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兔赛跑——关于学习与工作效率的思考

一、从一则寓言开始

《伊索寓言》里有一则故事,说是一只兔子和一只乌龟赛跑,先到达终点者获胜。兔子觉得太轻松了,就中途睡了一觉,结果醒来后乌龟已经到达了终点。

龟兔赛跑

这则龟兔赛跑的故事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它告诉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可以慢但是不能停。其实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了一个数学原理,一个有关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原理,也就是下面这个公式:

这是我们小学学习的计算路程的公式,路程是由速度乘以时间决定的。速度非常快,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到达指定的路程,时间非常久,则很慢的速度也可以达到指定的路程。而然本篇文章的主题是思考学习与工作的效率,这个公式可以借鉴,但是需要略加修改,比如改成下面这个样子:

其中g表示目标(goal),e表示行动的效率(efficiency),t表示时间(time),d表示行动的方向(direction)。修改后的公式就很有意思了,要达到目标,除了时间和效率外,还有一个起决定因素的东西,就是方向,当方向取-1时(方向相反),时间越久、效率越快则离目标越远。我们的正文,就从方向开始。

二、方向,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方向,比你想象的更重要,你一定觉得小题大做了。方向很重要,这谁都知道,但是方向在目标开始的时候就会定了,这有什么好多说的呢?没错,方向在目标开始的时候就定了,但是重要的是,这个方向,真的是通向目标的方向么。上面的目标达成公式中有一个细节,方向d的取值范围为-1到1之间,如果很幸运,我们的方向选择到了1,则之后会事半功倍,如果选择的不到1但是是正数,则到达目标的过程中会有坎坷,但终究会到达,如果不幸,方向选择到了负数,则只能寄希望于你早日发现这个错误了。

因此,在确定方向的时候,怎样慎重都不为过。确定方向,其实就是确定到达目标的路径。将路径落地其实就是写计划书。亲身经验,从小学初中开始,我就开始每天列一页计划,将当日需要做的事情一件一件的罗列清楚,之后每完成一项,就打勾一项,直到当天所有的事情都打上了对勾,才有一种释怀和满足感。后来到了高中与大学,这个计划的频次变成了一周一次,工作后到至今,这个计划又变成了一个月一次。计划频次的改变,所列的细致程度也会有变化,我觉得这需要由心智成长与习惯养成的程度来决定。小学初中的时候我没有能力将一天的事情在大脑中统筹得当,安排通顺,就列在纸上;大学的时候有成长,但是无法将一周的事情在大脑中计划完善,这个计划书的频次就变成了以周为单位;现在,我是以月为单位来修正着我的方向,规划着我的目标。这个列计划的习惯着实让我受益不少,但是它也有副作用的一面,都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意外无时不在。计划无法完成也是经常出现的事,只要你没有强迫症并且能把握好下面两点那就没什么问题:首先是对自己的高要求,其次是要学会原谅自己^_^。

三、方向,方法

用路径确定方向,用方法规划路径。从目标的确定到完成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确认目标->确认路径->执行计划->回顾调整->达成目标。

目标其实也分为个人的和团体的,个人的目标无非是有关个人成长的,可以是学习一门课程,可以是掌握一门技术也可以是为读书、写作、运动甚至游戏所定制的目标。个人目标是自己的,无论这个目标是对是错,我们自己都非常明确,因此可以省去确认目标的一大麻烦,规划路径的一个有效方法是整理大纲一叶知秋是发散,盲人摸象是片面。整理大纲的作用就是帮助你发散,避免你片面。以个人学习为例,无论你学习什么技能,你都要先整理出这种技能的各个模块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哪些是基础,哪些是提高,哪些是核心,哪些是扩展,之后将整理出的这些杂乱的模块进行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排序,之后逐个学习。有了大纲,下一步就要摸清所学领域的思维方式,将大纲中的模块各个击破要因地制宜的使用方法,还以个人学习为例,掌握一门技术最难的部分不在于其深奥的内部原理,而在于其入门方法与学习方式。每个领域,每个学科可能都有其独特的一套学习方式,以数学为例的理论类学科,公式多理解难,则就要让记忆和练习发挥到极致,可以使用这样的学习和思维方式:

