入更多的人力只会令该项目的时间拖得更长,因为新加入的员工增加了群体中的协调成本——而这也反映了"大系数至上“的致命缺陷。
解题方法是:“新现实思维”。如果说,大系数思维可以拓宽道路、建造高利用率的车道以减少交通拥堵,那么新现实思维就相当于建造了铁路和公共汽车系统。大系数思维为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购买计算机提供补贴,新现实思维则直接为每个人都提供了计算机。大系数思维改变了飞机上座位的宽度,新现实思维则创造了一个使用可互换吊舱的飞机机舱。大系数思维已经相当不错了,因为基于证据的行为是明智的,但我们也必须同时关注重要的新思想。当我们遇到重要的新思想时,可以用模型去探究它们是否可行。对青少年交通事故的回归也许会告诉我们,年龄的系数是最大的,这意味着提高驾驶年龄的政策也许能起到一定作用。还可以采取更多的政策,例如禁止夜间驾驶的宵禁、通过智能手机自动监控青少年驾驶员或限制青少年驾驶汽车的乘客数量等。这些新现实政策带来的效果可能比大系数带来的要好。
2021.1.15
《遮蔽的天空》摘抄:
“她可以静坐一整个上午,试图回忆起某个短暂的场景或某段对话的所有细节,只为了在脑海中重现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句子、每一个面部表情和每一丝音调的变化背后隐藏的所有含义,以及这些元素组合起来蕴含的意义。”
“她就像陷入了某种奇异的瘫痪。她不再作出任何反应,将自己的性格完全掩藏起来,仿佛一缕游魂。”
“在交谈中她会不断地自说自话,试图假装自己的评论只是某种任性的玩笑,用表面的幽默来掩饰实质上的恶毒。”
“他紧绷的神经放松了一点儿,他感觉自己非常清醒。酒吧里的空气憋闷凝滞,周围所有东西似乎都散发着悲伤的气息。“从这间酒吧卖出去第一杯酒的那天起,”他想道,“这个地方经历过多少个幸福的时刻?”如果幸福真的还存在,那也只能是在别处:在俯瞰小巷的幽静房间中,猫儿在明亮的巷子里啃着鱼头;在挂着苇帘的阴暗咖啡馆里,哈希什的烟雾混合着热茶氤氲的薄荷芳香;在码头上,在盐沼边缘的帐篷里(他没有理会脑海中玛妮娅那张沉静的脸庞);在群山背后的撒哈拉深处,在非洲广阔的土地上。但就是不在这里,不在这个充满悲伤的殖民地小房间里。在这里,与欧洲的每次牵绊都不过是对幸福的一次玷污,再次清晰地证明隔离的存在;在这间屋子里,祖国是那么遥不可及。”
“从本质上说,特纳这个人很简单,他就是无可救药地迷恋那些超过他智力理解层面的东西。他从少年时起就养成了不求甚解的习惯,时至今日,这样的倾向在他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如果他能完全理解某个思想的方方面面,那么他就认为这玩意儿不够高级,只有那些难以彻底把握的东西才能激发他的兴趣。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兴趣也无法促使他多思考半分,恰恰相反,兴趣只会让他在直面这种思想时产生一种情绪上的满足感,让他能够放松下来远远地欣赏它。”
“下午的太阳炙烤着空荡荡的长街,南面山巅大片低悬的乌云又让空气变得更加凝重,从清晨起,乌云就一直盘桓在那里。”
半衰期模型(half-life model)
如果每H周期,剩余数量的一半会衰减,那么在t周期后,则剩余比例≈(1/2)^(1/H)
《模型思维》中说:半衰期模型的一个新应用是在心理学中。早期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几乎以接近固定不变的速度忘记信息。人们记忆的半衰期取决于事件的显著性。2016年,电影《聚焦》(Spotlight)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假设,人们对奥斯卡获奖记忆的半衰期为两年,那么到了2018年,有1/4的人会记住这一事实;但是到了2026年,将只有1/1024的人还会记得这件事情。但对任何特定事件的回忆因人而异,对《聚焦》的导演汤姆·麦卡锡(Tom McCarthy)来说,他可能永远不会忘记他是哪一年获得奥斯卡奖的。
有趣的是,两天前我刚刚看过《聚焦》,我想“阅读”(包括书籍、影像)带给我的兴奋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一点——像一条鱼,流动在溪河湖海间,我不会经过同一条河流,但是会在另一处“流”中体会到似曾相识。
本周以“起源”收尾。
《刺客信条:起源》Qeneb Too Kah’Aiye Tomb中叙事者描述的「帝国真相」:
蓝色,我们相信每个人看见的蓝色都一模一样。大海、天空、国际奇连蓝,怎么知道你说的蓝和我说的蓝是一样的呢?
你看到的真的和我一样吗?
太高的音频只有少数人能听见;每个人对味觉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可见光以外的颜色只对极少数人开放;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知觉形塑现实。
色盲、耳鸣、超级味觉、四色视觉、联觉。
现实,是一个被观察者反复未加密的数学模型。而你的想法就是译码的计算式,它们为你计算出只属于你的世界。
解码的方式并非千篇一律。
不同的大脑塑造出不同的现实,多样的程度从相差无几到迥然相异都有。
你的心智决定你能尝到多少味道、你能感受到多少事物、你能理解到多少东西。
知觉决定观点。
有些人看到骷髅,有些人则看到镜中的女子倒影。有些人没听到声音,有些人则听到绕梁三日的乐音。
你能体验的只有你的脑能理解的部分。
我们在设计你的时候,就已经确保你的感知能力和我们需要你感知的一模一样,不多也不少。
关于时间的部分,我们决定让你们保持盲目。这曾是必要手段。
我们有六感,你只有五感。你猜得出来少了哪一样吗?
……(原文无法辨识,为倒着念的英文,原意为**「超载你心智的能力」**)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为自由而战。
真正的牢笼不在你身外,而是在你心中。你的心智不允许你闯入未知的领域。
一个心智专用的法拉第笼,一件隐形的拘束衣。
像是“Upsweep”和“Julia”之类的事件使网络上满是阴谋论。这些陌生、仅耳闻一次的声音,恍如当代奇珍的宝库。然而,它们还是讯息,就像这则一样,都在等待它们的观察者,它们合适的“处理器”。
人类远见者逐渐隐约警觉到人类的极限。他们写下晦涩难解的研究报告、广受欢迎的科幻小说,有些人甚至希望我们让世界停止运转。
但他们也就仅止于此,空想。这些东西怎么可能成真?
现实是由观察者造就的。
都卜勒效应、莫比乌斯带、即视感、蝉3301、UVB-76、乍现灵光、双向图和立体地画、P与NP问题。
薛丁格的猫到底是死是活?一切都因为你对那笼子无法挡住的信息所产生的知觉而有所不同。
思考,再思考。让你的心智自由飞翔,去探索你现实世界的边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