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辉东《论语史鉴》8·11君子俭而不吝!

第11章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周公:即周文王第四子姬旦,因食邑在周,爵位为公,故称周公。周公多才盛德,被称为“元圣”,是孔子最崇拜的偶像之一。

    《韩诗外传》曰:周公践天子之位七年,布衣之士所贽而师者十人,所友见者十二人,穷巷白屋所先见者四十九人,时进善者百人,教士千人,官朝者万人。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 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才之美:完美才能。

吝:恨惜也。从文从口,会意字。文口结合意为因为悔恨、惋惜而体现在嘴上的状态。本义指遗憾、悔恨。如《论语》:“出纳之吝。”

    吝后来延伸指犹豫等意,如《书·仲虺之诰》:“改过不吝。”苏轼的《上皇帝书》:“改过不吝,从善如流”。

    吝又延伸指过分爱惜财物,常和啬并用,啬是穑的初文,由“来”和“稟”合成,意为稻谷收入谷仓,如《道德经》:“治人事天,莫如啬。”

      啬也有过分爱惜的意思。如《三国志·曹洪传》:“始,洪家富而性吝啬。”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以为鄙吝。”

    吝也写作悋,指非分贪求,如《方言十》:“凡贪而不施或谓之悋。”

    吝惜指爱惜,吝色指不愿意的神色,吝书指爱惜书本。

    《易经》中出现了18次“吝”字,有多种意思,如不顺利、憾惜、小气等意。如《易·蒙》:“困蒙,吝。” 意为:困陷于蒙稚,有所憾惜。《易·说卦》:“坤为吝啬。”

    在商朝、周朝、乃至春秋时期,祭司中的收卜释相之人,即称吝祭,是主祭官之一。祭司多为世袭,有监国之责,时刻提醒主国之君勤俭以持,凡“弃吝以霍者,国祚不永!”

    祭司中有子孙后裔以其职位为姓氏者,称吝氏,是华夏民族中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完美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贪婪吝啬,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孔子是主张节俭的,他曾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节俭容易固陋,但比起奢侈,他还是提倡节俭。

    节俭不等于小气吝啬,南北朝时期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曾在他的《颜氏家训》中说:“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施不显奢者,仁义;俭不吝礼,谦诚。”

      节俭、好礼、去骄、除吝是持家之根本,人不可喜骄奢,厌穷俭,饰其末而轻其本。

    北宋经学家陈祥道曰:才之美者,莫过于周公;行之丑者,莫甚于骄吝。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犹不足观,又况才美下此者乎?盖君子以礼存心,故不骄;以仁存心,故不吝。小人以骄灭敬而忘礼,以吝灭爱而忘仁。忘礼与仁,非所谓有德者也, 其何以观之哉?荀卿曰:“弓调,然后求劲;马服,然后求良;士信慤, 然后求智能。士不信慤而多智能,譬之豺狼,不可以身近之。”亦此意也。

    人如果很有才能,但又骄且吝,就好比豺狼,不能靠近他。

    民间谚语说:救急不救穷,救三不救二。意为:如果人有正当的急用钱,应该帮助,但不能帮助那种不求上进的人。有三种情况必须帮助:疾病、婚嫁、升学。有两种情况不能帮:赌博、嫖娼。

和峤与王戎

    东晋成帝时期,因为内乱,太尉庾亮仓皇逃离国都,前往征西大将军陶侃的驻地寻求帮助。

    总司令来了,本应好酒好菜款待,可出人意料的是,庾亮等了半天也没见后厨端上什么像样的美食。被当成主菜上桌的,更是普通家庭都不怎么吃的野蒜。

    奇怪的是,一品官员庾亮面对桌上的那盘野蒜,不但不生气,还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

      庾亮一边吃,还不忘掐下野蒜的根茎,并将根茎揣在怀中。陶侃纳闷了,他疑惑地问道:“大人,这野蒜根茎又不是什么要紧的东西,您将它揣在怀里干什么?”