先记公式->大量练习->综合运用->再深入理解

如果一开始就纠结于深入理解,很可能就会陷入无法前进的境地了。再以化学类实验学科为例,可能下面的方法更适合:

理论推测->实验尝试->参数调整->实验确认->完善理论

最后,以我更擅长一点的计算机编程类学科为例:

语言基础->上层应用->实战练习->总结积累->深入原理       

深入原理一定是编程学习的最后一步,如果开始过多纠结,就本末倒置了。

四、方向,团体

和个人的目标相比,团体的目标要复杂的多。团体在规划路径之前,首先要做的是互相确认目标。这就涉及到沟通,沟通一定是发生在多人之间,人数越多,沟通的成本越高,但是得出结果的可能性越低。在深入谈沟通之前,我想先通过一个例子来做引子:

有人说计算机学家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人,说最聪明,我不敢苟同,但若说最高效,我举双手赞成。无论是计算机硬件还是软件,无论是排线物理布局还是内存设计方法处处都体现了“高效”这个词。以计算机之间的通讯为例,两台计算机在进行数据交互之前,首先要通过TCP/IP协议进行3次握手,这3次握手的原理简述如下:

1.计算机A给计算机B发送标记有SYN的数据包。

2.计算机B拿到数据包后,除了原来SYN数据,会在加上自己的ACK数据回执给计算机A。

3.计算机A拿到SYN+ACK的数据包后将ACK再次回执给计算机B。

完成了上面3步,则表明协议握手成功,可以进入数据传输通道。简化一点,上面3步的作用分别是:

1.发起沟通。

2.A确认B可以收到自己发送的数据。

3.B确认A可以收到自己发送的数据。


TCP/IP的3次握手确认

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其实也是需要明确3点:

1.首先A向B发起沟通

2.A知道B明白了自己的意思

3.B知道A明白了自己的意思

如果无法保证上面3条原则,则这次沟通很有可能会得不到结果或者得到一个错误的结果,如果沟通的目的是确定方向,则很有可能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如果沟通发生在两个人之间,一方要首先说出自己的见解,另一方明白后除了思考自己的见解外,一定要让对方知道自己理解了对方的意思,最好的方式是先用自己的理解描述对方的想法,得到对方的确认后,再描述自己的见解,对于发起方也一样,先明确对方正确的理解了自己后,再理解对方的见解,并用自己的理解向对方阐述,得到对方的确认后,说明双方理解无误,最后再寻找差异点,求同存异寻找解决方案。所以我建议,在沟通时千万不要打断别人,这样只会徒增沟通成本。

仅仅发生在两方之间的沟通,逻辑上来来回回就要进行3次确认。当人数增多的时候,这个沟通成本会成指数型增长,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沟通人数越多,成本越高,得出结论的概率越低了。勒庞的《乌合之众》中有很多类似的观点,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是确实值得思考。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历史,封建帝国的事务决策方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沟通技巧可以借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大事事事都由皇帝决断,这必然是忙不过来的。乡县将事务报告州府,州府整理决策将意见上报六部,六部堂官整理讨论将意见上报内阁,内阁整理讨论后上报皇帝做最终决策。我觉得这种局部沟通,自下而上分层沟通的方式是高效沟通可以借鉴的方法。

五、时间,通透与原则

对于团队,沟通一定会消耗时间,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确定方向,也必然需要沟通。沟通如果可以达成一致,则这是最理想的情况。但是很多实际情况是,沟通往往无法真正达到一致。这时就要分情况而论,首先要达到别人没有达到的目标,就必然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谁也无法保证自己认定的方向是最近的一个方向,但是大致知道这是正方向还是反方向却不太难。如果方向是正的,为了这个方向参数是0.5或0.6而争执不下倒不如先退一步,按照一个方向先开始前进,前进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调整,如果这个方向是负的,则要坚持做一个有原则的人,毕竟团队时间的浪费,归根到底是你自己时间的浪费。

