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随笔 - 草稿

        难得去趟菜市场,发现猪肉价格和去年相比当真便宜的不像话。嗯,看新闻是因为供大于求,符合市场规律。想当年苏轼被贬黄州之时,也看到了这个规律,还写了篇《猪肉颂》,其中谈到:"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意思是说,黄州的猪肉品质很好,但价格很低,这是因为富贵人家不愿意吃,穷人家不会吃。没人买,当然卖不出价。

        苏轼为人乐观豁达,无论人生境遇如何,都能开心以对。

        他的乐观体现在吃上,有人总结他"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吃饱",每一个贬谪之地都变成他老人家美食地图的一块拼图。贬到岭南,可以日啖荔枝三百颗,这待遇比贵妃可强了不少,再贬到蛮荒之地的海南,依然乐呵呵的烤上生蚝,日子过得美滋滋。如果东坡肉可以申请知识产权,他的专利应该有很多吧!

      他的豁达体现在见识上。想要看清苏轼的主张,要先看他的反对派王安石在主张什么,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重商主义,也就是扼杀市场经济,要强化政府对经济的掌控,要与奸民(商人)争利,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伟大理想,推崇汉朝的桑弘羊变法。而苏轼主张政府要藏富于民,不与民争利。并且说桑弘羊的政策其实应该被看做前车之鉴才对,因为它造成了私营经济严重萎缩,盗贼横行,天下几乎大乱,当桑弘羊的政策逐步废除之后,这才天下归心,社会稳定。苏轼能够以一名儒家知识分子的身份,看出来经商的不易和商业利润的正当性,着实算得上真知灼见。

        他的远见体现在无用之学的高度上,他认为一项制度的确立会产生长远的影响,所以制度的设计者既不能短视,也不能一厢情愿地把制度的执行人都想像成既善良又能干的人。很显然,他认为王安石的制度想的不够周全,而人性也并非遵循着儒家的那套性善论。

        中秋之际,当然不能不读苏轼的《水调歌头》,他一定不曾想到这首词在千年之后的每一个中秋都承载着人们难以抒发的情绪。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秋随笔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