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思考:做好家长角色,需要明白3点原因,吃透2点对策

学习心理学以来,有个深刻体会,大家可能早就知道,我是多次体验才有的:

任何事情都有N种解释方式,任何事情都有N种解决办法,为此要警惕自我中心主义,摒弃自以为是的标准答案,容纳他人任何解释和解决方式,也就可以心情平和,容纳他人,冷静面对。

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千人千面,千个读者千个哈姆雷特,我谈的只是一家之言。

当然,我是努力从心理层面而非道理层面谈。

开头真实故事。教授朋友家孩子高考复读,只为考上本科,考前一月不回校,急坏了家长,请我去家里咨询帮助。面对一家三口,问了一句话解决问题,“能接受还是读个专科不”,效果良好,孩子返校。高考前一周,问我可否去县城见孩子,我的答案只要不谈考试都可以。最后孩子成绩出乎意外好。

启发两点:家长太焦虑,超过孩子;家长太想帮孩子,适得其反。

我们旁观者看的清楚,临到自己身上,可就不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真正当局者迷。

比如,本人在孩子初中时候,亲子关系经历了初一好、初二糟、初三和过程,问题多多。


具体问题表现3方面,3句话

1、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的家长,才会严格要求孩子。表现为关注孩子多,关注自己少。

上面高中生家长朋友就是如此,关注孩子多,焦虑转移给孩子。

小学不关心成绩,初一还可以,初二时候担心孩子成绩,高中一半升学率竞争,担心输在起跑线,本质预期太高,自己不自信,做不好自己就试图让孩子替代自己做好。

不相信孩子,因为不相信自己,投射焦虑出来,“行”的意识多重要。

导致问题:孩子不自由,抱怨,焦虑,情绪传染,动辄别人家的孩子,搞僵了关系。孩子不独立,包办替代,不讨好,原本自己上学,后来骑车送,迟到了怪罪家长。

体验:列举希望的10个孩子优点再划掉留1个,自己实际优点如何。

2、先骄傲再成功,还是先成功再骄傲。关注消极,多关注积极少。

孩子有了成就,担心翘尾巴,总是打击多,激励多,否定多,不愿意“施舍”肯定。

信奉挫折教育,本质是惩罚为主,人性是喜欢强化的。

这涉及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理念,孩子困难时候你帮助了什么?

原因解析:关注消极源自进化,可以理解这是躲避危险的本能,但其目的仅是活着,今天更多是活的好,就要及时肯定,才有人性力量支持,走的更远。人性趋利避害,甜枣不可少,奖励很必要,目的是家庭系统支持。

故事:多动幼儿——初中跟不上——高中一般——好大学录取——感谢妈妈一路肯定支持。

体验:消极损害力量,写出5个我应该,换成你应该被指责。

3、作为人的学生还是作为学生的人。关注成绩多,关注成长少。

角色理论,孩子都在意关系而非成绩,家长反之。成长离不开关系。

小学时候,关注心理成长,怕被欺负,警告欺负人的班级女孩,后来开玩笑说“爱情被摧残了”。被借走5个作业本,坚持要回来,而后主动给了2个,这是防止被欺凌,“别人如何对你是被你教会的”,而后长期同学还得搞好关系,主动付出给好处但是自己说了算,开玩笑说以后给学习好的同学安排工作。

初中踢门事件,周末不写作业导致吵闹,把人物化,搞僵关系,花费很久时间弥补,得不偿失。考试不错借手机发短信,“你聪明的儿子考试,,,”,回家说家长虚伪,平时说不在意成绩,考试好了高兴,考试不好生气。

体验故事:一天记20个单词的妈妈。


原因分析3句话

1、自以为优秀孩子是家长陪养出来的。

其实,孩子优秀主要是孩子努力的结果,而孩子糟糕主要是家长错误教育导致。能帮忙是侥幸,帮不上忙是正常,帮倒忙很常见。避免最差就是最好。

2、自以为孩子是不平凡的前途可期。

家长焦虑心态来自不甘心平凡,但是生活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家长、孩子注定一生普通平凡。

接受孩子平凡是正道。

3、自以为为了孩子好就得权威管理教育。

为你好受不了,不懂心理,不看孩子需要,完全自我喜好,搞砸关系。

帮助孩子是表象形象工程,还是有效帮助。换句话说,是即时满足还是延迟满足。


对策讨论2方面

1、认识心理,求异思维,有效思维,示弱思维。

心理不是道理,反着的,比如内向孩子如何办。

耳听为虚、眼见不为实、与人形象打交道,颜色,声音,地图中心,自我中心投射价值观。

体验打手。

下雨云彩上面雨更大故事,启示:顺着说,示弱说。

心理是先区分先判断性质,再应对,不能一味讲道理。误诊误治。

2、合适关注,关注自我,关注积极,关注关系。

我是一切的根源:把关注孩子精力拉回来,回到自己身上。具体就是处理自我焦虑情绪,所有对孩子的不满不过是自我情绪投射。识别自己心理状态,合理应对。简易方式判断心态:合理表达诉求是健康,带着情绪表达是不健康,付诸打骂行为是不正常。应对是讲道理、讲心理、顺着说。哑巴表达法或者非暴力沟通法。踢门事件后自我关注。

父母心理阳光孩子心里就不会有黑暗:积极关注环境变化,每天一拍,每天一抄,识别小区花草树木,只观察不思考。阳光观察日记,即差异点、闪光点、动情点。踢门事件后,写便签几百张,写文字几百篇,青春伴你行系列。

通过改变关系从而改变孩子:夫妻关系第一位,其次才是亲子关系。踢门事件反思,管住嘴放开手,夫妻分工,妈妈关心孩子,丈夫关心妻子,妻子拔高丈夫在孩子心中形象。家长维护老师形象,让孩子理解老师,尊重老师,只因为“亲其师信其道”,还是关系。


小结:问题3句话,分析3句话,对策2方面,目的是心理体验,爱是核心,示弱是方法。

关注孩子问题是本能,关注自己问题是本事;

关注消极焦虑是本能,关注积极目的是本事;

关注孩子成绩是本能,关注孩子成长是本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庭教育思考:做好家长角色,需要明白3点原因,吃透2点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