关于通透与原则,我实在想不出什么样的解释可以说明清楚。总之,这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这就像程颢,程颐兄弟的“座中有妓,心中无妓;座中无妓,心中有妓”一样,程颐是原则,程颢则是通透;就像朱熹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与王阳明心学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一样,理学是原则,心学是通透。

六、时间与效率,法不诛心

秦穆公用商鞅,徙木立信立法制,从根本上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法,就是规则。规则分奖惩,规则也是保证时间与效率的根本。无论是要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还是团队的集体目标,这个实现都一定是在可接受限期内的实现。有了目标,有了方向,有了路径也有了方法,下一步要解决的就是保证时间与效率。路径和方法确认了,计划表就是时间表,时间表确定了,实现就指日可待,然而意外总会有,调整也总会有,无论是意外还是调整,要有规则去约束。以个人计划为例,完成了你可以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没有完成则要有相应的惩罚,哪怕这个没有完成有着天大的原因,也要以规则行事。对于团体,这个规则则更加重要,“法不诛心,唯论言行”,团队越大,参与人越多,“法”越重要,俗话说“上行下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确有一定的道理,意外的理由千变万化,奖惩的法度始终如一。

七、效率,了解自己与了解团队

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提高效率,首先要足够了解自己,如果是团队合作则要足够了解团队。社会上有非常多流行的高效学习工作方法,例如番茄工作法,也有非常多的时间管理书籍软件,比如《把时间当朋友》。方法再多,资料再多,那是别人的经验,是别的团队的经验,不是你的,也不是你的团队的。要想高效,你首先要做的是足够坦率,足够暴露自己,然后足够去了解自己。如果你生性活波,无法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那就将动静两种任务穿插进行,比如可以坐下工作两小时,出去健身半小时等等。如果你擅长理性计算,不擅长沟通表达,那就把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时间段分配给社交活动,如果你白天不如傍晚思维活跃,则可以从时间上将机械的、重复的工作安排在白天,创造性的逻辑性的工作放在晚上。总之,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只有你能制定出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当然,如果是整个团队的工作,要尽力去了解每一个人,安排最高效的团队工作方式。

最后,与效率相关最重要的,是做自己擅长和热爱的事。可能“热爱”这种状态可遇不可求,但是我建议你如有可能,一定要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可能你还没有找到它,那就不要放弃去寻找!其次,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做擅长的事情可以使你更有信心,更有突破性和更有创造力,并且,擅长到了一定程度,可能不知不觉中它就成为了你所“热爱”的。对于团队也是一样,每一个人要尽量都做自己所擅长的事情,然后各司其职,目标水到渠成。

八、到两个故事结束

西汉贾谊在给汉武帝的《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中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其大致意思是有个人在一堆易燃物上面睡觉,火还没有烧着,因此他就觉得很安全,当时的社会情况就像这个人的处境一样。贾谊的比喻是为了提醒汉文帝同姓诸侯王的势力过大,中央就有危险。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目光要长远,无远虑则有近忧,人生目标要够长远,阶段目标要够明确,近期目标要够细致

第二个故事是有关苏洵这个人,唐宋八大家中苏洵是另类的一家。其他七个人都是朝中权贵,都是文学大家(包括苏轼与苏辙),只有苏洵是置身政治之外的思想家。苏洵年27岁始开始发奋读书,后多年科举不中,痛定思痛后烧掉了之前自己写的所有应试文章,静心读书,参悟圣贤之道,完成了从文学家到思想家的蜕变与升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可能只有经历过失败,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标

再说说我这个人,我是一名编程工作者,之前也是一名诗歌爱好者,从小到大断断续续也写了不少抒情或矫情的诗歌,诗歌往往可以点燃有同样感悟同样痛楚的人,可以带来些许鼓励,但是却无法在人振奋起来之后提供切实的帮助,如今我想变换一下风格,希望通过散文或杂文更多的表达我的思想,本篇文章中,你可以看到处处都有计算机编程相关领域的类比,当然文章中也多少提到了很多“封建糟粕”,我觉得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坚定信念,莫问前程”。

最后,与你共勉,希望这篇文章可以为你提供思路,带来帮助。

你可能感兴趣的:(龟兔赛跑——关于学习与工作效率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