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院士哭了,她怎么还在笑?”孩子,别学缺乏共情力的丑态

共情就是那束光,能穿透痛苦和恐惧的漫漫黑暗,找到我们生而为人的共通之处。

——亚瑟·乔拉米卡利 《共情的力量》

1月30日,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对钟南山院士的一段采访视频,因女主持人雅淇全程迷之微笑,而引发众怒。

庚子鼠年,武汉封城,学校推迟开学,企业延迟开工,疫情之下,全民“禁足”家中。随着确诊人数不断攀升,民众的焦虑和恐慌被不断推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连我家11岁的娃都感到忧心忡忡。当他看到这段视频时感到非常不解:“她缺心眼吧?怎么会嬉皮笑脸地询问别人为什么眼睛湿润了?”

“那如果是你,会怎么跟这位可敬可爱的长者沟通呢?”我问。

“庄重、谦卑、尊敬,是对长者应该有的态度;采访这么沉重的话题,应该严肃凝重。”他思考了片刻给出自己的答案。

是啊,一个连孩子都懂的基本常识,这位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有着漂亮履历的“复合型主持人”却反而呈现给观众这样一副不懂事的丑态。

“缺乏共情力的人,就会像这位主持人一样丑态百出,惹人生厌。”我对孩子说道。

01 共情能力

共情(EMPATHY)能力,或译作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共情是指可以深入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能力。

人本主义的创始人罗杰斯说过:

共情是理解对方的经历,就好像你像他那样活过一样,而且你还要让对方知道你理解他。

所以,共情不是简单地对别人表示理解,而是要对他人的非言语行为和深层情感源头做出积极反馈,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表情、动作等多种方式来让对方知道你和他的共鸣。

共情基于人类共同的心理沉淀,共情让我们懂得他人,而不是成为他人。

无论是看到朋友的手被纸划出血,还是读到炎炎夏日下拾荒老人的新闻,观察别人的痛苦都能唤起我们深深的痛苦和悲伤——就像相同的事发生在我们身上一样。这种感受就是共情,即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

02 共情是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是骨子里透漏出的善良

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

他第一时间给出建议:“我总的看法,就是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但1月8日傍晚,84岁高龄的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

从广州到武汉再到北京……连日来,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上发布会、连线媒体直播、解读最新情况……他的工作和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关键时刻再次站出来的钟南山,又勾起人们对这位当年敢讲真话、敢涉险滩、敢啃硬骨的抗击“非典”英雄的集体回忆,更有满满的敬意。

他被称为“民族脊梁”,是英雄,是硬汉,是狠人。

被众怒骂上热搜的女主持人曾在采访中,“天真无邪”地笑问关于他眼眶湿润的原因,钟南山回答——

“因为我觉得在武汉,我们的医务人员做得非常辛苦的,确实人们受到不明原因的病毒感染是非常压抑的。

当时我在跟我很多学生交谈时,他们的心情也比较差,所以当我的学生写了一个信息来说,在外面的大街突然唱起国歌,唱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说明大家的士气已经起来了。所以我很感动,为什么呢?因为干任何事,包括对待危重症的传染病人,很重要的就是一个士气、精神,还有团结协作的力量,这个是必须要有的一个前提。”

眼眶湿润的钟院士和危险时刻保持莫名愉悦情绪的女主持人,一正一反,正如两面镜子照出了“共情力”的样子。

03共情力是沟通的基础

沟通30%是内容,70%是情绪;情绪不对,内容就会被扭曲。

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成为缺乏共情力的父母,而不自知。

有一次,我带孩子去中国科学技术馆,偌大的展馆人山人海,我陪着他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体验,直到双腿像灌了铅。

我对他说:“我去那边休息一下,你戴好电话手表,玩好这个项目就过来找我。”

我也顾不得形象,席地而坐,身边坐满了像我这样的家长。

半小时过去了,不见他回来,我打他的电话发现竟然不在服务区。满眼乌压压到处都是孩子,就是看不到他的身影,我慌了!

所幸,孩子终于被找到了。

请问,如果在这个场景下,你跟孩子说的第一句话会是什么?

“你跑哪儿去了?”——责怪、质问

“不是叫你玩好这个项目就过来找我吗?为什么乱跑?”——在讲道理、责怪

“拉上孩子掉头就走,并用力推搡他”——在发泄愤怒

真正有共情能力的父母,会站在小孩的角度,先体会他的情绪和状态。上面这些做法,都没有做到。

我当时经历了过度的紧张焦虑,几乎是用尽全力飞奔过去的,我紧紧地将他一把抱住,眼泪夺眶而出(这是触动了悲伤、紧张等情绪,也不正确)。

当我迎上他诧异的目光,我意识到,他只是还没玩够,所以他觉得还没到和我约定的时间,他本来正沉浸在自己的探索中,却被我生硬地打断。

我赶紧说:“对不起,我以为时间够久了,找不到你,可把我急坏了!我没吓着你吧?”

他马上反馈给我一个紧紧地拥抱:“可能我玩得太入迷了,忘了时间,让你担心,对不起。”

这就是共情的力量。

——他的感受被我看见了,他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的、被接纳的。因而他的内在力量也能反过来感受我。

当一个人被共情连接时,他的神经化学物质就会发生改变,平静的神经化学物质会取代压力激素,压力随之消散。

写在最后

良好的亲子关系永远都是共情孕育的产物。

这世界多的是爱孩子的父母,少的是理解孩子的父母。

共情是走进孩子内心的第一步。父母要接纳和尊重孩子的情绪或行为,然后才能更好地去疏导和帮助孩子建立正确良好的心理认知。

感谢阅读全文。

我是宸妈愫愫,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

育儿路上,难免有困惑,抱团成长,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欢迎关注@芳草愫愫,欢迎互动,欢迎点赞。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并注明出处。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钟南山院士哭了,她怎么还在笑?”孩子,别学缺乏共情力的丑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