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打卡20200919
90天打卡累计天数27天
90天当前30天打卡天数27天
宣言#只有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孩子第一个30天目标:写日记
妈妈第一个30天目标:晨间日记
加油小宝(妞妞+13岁)践行打卡27/30
1、早睡早起
2、先吃青蛙
3、番茄1个
4、今日好消息:女儿竞选学生会学习部部长,当选啦。同班共有4个部长、副部长当选,在全年级比例很高,很为孩子生活、学习在这样一个高手云集、比学赶帮超的正能量集体中开心!
4、今日闪光点:
️抓住机会表达和表现自己,做主动的人
️碎片时间主动默写古诗
【事件】
本打算分享反思昨晚的苦恼。
刚刚发生了一件让我觉得很骄傲的成功体验,果断转为这个事件的纪录。
成长的最好时间是做对的时候,这就是一次“做对的体验”。
我和姐姐在房间里分别做事。我突然听到客厅里儿子在哇哇哭的声音。
表达情绪的状态一般来得快去得快,没太理。
持续了三分钟左右,我感觉不大对了,放下手头的事情,出门解决。
看到姥爷一手是刚刚到货的猕猴桃,另一只手拿着勺子。
弟弟跪在旁边地上,手里拿着一个小工具,正在哇哇哭,甚至以头抢地,咧嘴嚎啕,喊着“不对,不对,这样不对”
姥爷一边用勺子试着在猕猴桃上挖洞,一边带着点怨气说“你说咋对?你倒是说呀”
我问弟弟“怎么了,姥爷削皮的方法不对吗?”
弟弟哭得不能自已,根本不理我的问题。
我简单问了姥爷,姥爷说没发生别的事情,只是在吃猕猴桃的时候才这样的。
姥爷明显对这个小东西的暴躁很苦恼,也跟着气哼哼的。
我第一反应是平时都是姥姥喂的,大概是姥爷的手法和姥姥不一样。
赶紧叫了姥姥放下手里的事情过来看一看。
姥姥看了一眼说,“就那么吃呗,没啥不对的呀。”
弟弟听了哭声更大。
这时候我突然瞄见旁边沙发上放着两张猕猴桃的宣传海报。
想到儿子爱看说明书的爱好,我觉得我找到了“关键点”。
我问姥爷“他是不是看说明书了?”
姥爷也似乎恍然大悟,“大概是,就在刚才看完这东西才开始嚷嚷”
果然,在两张彩页的角落处有个简单的说明,告诉买家如何剥皮食用。
我看了一下弟弟手里的小工具,正是图上所示的小勺子。
于是,将他带到厨房,拿出那张彩页,指给他“你是不是要这样切桃子?”
他不置可否,但不再哭泣。
我当着他的面,按照说明书慢慢操作,并一点点将过程将给他听。
他安静下来,把手里前一个残缺的“不对的”猕猴桃交给姥姥,说“姥姥你吃了吧”
……
弟弟的笑嘻嘻的笑容又回来了。
姥爷的气、姥姥的无奈都消失了。
【反思】
受益于读过的书,可以做情绪的主人。
看到孩子哭的那一刻,过去的我,第一反应是用吼叫制止住这一刻的混乱。
现在的我,是平静地接纳,仔细的观察和思考,找到问题的“命脉”。
昨天分享的《捕捉儿童敏感期》里讲到三四岁的孩子正处于秩序期,对于一切事物他会有内心的秩序。
弟弟十分热爱阅读各式各类说明书,家里不论什么快递来了,大多数由他拆包。
然后翻出说明书,对照着实物比比划划,甚至要求我们把小家电通电观察。
假如我们的操作不同于说明书,他都会要求纠正,要么就得用他听得懂的话让他理解为什么存在不同。
这一次的吵闹和解决再次验证了他的敏感期状态。
老人常常把我的这样的做法归类于“惯孩子”,我很“不服气”,事实上每一次的孩子吵闹都是我来收场,这本身就能够说明问题。我认为这是顺应孩子的发育和满足他们的正当需求。而不是靠大人的情绪解决问题。老人对于我能够解决问题也表示认同。但我讲的儿童发育过程对他们来说似乎有点“高深”,有时候会甩给我一句“听不懂”。以前的我同样用情绪对待。但是在孩子身上我也发现了,不论姐姐还是弟弟,都没有耐心去解释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自己希望做什么、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结果,都没有耐心去表达。这是我做了非常不好的示范。我需要从自己改变,去做孩子们积极正面的榜样。
【行动】
️告诉姥姥姥爷孩子正处在“秩序敏感期”,我们要观察他想做什么,按照他的想法去调整一下。
️提醒弟弟,“你可以把说明书拿给姥姥姥爷看看呀!”
️在老人平静的时候将孩子现在所处的发育阶段特点讲给他们听,是分享,不是居高临下的“讲课”。
【感悟】
学以致用的感觉太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