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这篇文章写于2008年,当时刚毕业参加工作,面对着留京和回家的选择。实际上,很多选择并不是我们自己能做出的。十年后的我,已经结婚生女,在北京城万家灯火中,有了一盏小灯在为自己回家而亮。

                                                                                                —题记于2018年8月19日

当看到男主角骂了一句“操你妈的台北”,骑上回到台南小镇的摩托上时,一部创造高票房的台湾乡土电影《海角七号》的故事情节开始了;当听到主打歌《稻香》以一句“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为结尾时,天王周杰伦的新专辑又开始在华语世界风行。

回家,是一个2008年大众文化的流行主题。

回家,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简单又艰难的主题。

我的那些曾在北京,或是现在北京,而将来都未必在北京的朋友们,都有着回家和不回家的抉择。

宗隐渴望的是圆满的家庭和婚姻,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北京,抛弃了表面令人羡慕的工作,回到了南方小城。可眼看又到年末,他的爱情还是没有到来,他的工作换了又想换。

蔡仙不赞同宗隐的抉择。他说若自己回到家乡,会有心理落差,会感觉自己已经不属于那里。这种失落感要比漂在一个陌生城市的孤单更强烈,更难忍受。他不想结婚生子,不想建功立业。他的梦想是能周游世界,浪迹天涯。

鱼兄是个想干大事业,潇洒走世界的人。但他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何在大学毕业后选择来到陌生的北京。自称为文艺青年的他在没日没夜的工作重压下,显然放缓了博文的写作。他说自己预计以后还会回南方。

陆兄酷爱读书,学问广博。他回到家乡的国有银行工作,但还是书生气十足地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应是读书人的志向,不然就白读那么多年书了”。

还有我若干的中学同学,在家乡做起了公务员,教师,或是其它的种种职业。他们也许还在厌烦父母的唠叨,也许享受于小城的幸福生活。

而我偶然在电视机里看到的那句话,却觉得非常适合很多人:“家是个小时候想挣脱却挣脱不了,长大后想回都回不去的地方”。

回家,其实在几千年前就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

据说那些深奥难懂的哲学书讲述的就是乡愁,据说那些深沉睿智的哲学家探究的就是回家。

钱钟书先生在一篇叫《谈中国诗》的演讲里,对“回家”的阐释是:“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和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我不懂哲学,但我发现: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家,所以才有了不同的人生。

                                                                                                                2008年12月5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