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梦十年,拼凑一个碎片化的鲁迅

鲁迅故里是有着味道的,雄黄酒和臭豆腐的味道,

满街的黄酒花雕热烈入喉,满街的臭豆腐奇异飘香。

 鲁迅故里是有着声音的,纪念馆里,鲁迅先生不停的说着话。

满墙的呐喊箴言扎入人心,满墙的照片诉说铮铮铁骨。

“我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回忆可以使人欢欣也不免使人寂寞,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 所以,先生写了《呐喊》,向着四野无人的荒漠大喊几声。

 “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是高兴的。” 先生是有梦的,而且梦很美满,后来梦碎了,就不纵谈将来的好梦了。

 多少人梦了很久,我,梦了大概十年。人生总要有所转折,下一个路口拼凑一个不完整的自己,而今天,我拼凑起了一个隐隐约约的鲁迅。

先去鲁迅纪念馆,共两层,按照时间顺序介绍鲁迅生平。

一楼右侧是展示家族背景,祖父是翰林院,做过知县,官至中书。父亲是秀才,家族从布衣到士族。母亲姓鲁,是周边村的人,因此,他能接触到些农民。后来家道中落,每天去典当,买药,寄住在亲戚家,受尽冷眼,被称为乞食者,倍感屈辱。

七岁进私塾读书,三味书屋也是镇上有名的私塾。

年少的鲁迅广读诗书,想走出一条异路,用母亲的八元钱,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 选择去南京洋务学堂求学,我想,这和他从小读很多书,而且是除了经典,各种杂书也看,有一些关系。开阔了视野,不拘泥于古代的传统思想,想要有所创新,而且他的父亲也是主张维新思想。母亲从不识字到自学到能看文学书籍。也是有想法的人。

 年少时,经历了人事变迁,自是聪明早慧,对生活有着不一样的更深刻的感悟,如同曹雪芹,也是年少家道中落,经历富贵到贫穷,对人事人心看的更透彻一些,也更敏感。

“因此,明白了很多事情。”

《父亲的病》里的中医,以章运水为原型的闰土,儿时送给他很多新奇的礼物,他没见过的,鸟的贝壳、羽毛,运水的爸爸送的竹制玩具,多年后重遇父子,创作《故乡》。

 我很爱关注作家的成长经历,生活轨迹,很多的因,造就了今日的果,有些事,还是有着规律和相似性。 万般的因果、巧合、机缘,促成了今日的各种样貌、际遇。如同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有小小的尘埃,轻轻落下,聚积,最后,厚成土。

鲁迅有三位老师,一位是和尚,另一位是三味书屋的镜吾先生,离开之后还一直保持联系,还有一位就是藤野先生,让他难忘、敬重的老师,一直珍藏着分别时送的留念照片。

难忘师恩,鲁迅先生是如此感激他人生不同阶段的老师,很重情义。他后来也成为了老师,对年轻人不遗余力的爱护提携,比如把萧红带到文坛,对沈从文的资助,对瞿秋白的保护。更无须说他对很多青年被迫害的愤慨,发文讨檄,爱才、惜才。

求学时的他业余时间也是抓紧看文史类的书籍,还有外国的小说,新书新报。小时有扎实的古典文化根基,求学时开眼看世界,独立思考,体察社会,融入社会。

身处历史的洪流,血雨腥风,全身而跃,真真是有大气象的人,文学巨匠,大师头衔,名副其实。

走着走着,你会明白他是一路怎样走到历史的节点,无比勤奋、热忱,独立前行的人。

多少人景仰他、跟随他,先生无一日不写作读书,在病重、病危时还在写信、写字。

他这一生,真的是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拿笔杆子当枪,这枪是无比锐利、迅猛,在后世几十年里,还在直击人心、醒世省人,因为我们的人性还是依然如此。

