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视频文案 - 草稿 - 草稿

2022年10月12日,欧洲航天局宇航员萨曼莎以每小时28,000公里的速度飞越北京上空,从距离地球420公里的高空俯瞰寰宇时,在他的推特账号上配图并发布了。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余,信可乐也“。

这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兰亭序中的文字,并配上英语和意大利的语,以及拍摄自空间站的渤海湾和北京市的照片,传遍中国文坛,火遍全网。

而在1600多年前的353年三月三日,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在兰亭春日聚会时,仰望苍穹,随手写下的兰亭集序,不仅成为后人争相临摹千古记诵的天下第一行书,也成了飞上太空的宇宙美文。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兰亭序的前世今生。

王羲之40余岁时,他的书法已经名满天下,他写给朋友的书信,抄写的文章,草拟的文稿,凡是他的书迹都备受世人珍爱,人们竞相收藏,作为欣赏把玩的名迹,也作为习写书法的范本。

公元353年春,王羲之正是创作的成熟高峰期,他召集了东晋的名士谢安,孙绰,支遁,谢胜及其家族子弟凡41人,在山阴的兰亭举行了一次雅集,这就是东晋有名的兰亭之会。

这是一次借三月三日在水边,洗濯拔除宿垢的古老风俗,兰亭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众人列坐曲水之旁,作流觞曲水的禊饮歌诗之戏,那一天有26人赋有诗作,有15人不能赋诗,各罚酒三斗,王羲之在微醉中为这次雅集写了一篇序文,以申其志,醒后重写而不可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

王羲之传世的范本究竟有多少,已经很难推测,所知的是损毁众多,东晋末年,雅好王羲之书法的桓玄败亡时,将自己收罗的王羲之父子书法尽投于江,又有王羲之妻子之弟郗昙将王羲之的书法殉葬,而后刘宋明帝加紧搜罗,梁武帝更是便寻天下王羲之法书,秘藏内府,至江陵陷落时被梁元帝(就是那个感叹读书无用论的千古一人)付之一炬,北周将领于谨也只是”捃拾遗逸“,所获极少,而这极少的一部分,又在隋炀帝南巡时大半沦陷,留在东都的于唐朝时”始归天府“。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武则天当政,王导后人王方庆进献王氏一门书法,其中也有王羲之的作品,在这一百多年前,各种造假骗钱的王羲之伪作已真假混淆,开始泛滥。

至北宋宣和1119年,内府收藏继续减少,靖康之难后,宋高宗已经感叹”余自渡江,无复钟王真迹”,元明清后,内府收藏的王羲之书法已经寥若晨星,私家收藏更是凤毛麟角,流传至今的不是摹本即是临本,且大多不足为信。

那么,兰亭序是怎么到太宗皇帝手里了呢?

这里穿插一个小故事,萧翼赚兰亭

隋时越州永欣寺方丈,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将兰亭传于弟子辩才。

当太宗皇帝听说后,派人索要兰亭时,奈何辩才把兰亭序看的比自己生命还重要,乃回复道:确于寺中见过,但在隋朝战乱时已经不知所踪!

索要兰亭之人走后,辩才担心会再来搜查,所以在卧室梁上凿了一个洞,把兰亭藏于其内,神鬼莫知。

这下可苦了太宗皇帝,他对兰亭的想念已经到了神魂颠倒茶饭不思的地步,就把辩才召入宫中,赐予特别优厚的供养,希望辩才能感恩主动献出,可辩才就是一口咬定在战乱中遗失,死也不承认,太宗皇帝无可奈何,也只得放人。

这时,房玄龄建议,如果兰亭真在辩才那里,可以派遣足智多谋的监察御史萧翼前往,用计可得!

萧翼从太宗皇帝处借王羲之杂帖数件,打算抛砖引玉,并谨遵太宗之命,不可巧取豪夺,毁损兰亭,更不可惊扰百姓,当然,这对于帝王来说,是实在见不得光的事,属于巧取骗赚。

萧翼到越州后,扮作一落第书生,经常到永欣寺游玩,和辩才创造偶遇,逐渐取得辩才好感,萧翼琴棋书画无一不精,而辩才又通于六艺,两人一唱一和,一见如故。

而好戏才刚刚开始…

一日两人对着诗文闲聊,又扯到了王羲之书法,萧翼就说自己有家传的王羲之真迹,想请辩才观摩鉴定,于是就拿出了太宗皇帝的王羲之名帖,辩才观摩良久,就说真迹是真的,但并不是上乘之作啊,萧翼就玩心理战,故意刺激辩才说,上乘真迹恐怕早就没有了,而辩才则神秘的说,隔日请你观摩好东西,萧翼故作不信。

不日,萧翼如约前来,看到兰亭序故意指指点点,说是赝品伪作,辩才急了,便说出兰亭从师父处所得,必然无误。

萧翼硬说是假,辩才也不免有些动摇,所以留下了萧翼从宫里带出的法帖,反复对比,为了观看方便,便没有把兰亭再藏起来,和那些杂帖一并放置案上,此时已完全丧失了戒心。

又一日,萧翼得知辩才不在寺里,得知时机成熟,匆匆前往,谎称取静巾,看门弟子见是熟人,没有怀疑,更不知其中有诈,放其进入,萧翼直奔卧室,席卷兰亭和杂帖,出寺门,奔驿站,将所有王羲之真迹打包,快马送往长安。