      庾亮回答道:“难道你不知道吗?只要将这根茎放在土壤里,就能长出更多的野蒜,所以我必须要将它们保留下来,以后就能吃到更多的野蒜了。”

      陶侃对庾亮佩服的五体投地,从这以后,陶侃逢人便夸自己的上司庾亮是个风雅之人,更有治国的经世之才。尤其在节俭这方面,简直无人能出其右者。

    节俭是美德,但吝啬却是遭人嫌弃的。因为吝啬之人就是不仁不义之人。晋武帝一朝,有个叫和峤的大臣,曹魏太常和洽之孙,吏部尚书和逌(yōu)之子。此人和晋武帝的私交不错,深得皇帝宠信。

      和峤的家里种着一棵李子树,每年树上结出的果实相当甜美可口。像他这样的高官是不差钱的,按理说,他不该太在乎这李子树。可他却偏偏要用这树来赚钱,前往和峤家吃李子的一律收费,亲戚也不例外。

      某天,和峤的小舅子王济来串门。他十分随意地摘了一些李子吃。没想到,和峤先生竟对小舅子一视同仁。

      他盯着小舅子吐出来的果核,在王济吃到第二十个的时候,他便伸手阻拦,不让小舅子再吃下去了。

      王济心里一阵火大,过了几天,他赶在和峤上班时带了几个毛头小子来到了姐姐家。只见王济一声令下,这些小伙子便爬到树上,将和峤栽种的李子吃了一大半。

      吃饱之后,众人还用铁锹将李子树挖了出来,用马车运回王济家中。

    东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自幼聪颖,神彩秀美,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

    阮籍与王戎的父亲王浑同任尚书郎,每造访王浑时,与王浑见一面就离去,而和年轻自己24岁的王戎交谈,很久才出来。他对王浑说:“濬冲清虚可赏,和你不是一类人。与你说话,不如与阿戎说。”

      王戎曾与同伴在路边玩耍,见道旁有结满李子的李树,其他人争相去摘,只有王戎不动声色,别人问他为何如此,答曰:“树在道旁而多果实,果实必定是苦的。”验证之后,果然如此。

    钟会曾评价王戎:“裴楷清通,王戎简要。”王济则说:“王戎谈子房、季札之间,超然玄著。”

      王戎的家里,也有一棵长势良好的李子树,也是当世罕见的极品。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

      王戎觉得,如果将完整的李子卖给别人,那么其他人便会得到李子核,种出此品种的李子树,影响自己的生意。为了能垄断李子市场,王戎干脆将每个李子的果核全都钻出来,仅卖李子肉,让客人有的吃没得种。

    王戎嫁女儿时,因为男方一时凑不齐礼金,王戎要求女婿写欠条。女儿回来省亲时,王戎神色不悦,直到把钱还清才高兴起来。

    虽然王戎名列竹林七贤之一,但他的“贤”时至今日都饱受争议。根据《晋书》的记载,王戎生平不好名,偏好利。在当官的时候,王戎置办了许多田产水碓,敛财无数,富甲一方。

      在王戎的仕途之中,早年曾因为派部下私修园宅,被人检举揭发后遭到罢免。后来王家出了许多钱,这才让王戎官复原职。

      然而王戎在复任之后,其吝啬程度丝毫未减,反而变本加厉。每天王家的下人都能听见主人的房间里传来淅淅索索的声音,大伙不明就里。

    某天有个胆子大的家仆扣开窗纸观看,这才发现原来王戎正在和自己的老婆算计财产,他们每天晚上听到的声音正是象牙筹发出来的。

    关于王戎的吝啬,同时期的名士是这样说的:“王戎晦默于危乱之际,获免忧祸,既明且哲,于是在矣。”不过,王戎的抠门究竟是出于爱才还是为了避祸而自晦,无人可知。

    王戎是个有名的孝子。为其母守丧时,虽逾越礼制,饮酒食肉,但面容憔悴,身体虚弱,连起身都要扶拐杖。

    尚书和峤在同时遭母丧,虽然寝苫食粥,但哀毁不过礼,气色不衰。刘毅称之为“和峤生孝,王戎死孝。”

你可能感兴趣的:(赖辉东《论语史鉴》8·11君子俭而不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