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搏击俱乐部
——我不喜欢暴力和鲜血,但我欣赏它表达出来对社会虚伪的讽刺,对自由毫不吝啬的追求,对自我的解缚。
我一直不太喜欢美国电影里暴力、鲜血,老板小弟、不负责任地扰乱社会秩序,为所欲为。就像一年前没看进去昆汀的《低俗小说》。
但是《搏击俱乐部》打动了我。本质上它是部心理电影,讲的是人格分裂,男主本人是个社畜,但分裂出的人格却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男主在自己的公寓着火之后搬到Tyler的住所,俩人一起生活并创立了“搏击俱乐部”,帮助无法发泄情绪的人们在自由搏斗中找到自我。这是前半段,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在讲男主的部分,嘲笑了现代消费主义的精致外表。在汽车公司上班,不敢对老板有任何怨言。疯狂往家里填充在宜家购买的家具,看到阴阳桌子就必须下手。觉得家装就是自己品味的见证。但在自己分裂出来的人格把公寓炸掉之后,他觉得自由了。Tyler再破的住所他都能接受。
还有社畜这一点。
“早上我死了,晚上我活了。”
只有晚上生活才是自己的。
Tyler就完全不一样,是与他是相反的人。
炸掉那座楼是极致的浪漫。
二
波光粼粼的时刻
7月1号我写道。地铁追着太阳走,太阳的光芒隔着栏杆,像打枪一样明晃晃的。
想到女足:
拉姆是一个上海的足球运动员,后来足球队解散了,她开始在少年足球队训练。
她形容队解散时的感觉:
那种挫败感就像你撞在风上面了,而不是撞在一块石头上。你撞在一块石头上的话,可能你真的能感觉得到,当下的疼痛,有冲击力的疼痛。但风会穿过你的每一个毛孔,会让你掉进去就出不来了。
足球就像是一个魔术师,足球找回来了就突然变快了了。
现在在当少年足球队的教练时,她会经常鼓励那些小孩子:
他们眼睛里就是有光,会追着足球走的那种光。假如我面前站着四五个小孩子,我就会扫一圈这样看过去,就感觉像看到了湖面上,水波粼粼的画面出现。我的眼神就这样,飞过去。
三
我。最近。
最近的感受是,人真的是适应性非常强的生物。到深圳的第一个晚上,躺在酒店的床上,觉得自己已经和这里融为一体。
人在忙碌的状态里,留给自己的时间十分有限。于是开始理解人们为什么纷纷掉进消费主义的陷阱。没有时间去享受快乐,于是在不用工作的时候,砸更多的钱去体会更极致的体验。券商投行的同事度假必须去海外,就是赚的钱没有时间花。
四
不安全感
不安全感是怎么产生的。
姐姐说她刚到法国的时候,没有独立卫生间。去洗澡的时候都是反锁还要拿椅子抵住。
我刚到北京租房的时候,我们房子有公共钥匙就被放在门口奶箱。我的房间的门板板特别薄。租期到期之前的半个月不断有人来看我的房间,二房东不准我上锁。导致我每天都恨不得把贵重物品带在身上。我有一次锁上了,被房东打电话骂了一分钟。
我第二次借住一个地方的时候,有次房子只有我一个人在。我离开的时候发现大门锁上之后能被直接推开。我有事情必须得走。但是我心里特别害怕,胡同里到处都是注意防盗。隔壁左右都知道这个房子值钱。我的房间没有锁,被人偷盗怎么办。心里打鼓一样,匆匆忙忙办完事情就马上回去守着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