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爱情,三毛的文字里有更深刻的故事

近年来,碎片化阅读崛起,人们很少再亲手翻来一本纸质书,品品里头的故事。其实,每本书的精神内核,选选超过网上风靡,摘抄的只言片语。

就拿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来说,我看到了西非的沙漠人情,也看到了撒哈拉威女子悲惨的人生,她们却毫无办法,更看到了一个国家要开化,要文明,要走向现代化终究要从人开始。国家要强大,唯有人民开智。

挑选我印象深刻的2篇文章谈谈我的感受。


1.悬壶济世

悬壶济世是《撒哈拉的故事》里的第3篇文章,三毛的文字自然明亮,宛如流水般徐徐道来,又能走进人的内心。

悬壶济世写的可不是撒哈拉的某个神医,写的是三毛自己。

在每个人身边,有一个药箱可不是再平常不过了?可是,在撒哈拉沙漠,三毛却用这个“药箱”和自己的常识,偏方缓解了不少人的痛症。

撒哈拉威人吃了三毛的阿司匹林缓解头痛,却不愿去看医生根除。骨瘦如柴,营养不良的年轻女孩吃了三毛的维他命,喝了羊汤,身体才慢慢恢复。更有甚者,要让三毛接生孩子,不去正规的医院。这些种种,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医生是男的,女人不愿也不能让他们给自己看病。

荷西不让三毛去接生,这接生绝非小事,稍有不慎就害了母亲和孩子。万幸,三毛最终没有当成妇产科医生,否则读者也会为她捏一把汗。

“他们没有知识,很可怜!”三毛也很清楚,这些女人的悲剧是因为她们没有知识,她们的命运按部就班,她们接受着来自上一代的“习俗”,又不加批判得传给下一代,这样如何,何时才能真正地赶上别的国家呢?

我注意到,三毛大约是1973年到沙漠的,《撒哈拉的故事》于1976年首版,那么里头的风土人情皆是此间衍生。希望过了四十多年,这里的人们已经慢慢和别的国家比肩了,即使政治经济上不可同日而语,在文化上也得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才好。


2.爱的寻求

除了女人,还有男人的悲剧。这是里头第7篇文章。

有一句话,网上广为流传: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幸福的。不知道大家作何感想?我想,三毛写下时,是无可奈何的释然。

沙仑是一家商店的收银,他哥哥是这家店的老板,平日由他看店。平时木讷不言的他竟然求三毛给他写封信,送到蒙地卡罗(摩洛哥)。

沙仑送信的对象是他所谓的妻子,是个艳俗的女人,三毛形容她是“阿拉伯人造花”,就差直接当面骂人了。为什么呢?因为沙仑的妻子不是善茬。

沙仑的妻子收了三十多万的聘金,却忽悠丈夫回家了,自己留在了蒙地卡罗。想必钱挥霍地差不多了,又送来新地址,说是需要路费来撒哈拉。

旁人这般下来也知道,这是个玩弄人的故事,可是可怜的沙仑却相信了。他拼命地烤面包,攒钱,随便潦草地吃喝,为着去见妻子的那天。

狮子大开口的路费怎么可能轻易筹齐,最后沙仑带着哥哥店里的收入逃走了。撇下这撒哈拉,去追他的火焰去了。

最后是悲剧吗?三毛说:

“我在想,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幸福的。”


三毛的文字让人由衷得喜欢。这本书里面的每个故事都像一幅画在读者面前展开。荷西三毛的结婚记让人啼笑皆非;荒山之夜,三毛差点让人玷污,两人差点丧命。娃娃新娘姑卡,十岁就被送上“结婚场”,供人欣赏,供人“享用”,一篇读来让人欢喜,另一篇又让人愤恨,跌宕起伏,只有细细品尝才能感同身受。

我想,“三毛”这两个字,象征的不仅是她的文字,她的故事,更多的是她的心思,她的怜悯,她的悲愤。除了爱情,世人的眼光也要看到她文字背后深刻的故事才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除了爱情,三毛的文字里有更深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