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感谢及时说出,是我们在无常里能做到的小事/陈思呈

喜欢思呈君的文笔,更迷恋她笔下的烟火气。

我家在六楼,我的窗口靠着街道。晚上睡不着可以听到各种车声音,先是各种机动车辆的轮胎压过路面不同的声音,然后是不同的刹车声,偶尔有一声喇叭。到了凌晨一两点,车声慢慢少,但多了不时的摩托车声,还有轻盈一些大概是电动单车,都风驰电掣,不知是深夜玩乐的还是上夜班的。

当然也有人声,有时候是大声咳嗽,有时候是说话。有一回早上七点多,听到两个清洁工吵起了架,不知道哪个地方的口音。听了半天只能勉强明白,大概是其中一个在怪另一个偷懒,工作时间不够:“你四点来,扫到七点”,这里不知道是感叹号还是问号:“哪有这样上班的”,“我三点多就来了”,“那我今天早上怎么看到你了”,“到五点人家都下班了”,“我又不是你舅舅”,“不知道,你不知道”,以上都是同一个声音。另一个明显弱势,有可能是新手,声音要低很多分贝,完全听不到她在说什么。但她回答的每一句话都让对方的不满又达到高潮,所以一石又激一浪,绵延不绝。

过了一阵子,加入来一个男声,可能是她们的领导,听语气把她们两个人都批评了。但她们并没有服气,仿佛谢幕之后还有好几个返场,直到可能收到投诉,声音才戛然而止。

被吵醒了当然很生气,我想大概因为我们这一带是城乡结合部,管理没那么严格。如果在市中心的高档小区,服务业的人们会不会忌惮更多一些,严谨一些。住在城乡结合部,常有与市中心迥异的风味,相比起来,可能乐趣还是比不便多一些。

例如,这里还有沿街叫卖的小贩。当然,不是人声叫卖,而是用录音机录了叫卖声。卖得最多的是老面包,豆腐花,麦芽糖,叮叮糖。夏天的下午,一直有叫卖声:“绿豆沙……凉粉!”,有次还看到有人推着单车在卖竹器。那些竹器不是艺术品摆设件,而是功能性,有的可以自持伸到后背挠痒,有的可以捶背捶膝盖,还有巨大的竹筷子(相当于正常筷子的三倍),作用是可以夹起油锅里炸着的各种食物。

前几天我又听到有新的叫卖声:“馒头,馒头,北方馒头”。也是录音,声音沉着平静,这个叫卖声似乎绕着小区走了好几圈。不由想象着一个个暄腾的大白馒头挨挤在在一起的样子,面食被撕扯时那种韧劲,还有发酵后有点酸的味道。对于南方人来说,这馒头可能有点像烤红薯:香味比滋味好,闻着想着比真吃到的时候还香。

听着卖馒头的声音听了两天,但没特意下一次楼。第三天下楼买菜的时候,惊喜地看到街上卖馒头的还在,录音机里仍然沉着平静:“馒头,北方馒头。“此时听来,像专门在等我对我说。

有些意外的是,卖馒头的并不是想象中的中年大叔,而是一个时尚的高大小伙,穿着一件洋气白T恤,背后写了几个字:“无念无想“。他拉着一辆平板车,车上几个泡沫箱,一打开,在呼之欲出的热腾腾馒头的映衬下,“无念无想”四个字也喜庆。

城乡结合部有它特有的审美。比如这里的小贩叫卖声往往是用普通话而不是粤语,因为流动人口多、外来人口多。流动人口多的地方,天然地带着漂泊的气质。楼下的店子常常更换,有些开了半年就关了。在那些店里吃饭,常常能听到店主在面试员工。有一次听到西餐店店主在面试面包师傅,他问面试者:你最喜欢做的西点是什么,为什么?面试者是个看起来有点腼腆但一回答问题并不腼腆的小伙子。他回答:“我最喜欢的是法棍,因为法棍最难做,做坏了很难修补,最能挑战自己,所以我最喜欢做。”

店主又问你平时喜欢什么娱乐,小伙子答喜欢看电影。问最喜欢看的是什么电影,答曰《周恩来》。

也因为都是外来人口,心里更渴望能抱团取暖,所以这些店主,似乎对顾客更亲热些。有一次去肠粉店吃肠粉,我按常例说要一份鸡蛋肠,老板娘说你干脆要半份就好,因为你上两次把没有鸡蛋的那根肠粉留下不吃,浪费了。(肠粉有两根,一根有鸡蛋一根没有)。

