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行思录》 | 读书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读张曼菱的《西南联大行思录》,心里有许多东西在翻涌。在战火中,在物质、经济都匮乏的情况下,散漫北大,敏捷清华,务实南开三所性格完全不同的学校,却缔造了那样一个星光熠熠的校园!却培养出了那么多的人文、史哲、科技等各界的大师,吴宓、邓稼先、闻一多、李政道、杨振宁、朱自清、胡适……

为什么在那样一个时代,时时处处透露出对“人格之独立,思想之自由”的追求?那是怎样的一群人,那是怎样的一种信仰?为什么在经济发达、科技进步的今天,总感觉教育差强人意,总感觉思想难以碰撞出火花?

西南联大是通才教育,基础课包括国文,经济学,社会学。前两年不分专业,基础课不过关,后面的课不能选。联大校友从这种精英式的通才教育中受益,在日后的学术生涯和人生格局中,视野开阔,思维活跃。

西南联大是自由的教育。校长梅贻琦注重学术自由,不拘一格礼聘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赵元任等。品读大师们对学生们的感情和栽培,你会感到他们才是最懂教育的人,他们一贯强调的都是悟性而不是记性。进而懂得“大学的本质是启蒙,而不是愚昧,大学的灵魂是思想,而不是驯服。”张曼菱自己也讲,一入北大,好像突然一下子就被认可了,就得到了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的空间。在良师益友的陪同下,每个人找自己的路。

在西南联大的三常委中有两位的公子参军血战日寇,可见三位校长平素所宣扬倡导的教育,不是只针对学生和职业演说,而是他们举家所律的道德法则。试问当今中国的大学,有多少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儿子?

那个时代并不令人神往,但那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而精神无限丰盈的时代!

“一个人的青年时代在怎样的环境中度过,决定他一生应对逆境的姿态。”深刻反思,自己对孩子过于疼爱和呵护了,以至于孩子的逆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独处的能力都让人担忧。

读这本书,让我更加体悟到了读书的意义,也更加清楚了做为一个读书人应该具有的格局、气节和精神风貌。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是更好的时代!但依然有激流、有险滩,当前疫情和各种国际冲突就显而易见,这个社会在智性的进步上还有许多路要走!

当然,世界不完美,不代表它不美。作为读书人的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修身悦己,还需唤醒更多人,同行!让更多的志同道合者与我们一样,好学、忧国、求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南联大行思录》 |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