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乡土生活的恬静与活力,心中永远的桃花源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它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恬静生活为背景,描写了湘西世界特有的风土人情,淋漓尽致表现了这方水土之上的自然美、人性美、风俗美。

茶峒的“茶”,苗语中指汉人的汉,“峒”意为山中的小块平地。顾名思义,茶峒的意思即为汉人居住的小块平地。《边城》中的茶峒是个一脚踏了三省的边界小镇,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花垣县。

茶峒实为小山城,依山傍水,山青水翠,人也沾染一份灵气。是一片自然风景优美,人情更美的地方。

故事中的翠翠和祖父,生活在茶峒附近小溪的白塔旁边,以撑渡船为生。每日里和渡船、黄狗、歌声、竹管、翠竹、虫鸣相伴,日子过得清清淡淡,安静宁和。船总顺顺掌水码头,为人豪爽豁达、不拘小节,两个儿子天保、傩送,聪明勇敢耐劳,人人喜欢。

他们是故事的主要人物,也是其中的贫富代表,但在茶峒这片土地上,触目所及我们看到的皆是淳朴、敦厚与良善。这里的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

撑渡船的老人,大方勤快,对分内事尽职尽责,受人尊敬与爱戴。船总顺顺家从长辈到小辈都是正直平和、洒脱慷慨之人。除此之外,来来往往的过渡人、乡邻们,也都如眼前纯净的自然风物一般,干净、纯粹。

可以说,沈从文在《边城》里,塑造了一个犹如桃花源的乡土世界。这里除了自然风景的宁静美,还有传统风俗的诗意美,更有天然人性的纯净美。三者交相融合,映入眼帘的便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只是,如此美丽的桃花源,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可谓“美中不足”。故事最后,作者给翠翠和傩送的爱情留下悬念。这时,那可能不被成全的“爱”,给人徒增太多失落与缺憾之感。但我们仍然愿意相信,那年轻人会回来!

自然风景的宁静美

沈从文的《边城》,自然美现于文中字里行间。首先是翠翠门前、来往行人借渡船而过的那条小溪:

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由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蒿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如此,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即刻带我们领略那方天地里自然的宁静与清爽。接着,翠翠身着花布衣裤、缘引缆绳慢慢牵船过溪的画面,便于灵动间隐约浮现,好一片山水人物相映成趣的小天地,令人沉醉又神往。

幽碧的远山,悠悠的渡口,“繁密如落雨”的虫唱,“落落落落嘘”的鸟鸣,如银的月光,顶甜顶美的歌声,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落雨时溪面的薄雾……所有的一切,无不呈现诗情画意、人在画中的意象,让人不由得羡慕起生长在这般环境中的翠翠来。

还有对茶峒地方白河河街的描写,一半着陆,一半在水的吊脚楼。涨春水时,河街人们出行不便临时改道,面临被水冲掉的家什,当时当地人们表现出的顺应天地和自然的态度,尽显出河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淡然和随性。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常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全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晾晒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这段文字,结合自然情趣与人类生息,给人极美的享受。湘西人永恒的生命和活力于含蓄中凸现,可谓“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

如今,想必这样的景色已不多得,或者无处可寻了吧?那久远的原始农业社会虽技术落后、生活简朴,人们却可以零距离的拥抱自然。较之今日的发达社会,想必我们还是更加向往昔日的纯真与美好吧。

传统风俗的诗意美

《边城》故事由一年一度的端午赛龙舟推动,翠翠的感情萌动便是在前后三次龙舟赛上悄然发生。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在端午这天一直持续到晚间,使得端午成为茶峒人家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书中作者针对赛船,以及人们看船的描写特别传神。赛船人赛的是伶俐齐心,赢的是光荣,看船人看的是热闹,然后赢来一份节日的休闲和喜庆。

顺顺家的两个儿子都是赛船、捉鸭子的能手,是节日里备受瞩目的对象,自然也引来前来看船百姓的呐喊助威和欢声笑语。

翠翠自然也是喜爱看船的。她和二老的相识是书中提及的第一次龙舟赛,那是比赛结束后的傍晚时分,她误把正直英俊的少年当成轻薄男子,将人家的好意骂回去。二老反倒没跟她计较,还让家里的伙计送翠翠回家。这个时候,二老便在翠翠心中留下朦胧的印象,姑娘的心思也在无声无息间发生着连自己都不曾察觉的变化。

第二次看船时,翠翠没有见到二老,而是见到了船总顺顺和他的大儿子大老。这时,大老看上翠翠,央人去探寻老人的意思。第三次是二老专程来请翠翠祖孙二人去看船,且帮他们找来一个撑渡船的临时帮手。

