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来一节“全身运动”的数学课吧


【此文已经发表在《小学教学(数学版)》2016年第1期上】

大课间,我先孩子们一步进教室。靠在书包柜上,翻看邻近孩子的练习册。

乐乐进来,直接问我:“欧老,你怎么这么开心呢!”“是吗?我哪里写着开心了?”我有种内心秘密被别人发现的不适感。

“你的表情啊!”最快的车同学告诉我。或许是吧,我嘴角流露出的笑意出卖了我。好的情绪才能让自己快乐起来,所以,有事无事都应该快乐!

上课了。我这才发现回来的都是女孩子,男孩子只回来了一个代表,至于其他男孩子嘛,肯定是在接受“集体教育”,我当然支持。

一定在男孩子回来之前,我们的课就要正式开始,不用等,因为有时候等来之后会半天都会进入不了正题。

于是,我让孩子们回忆前面学的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边说内容边用手势表达,女孩子就是乖,一些已经遗忘的孩子也很快跟上来。比如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伸出两个手指,并比划一个加号),交换加数的位置(左右两手交叉),和不变(用两手臂一上一下做等号)。在比划的过程中,男孩子陆续回来,很快加入进来,此时此刻,课与人已经融在了一起。

接着,我给学生演示加法结合律的表现方法。这可不是我的原创,是在两个班孩子充分创意的基础上,我只做了一个整合而已。具体如下:三个数相加(左手出两根手指食指和中指,右手出一根手指),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左手的两根手指做合起来的动作),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左手食指与右手食指合起来),和不变(用两手臂一上一下做等号)。孩子们一教就灵,特别是那两个“合起来”的动作,做得有模有样,还真有数学味道。

在做完两道练习题之后,我们一起探索“减法的性质”,关于这个性质,因为有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究铺垫:观察算式,仿写算式,发现问题——举出实例,说明解释,确认发现——字母表示,表述规律,提出问题,所以在环节上基本属于按部就班,虽然没有难度,但还是有必要经历这样一个建模的过程。到了后面,我继续让学生用姿体语言表达出这个发现。孩子们很兴奋,在位置上边说边比划。其实,我很纳闷,孩子们要用什么动作来演绎这个性质呢?颇有难度的。

请孩子们来分享,个个跃跃欲试。

第一个出场的是岑,有些内敛的表达,比较保守。

轮到宁丰的时候,还拉了一个同伴上来,他说:“一个数(指着我)连续减去两个数(指着他和同伴),可以用这个数(指我)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他和同伴抱在一起),差不变。”这样的表演让同学们哈哈大笑,不过,还真有些形象。请了好几个孩子来演绎,但似乎都不给力。我带着孩子们一起来分析每句话,首先要表示三个数,还要相减的关系,后面还要表示出两个减数的和,有些不好办!不过,孩子们并不气馁,依然想更形象地表达出来。

其实,那时已经下课了。但是孩子们热情依旧。我给他们留了一个课后作业,想等到去四班上完课之后,我们再一起来。

四班,一样的上法之后,孩子们也非常喜欢这样的演绎方式。终于在孩子们的比划当中,我们找到了一条较为理想的表达: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用两只手和头表示这三个数,连续减去的时候就依次摸一下),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先将头和右手靠拢表示合起来,再将左手放在头与右手之上表示减去它们的和),差不变(用手臂表示等号)。孩子们喜欢极了,不断表演着。

我知道,这样的表演,可能看上去只是一种形式,但唯有真正深刻理解之后的表演更突显本质。活跃课堂气氛不说,形象理解运算定律,也是可以尝试的。这一点,应该是受黄爱华老师的启发吧!

只是,接下来的乘法分配律要怎么表达呢?答案交给创意无限的孩子们吧!

期待再有N节“全身运动”的数学课!


后记:找出这篇文章,是因为想从自己的课堂里找一点游戏的影子。显然,我当时理解的游戏只是一些动作的外显而已,并没有深入到数学的内部。感觉小儿科了一些,虽然学生很喜欢。

你可能感兴趣的:(61来一节“全身运动”的数学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