萧翼表明身份,换上朝服,令越州都督召见辩才告知实请,辩才方知中计,哭的昏厥在地。

太宗皇帝重赏辩才,奈何辩才因此事于一年后郁郁而终,这便是有名的萧翼赚兰亭,当然,也有人称这件事情过于离奇,完全是后人杜撰而来。

太宗皇帝临死时,命太子将兰亭随葬于昭陵,后有人说武则天并没有把兰亭埋入昭陵,而随自己进去了乾陵。

后来节度使盗墓贼温韬挖开各朝皇帝十七个大墓,昭陵的石棺铁匣子中各类的二王法帖无数,墨迹若新,遗憾的是盗墓者多是军人,不识珍宝,反倒把包裹法帖的绸缎视为珍宝,名帖散落一地。

温韬极尽疯狂,喜欢把所得财宝登记造册留与后人,所以后来的宝物名册上,并没有发现兰亭序。

也有人说温韬是故意不把兰亭序列于册中,且早已损毁,所以就猜测兰亭序被武则天带入乾陵,简直扑朔迷离。

巧的是,温韬欲盗乾陵,奈何一动土就有暴雨雷电而不得开展,疑是天谴,所以说,兰亭序真迹究竟在哪里,我们仍然不得而知。

太宗皇帝收得兰亭后,命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用双钩廓填法摹写了一些副本,分赐近臣。现在流传的各种兰亭序的临摹本,最有名的是冯成素所临摹的神龙本,此本勾摹细腻,笔画灵动多姿,起承映带之际清晰可见,长点及捺画的收笔处显露的笔芯,也无遗漏的摹状出来。

例如,第4行补写的”崇山“二字,第八行”和“字的”口“部多一短横的补笔,第13行”因“字,第十七行”向之“二字。第二十一行”痛“字,第二十五行”夫“字,第二十八行”文“字皆有涂改,以及第二十五行的涂抹,大概都是忠实于底本而保留下来。

传世的其他临本和据欧阳询临本刻石的《定武兰亭》拓本也如此,且行款章法完全一致,当是祖于同一个底本。

兰亭序的笔姿变化多端,笔力的劲健涵蕴于内,而不外耀争折之险。由笔姿察其笔法,正锋与侧笔相相发,转换灵动。呈妍用侧笔,圆润生,取劲用正锋,力度足,运笔的速度,流畅而匀和,不激厉也不迟涩,笔势自然含蓄,作者从容地把笔运毫,结构字的形态,欹侧而能整饬,妩媚却又天然,既雕既琢,不露痕迹。

然而,1965年,南京出土了《王兴之墓志》和《谢琨墓志》后,时任中科院长的郭沫若随即发表文章,称兰亭序从书法到文章都是伪作,而后,启功,宗白华,史树青等一流大师云集响应,纷纷支援郭老,

但作为南京文史馆员的布衣书法家高二适则联合章士钊,驳斥郭沫若,辩论直通当时最高领导人,领导人说笔墨官司有总比没有好,其影响之大,参加大师之多,堪称二十世纪笔墨官司的巅峰之战!


郭老说:从谢琨王二者墓志风格来看,当时的书体和王羲之的兰亭序相差太远,而谢王二人又是王羲之近人亲属,其书风不应该没有关系,所以断定兰亭序为隋朝智永和尚所书,并开有唐一代楷书之风。

高老则称:郭老证据凿凿,没有问题,但研究方向有误,墓志碑刻和手写墨迹不能等同视之,而且从后世其他如淳化阁帖中亦能看到王羲之书风的广泛影响,难道所有人都是错的?

郭老说:文中天朗气清之句一般形容秋天,而兰亭雅集正是春天,用笔不对,错误低级。

如此没文化,必然是造假

高老则称:晋人认为干旱少雨即为天朗气清,晋书则记载永和九年正好干旱无风,是郭老的书,读的还不够吧

郭老称:兰亭序通篇生老病死之感叹,王羲之在这样的雅集上写这样的文章似有不妥,过于悲观悯人,感慨系之矣

高老则称:王羲之所书丧乱贴,姨母帖等帖上面所写的死生多了去了,简直少见多怪。

二人代表两大阵营有来有往,互相辩驳,但似乎并不影响兰亭序的书法和美文的艺术价值!

这场辩驳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余温犹存。

直到2021年夏,洛阳出土了一块唐代《张暐妻许日光墓志》,这件墓志可以看出盛唐时代,所受兰亭序的取法传习是有多么的明显,诸多单字与冯承素神龙本如出一辙,字形准确,笔画生动,飘逸有神。由此观之,唐代人学习王羲之书法达到如此境地,除了李世民的极力推崇引导,可能在南北朝及隋朝之时都已经开始流行了,只是无人考证。

世说兰亭序真迹已随太宗皇帝封于昭陵,高总之后,唐人尚不得见,何况平民百姓,更多的可能是当时已经有人将摹本或拓本带出宫外,民间得以转相传习。

而这件墓志的书单者,无疑是见过或临习过兰亭的民间高手所书,学习兰亭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并已经影响到了地下。

这件墓志,板上钉钉,是打脸郭沫若的有力证据,也一定程度上证实了高二适的正确性,看来乱说话,终究也是会付出代价的。

当然,一个碑板的风格也不能完全判定兰亭序的真伪,我们也可以看一张出土的唐代敦煌残纸,这说明了王羲之书法的影响之广,也是兰亭真实存在的有力支持。

武则天乾陵未开,这场辩论也不会终结,更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我们期待着更多其他出土文物的佐证。

兰亭究竟真假,究竟在哪里,我们不得而知。

最后,有人说:未来的太空会不会也让我们人类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兰亭序视频文案 - 草稿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