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完成首次海上发射纪实

点火发射瞬间

图片发自App

6月5日中午12点06分,我国在黄海海域使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完成“一箭七星”海上发射技术试验,我国首次海上航天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海射技术的国家。

图片发自App

发射团队合影

从5月29日火箭第一次登上海上发射平台,到科研人员第一次出海;火箭第一次“架”在移动的平台上;第一次需要来回换船才能完成工作;直到第一次实现海上发射! 这倒计时六天里的意外和挑战,让中国航天的又一次突破弥足珍贵。

为了记录下这些中国航天宝贵的第一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跟随发射团队一同出发,独家记录了从火箭运抵海上,到最终成功发射的全过程。 一起跟随央视记者全程回看中国航天首次海上发射,再一次感受这次惊心动魄却震撼感动的航天壮举。

2019年5月29日16:45 发射进入倒计时

距离预定发射时间还有八天,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第一次登上了海上发射平台。自此,首次海上航天发射任务进入倒计时。

长十一号火箭全长近21米,直径2米,长度几乎只有其他火箭的一半,是长征系列火箭中唯一使用固体燃料作为推进剂的。固体燃料可以提前填充在火箭内,并长期贮存,免去了液体火箭在临发射前燃料加注等流程。

长十一号将在面积比一个标准足球场还要大的发射平台上,显得越发娇小,而灵活机动是她最大的优势。

在全新的水上环境中,新技术、新流程、新模式给发射团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火箭发射用的是经驳船改造的一个特殊发射平台,而发出火箭点火指令的却是在距离这个发射平台3公里的保障船上,两者之间利用无线信号进行通信。在测试中,海上多变的天气与船体的运动让发射平台和保障船之间的通信信号出现了不稳定。

变化突如其来 演练能否如期进行?

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发射团队原有计划被打破,他们必须在最后一次发射演练前拿出解决办法,而这时距离火箭出发前往发射海域只有不到48小时。演练还能如期进行吗?

根据充分地测试和计算,搭载方案的变化不影响火箭的正常飞行,团队决定仍然采用原发射方案。尽管做了充分准备,但是就在演练即将开始前,还是出现了打雷和降雨。海上发射最怕的就是极端天气,通信、测试、指挥信号一旦受到影响,将会导致演练的失败。

此时,发射团队只能选择等待,希望雨能够尽早停下来。然而一个半小时过去了,风雨仍然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团队只能选择冒雨演练。

几天几夜没合眼 最终考验即将到来

最后一次演练在风雨中成功完成,这也意味着整个发射团队可以开赴预定海域执行发射任务了。对于第一次在海上执行任务的发射团队来说,这一次海上旅程,是人生多了一次经历,心中也多了一份牵挂。

2019年6月2日 8:30 火箭出征前4小时

前方任务指挥部出征预备会现场:建议北京时间6月5日12:06:00至17:00:00,瞄准窗口前沿实施发射,汇报完毕。

距离发射还有3天,接下来这些航天人要经历一天一夜的航行,才能抵达预定发射海域。

虽然他们已经有几天几夜没有合眼,但想到即将开启的这段首次海上之旅,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神情。

天气复杂多变 发射人员倍感压力

长征十一号海上发射船队顺利起航,奔向发射预定海域,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这一趟航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也跟随发射团队出发了。

图片发自App

现在是6月5日的11点30分,长十一火箭在发射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已经就绪,现在发射平台的所有工作人员全部要撤离到这个保障船上,我国海上发射即将进入最后的倒计时。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2019年6月5日12时6分,这是这群航天人的圆梦时刻。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预定海域点火升空,成功将七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国首次海上运载火箭发射技术试验取得成功。中国的航天人三年的努力换来了海上升利箭的震撼场面。

海上发射不容易,但他却能大幅提高火箭发射的安全性。最直观的就是,海面远离人口稠密地区,通过海上航行可以灵活选择发射点和航落点,这就有效解决了火箭飞行过程中残骸落区的安全性问题。航天人这三年的努力,让我们换一种方式问鼎苍穹。

团员有话说:他们的字典里不再有放弃,不可能,办不到,没法子,成问题,失望,行不通,退缩……这类字眼。辛勤耕耘,忍受苦楚,放眼未来,勇往直前,不再理会脚下的障碍,坚信着,沙漠尽头必是绿洲。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航天完成首次海上发射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