保安也同样。楼下有一个保安让我印象很深,他每次和人打招呼都特别热情洋溢,如雷贯耳:“你好!”“早上好!”“上班了!”“回来了!”他应该是一个幸福的人,第一,他不恍惚,不走神。如果是我,肯定经常忘记和人打招呼,等人走过后才发现失职了。不走神就说明他充分活在当下,他的满腔热情,全部注意力,都用在当下。第二,他声音洪亮,精神抖擞,这说明他身体很好,能量很足,才有这样的状态。这是我所遇到的,一个真实的总是那么快乐的人。

有一年夏天,常有雷暴雨,快到小区门口时见到这个保安,他喊我:“走快点呀,快下暴雨了!”我大声问:“下暴雨你们也正常上班啊?”他更大声地回答:“我在这个保安亭里面比你安全多了!”

最近因为疫情,进小区要检查体温。有一次我听到有个老大爷有点不耐烦被测,保安亲热地说:“阿伯,我们也没办法!少测一个会罚我们的,你看那里有两个摄像头,专门监督我们。”大爷抬头望去,表情一下子端肃了不少。我觉得这个保安很聪明,他把自己放得更低,更惨,让人在同情中配合。他如果说“这是要求”,老大爷未必买帐。

常常遇到友善的街坊。与我们比邻而居的郑姐不用说了,多年近邻成亲戚。有些邻居虽无来往,偶尔接触,常能遇到好意。前阵子有天晚上,家里某人下楼去倒垃圾,口罩紧张,兼之月黑风高,他就光着嘴下去了。路上碰到了楼上邻居,他赶紧解释:倒垃圾,近,所以没戴口罩。楼上邻居笑着表示理解,还说:“送你们几个口罩吧,我家里找渠道买了一些。“

某人回家甚受感动,说非但没有谴责他不戴口罩,还要送这种被视为特殊时刻检验真爱的礼物。

我刚搬来这里的那几年,孩子还小,每天晚上要在楼下遛娃遛很久,于是和很多店子混得很熟。有一家是茶叶店,由两个年轻人开起来的,一开始以为他们是姐弟,因为女孩看起来比男孩能干。后来知道他们是情侣,再后来又变成了夫妻。

在城乡结合部是不可能有“茶艺店“这么时尚高档的存在的,但这个茶叶店,朴素地引进了茶艺的元素,兼顾了人们的消费力和一点浪漫想法。女店主在店里开辟好几个喝茶的座位,她自己冲茶,经常让买茶的人坐下慢慢免费试喝,顾客一边试喝,她一边讲解,最后由你分析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款。

这当然是她做生意的技巧,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嘛,不让顾客试个够,顾客怎么有购买欲望呢?话虽如此,也很为她的慷慨感动。因为,在我那个以喝茶度日的老家,如果眼前同时泡着好几种茶叶,这是极大的奢侈。在老家,客人来访,茶冲着冲着稍微淡了就换新的茶叶,是很好客的表现,同时表示你们聊天的长度,表明你们的投缘程度,因为“一聊就是两(三)泡茶”。两三泡茶就被如此赞叹,这个茶叶店女老板可是每次都要冲四五泡茶的(当然经常还有除我之外的其他顾客在)。

所以我在这家店里心甘情愿地买了不少茶。它让我最感激的是,当孩子在店门口玩玩具坐摇摇车的时候,我能在店里安心坐着品尝几杯好茶,听着店主专业又热情的介绍,这样的时光怎能不眷恋?所以可以想象,那一天突然看到这家茶叶店被转让了,有多失落。

可能是有几天没闲逛,再下楼的时候发现这家店子门口贴了转让的告示。有好一阵子真是很难适应。像这样萍水相逢的人们,太多了,一转身也就永远不相见了。这倏忽而至、没有征兆的离别,给了我一个小小的提示。在一起的时候,把赞美和感谢(当然还有买茶的钱),都及时地给予对方,这就是我们在各种无常之中所能做的,微小的一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把感谢及时说出,是我们在无常里能做到的小事/陈思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