于是,在节日里沿袭的风俗和欢乐的气氛中,年轻人的情感于悄然间绽放。对于翠翠而言,它既青涩又含蓄,却并不知晓两个小伙子同时对她展开了行动。

顺顺家两个儿子都看上翠翠,于是,茶峒有关年轻人追求爱情的习俗便以其浪漫的方式呈现出来。

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大老走的是车路,应当由大老爹爹作主,请了媒人来同我说。走的是马路,应当自己作主,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这是老船夫捎给大老的话。只是当大老选择车路,而老船夫从翠翠那里又得不来明确答复时,使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起来。不过,贯穿在故事其间,给情人唱山歌的习俗,让我们看到茶峒人的纯真与豪放。

这是在八月十五前后几天里,月光明亮如银、柔和似水时,川黔边地的有情人对歌定情的风雅习俗。爷爷告诉翠翠,她母亲当年就是通过唱歌第一手的军人的歌声而有了翠翠的。如今,对溪高崖上那顶美顶甜的歌声却只唱了一晚。

翠翠的爱情尚没来得及绽放便染上了凄凉色彩,在读者看来是其祖父的心中惦念早年的女儿的缘故,他觉得翠翠似乎和她那母亲太相像,而担心她们会有共通的命运。

老船夫提醒大老走车路或者马路,但他又从未想过要一人替翠翠做主。这一点便是老船夫对不住大老的地方。以此为始,大老车路不通,继而二老的马路招来翠翠的心动,便有了之后大老的不幸遇难,二老和翠翠感情的未始即终。

翠翠的事似乎像是坏在老船夫手里,似乎也不全是。说白了,都是因为老船夫一心想依翠翠的心思,而又不敢急着探寻的缘故。

不过,当爱情故事在端午赛龙舟和中秋唱山歌,此等纯真和诗意的意境下推进发展,便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希翼。尽管故事最后悬而未定,但也似乎有着无限希望,老船夫的死,顺顺已经放下对他的芥蒂与埋怨。而二老心中定然还有翠翠,岂能永不归来?

天然人性的纯净美

《边城》美妙处在于,我们看到一众天然人。

首先是翠翠祖父老船夫,他为公家管理渡船,从不收取过渡人的铜钱。每当有人给钱,他便一一塞还给人家。但总有执拗客气的老乡非给不可,老船夫便将这钱托人到茶峒买来茶叶和烟草,继而回馈给来往的过河人。如此一来二往,渡船上便洋溢着愈来愈浓郁的人情味。

还有,翠翠回忆和祖父去河街的景象,想象初五清早祖父上城买办过节的东西时会遇到的人和事那段,也同样尽是人们之间相互友爱祝福的和谐场面

这边说:“副爷,你过节吃饱喝饱!”那边说:“划船的,你吃饱喝饱!”

祖父会诚邀熟人喝他葫芦里刚打来的烧酒,等酒慢慢少了起来,祖父再去酒家添满。

船上水手会顺手给老船夫一把红枣,街上的商人会给他粽子或者其他东西,就连卖肉的也不愿接他的钱,专挑好肉割给他……

这些都是人们对忠于职守的划船人的一点敬意,而他在推推搡搡间无论如何也总得领点情。

这一段是十分让人感动的。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老船夫凭着本分过渡往来乡邻,因着他的正经、大方、勤快,招来众人的尊重和情感回赠。一方水土之上,人性的良善和纯朴溢满字里行间。

当然,还有船总顺顺一家的重义轻利、慷慨仗义让人敬佩。除此之外,他们为人的正直和待人的友爱,同样值得称道。故事中,船总顺顺虽然为着大老的死对老船夫心存芥蒂,但他对其仍然以礼相待,不至苛刻。后来当老船夫死去,顺顺急忙赶去料理后事,且提出照料孤女翠翠。不愧为“一方豪杰绅士”。

而他那两个儿子在对待喜欢同一个姑娘这件事上,也表现出他们人性的磊落和洒脱。自古以来,人们对待婚姻就讲究门当户对,但茶峒人却不屑于此,他们追求的“爱”与“美”凌驾于一切之上。

哥俩的以歌求婚、兄弟让婚,直至后来哥哥遭遇意外,弟弟为了手足之情放弃爱情,等等诸多事宜,无不表现着人性的真、善、美。

很显然,沈从文笔下湘西自然之明净,实为湘西人心之明净!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只有这不被“文明”污染的纯净的自然,方能育出不被世俗熏染的天然人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沈从文《边城》,乡土生活的恬静与活力,心中永远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