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尽

白居易有句诗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其实不然,在我们北国,人间四月却正是春色旖旎,春光正艳,春意盎然之时。  四月是怎样的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四月又是怎样的光彩夺目惊艳无比,四月是那一树一树的绿,是那一丛一丛的花,是那一阵一阵的风,是那一帘一帘的雨,在这样温软的日子里,脑海中不免总萦绕着一句话“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

四月也是适合祭奠的,于是就想借着文字,祭奠一下我喜欢的人,不负春光,不负纸上相逢一场!

        都说人生有三苦:得不到的,得到了也不过如此的,失去后才发现是最好的。如果这三样在一人身上体现呢? 徐志摩,伟大而浪漫的诗人,我觉着他的一生所走的感情之路就集这三苦于一身!

       得不到之苦。一如他和林徽因,徐志摩为了林徽音不惜抛妻弃子,为了追求婚姻的自由,轰轰烈烈的成了离婚第一人,最好落个鸡飞蛋打,一对才子佳人最终也没能走到一起,徐志摩也只能无奈的称林为他灵魂的伴侣。就连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也不仅为他们惋惜,写到:“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唉!”也应了诗人那首《最远的距离》里的一句“世上最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想来如此令人扼腕,徐志摩如何不苦。

        得到了却不过如此之苦,一如徐志摩和陆小曼,陆小曼为和徐志摩在一起也和前夫王庚离了婚,本来是珠联璧合的婚姻却并不完美,现实的残酷消磨掉了所有的浪漫,徐志摩不得不拼命挣钱来满足陆小曼名媛的生活,在陆小曼吸毒之后,伤心欲绝的诗人只能选择离开上海远赴北平,他不能离婚,离婚无疑是对自己追求自由婚姻的最大讽刺,他只能逃避,后来,人们把责任都归于一个叫翁瑞午的男人,说他引诱小曼吸毒,想来也十分牵强,如果自己的婚姻真完美无缺,是任谁也破坏不了的。千辛万苦追求来的婚姻成了鸡肋骨,也不知道诗人苦是不苦?

         失去后才发现珍贵之苦,一如诗人和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张幼仪,一个地地道道封建思想培育出的女人,在当时追求自由的徐志摩眼里她是多么的卑微,甚至连正眼也没瞧过几次吧?在她远赴重洋到海外寻找自己丈夫时,在她身怀六甲之时,徐志摩毅然决然的和她离婚,离婚后他们倒成了朋友,在徐志摩心灰意冷孤独无助时,是这个女人收留了他,给他安慰,给他鼓励,给他温暖。在徐志摩纠缠的这三个女人之中,她们也许都是深爱他的,可是真正把诗人当成天的女人,可能只有张幼仪了,可是诗人并没有珍惜她,在面对前妻和孩子时,诗人内心一定也痛苦万分吧。

      也许正是因为这坎坷的情感经历,才成就了一个诗人的想象,才有了那么多传世佳作。

     说到徐志摩就不得不说林徽因,被胡适称为“中国一代才女”的女人,她集智慧与美丽于一身,用她女人特有的细腻,探索生活和爱的真谛,她的文字委婉柔丽,称为才女当之无愧!

       发现了她写得一篇散文《蛛丝和梅花》,“真就那么两根蛛丝”,就让她联想到了人性艺术哲学初恋,甚至到了中外古今,有时候真佩服诗人的想象,不就两根搭在梅花上的蛛丝吗,可在她就能想出海阔天空来。 最喜欢的是文中的一段:“拿梅花来说吧,一串串丹红的花蕊,缀在秀劲的傲骨上,最可爱,最可赏,等半绽将开的错落在老枝上时,你便会心跳!梅花最怕开了,开了便没话说,索性残了,沁香拂散同夜里炉火都化成了一种温存的凄清”。梅花最怕开,然世上哪一种花儿不怕开呢?是花儿都怕开,开了就只残败。

        花儿无疑是这世间的精灵了,没开时含苞带羞,你充满了期待,充满了喜悦,充满了想象,一切都是美好的,温暖的,宁静的,恬美的,你敛住呼吸,小心翼翼的呵护,每次经过它的身边甚至要踮起脚尖,生怕惊扰到它,晚上你甚至到舍不得闭上眼睛睡去,只为那朵新蕊,呵护备至!

        花儿一旦开放了,虽然惊诧于它的美丽,它的芬芳,它的娇艳,它的柔媚,可是这新鲜的感觉会因为没了想象的空间,盼望的神秘,等待的折磨,而显得不再焦虑,不再专心,不再迫不及待,虽然还是很喜欢,可是心境已经和等待它绽放时完全不一样了。 再美的花儿都会凋谢,一地残红,满目疮痍,等待的甜蜜和初见的喜悦早已荡然无存,谁还在意那落红的芳香,那飘散在风中的一缕缕芬芳啊,也随着瓣儿渗透泥土,无人堪怜,无人关注,世人早就忘记了这漫天的飞红也曾是自己热切期盼的,早就忘记当初为盼它花开而许下什么诺言了,花落了便什么都没了,可不就剩一股凄清呢。

        所以花儿最怕开了,开过之后便是残败,所以花儿最好别开,“满地落花谁为扫”?“谁人解看花意”?都没有,只有那“一只斜好,幽香不知甚处”!

      他们的生命早被历史带着,一如芳菲已尽的春天,他们的故事和才华却留在了人间,一如人间的四月天,用徽因的诗来结尾吧,他们就是人间的四月天,风轻灵,花鲜妍,芽鹅黄,爱呢喃,春光艳,他们是爱是暖是希望,是人间四月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间四月芳菲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