 先生的话如在耳畔,回响长久,我们的国民是否在进步,先生看到今日,会说些什么,这就不得而知了。

先生在自己的时代是孤独的,但他没有不语,而是在呐喊,虽然四野无人,但还是要说些话,叫醒铁皮屋子里的人,可以从其它地方走出这没有窗的屋子,或者,没有房屋。

 鲁迅的朋友们也都是赫赫有名,郁达夫、瞿秋白,围在他身边的也都是进步青年,有识之士,也有文学上有争论的,政见上不一致的,但这一个个名字,把你带回那个名家辈出,豪杰涌现的年代。林语堂、胡适之、李大钊、秋瑾,他们为革命奔走相告,出书刊、号召、行动,灿若群星的年代,其实离你并不遥远,历史书还尚未全部合上。思想上百家争鸣、独立思考、自由之精神,行动上奋不顾身,敢于牺牲。一张张照片、一张张年轻的面孔,炯炯有神的目光,看到的是家国命运,谁主沉浮。

先生一直在工作,吃的是草,挤出的是鲜血。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遗容,两腮塌陷,全然看不出先生的样子,很震惊、难受。他在病床上时已是三十五斤,写了最后一篇遗稿,家里的时钟定格在了清晨五时二十五分。

宋庆龄、蔡元培亲自来参加送行仪式,一代民族魂,就这样陨落了,先生走的太早了,五十几岁就早早的走了。都说大师是成批涌现的,隔几百年会出现,也有人说,今日无大师,至今我们还在读着鲁迅的文章,依然温热,依然直指人心,直戳人性,振聋发聩。为人民,他甘愿做牛做马,对敌人,他是不倒的战士,于国家、民族、他是脊梁,磐石,丰碑不倒,力量永存。

在这个纪念馆里,总想抓住点什么,也许是风吧,窗外还在下着细雨,不停地有游人进进出出。他们又来吊念什么,纪念什么,来看什么。年轻人、孩子居多,他们在寻找课本里那个絮絮叨叨的鲁迅吧,还是在寻找那个遥远的、模糊的、不曾走近的名人、作家、思想家、革命家、无产阶级斗士。人们在谈论他的博学、勤奋、勇敢、独立、不妥协、不苟且,心怀天下,国人需要太多鲁迅了。

敏感善感的童年、远方的求学、为师的生涯、战斗的思想、作家的深度,拷问命运、鞭策民性,一幅幅人民画卷,书写变形年代 醉。

眼朦胧上酒楼, 彷徨呐喊两悠悠。 群盲竭尽蚍蜉力, 不废江河万古流。

郁达夫对鲁迅的高度评价。 与冯雪峰一家的合影,上面的诗人、作家,半部现代文学史在这里, 与瞿秋白之间的情谊。

朱家台门,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朱府,名门望族,杭州河坊街上有个铜艺展示馆,都是朱炳仁的作品,就是其后人,五代传承铜艺。

 见到想象很多次的咸亨酒店,很好,特别有情境感,孔乙己去了哪里呢?是否还穿着长衫,吃着几颗蚕豆,满口的之乎者也, 路过几个买蚕豆的,尝了下,觉得也没那么好吃,有点油。 

 “人生却不在拼凑,而在创造。” 创造一个自己的人生吧。鲁迅先生做到了。

三味书屋,城内有名的私塾。

 那个“问题学生”,鲁迅的课桌, 旁边参观的游客在议论,他的桌子为什么那么往里,偏僻,。

三味的含义,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至乐无声为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于,阴雨者时之余。

周建人和周作人都娶了日本妻子。 众所周知他和弟弟周作人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茅盾致周作人的公开信,认为他精神出了异端,后面是很多文人的名字。

周作人的著作,他的散文写的真好,有段时间很爱看,他的散文成就很高。 最后一站,百草园,光滑的石井栏,泥墙根一带,院子很大,现在种了些蔬菜,也是绿意盎然,站在那很久,试图找到鲁迅童年生活的场景,那个生趣盎然的百草园。

黄酒巧克力带回来,也就带回了绍兴的味道,放在冰箱里,吃了很久,黄酒的奶茶觉得还不错,下雨天,绍兴的古街,奶味和黄酒味一起入喉,很暖,也很有诗意。

课本上的鲁迅是刻板的,纪念馆里有他的成长经历,或是他小时跑过的街道,念书的课堂,玩过的泥墙,只不过没有了轻捷的叫天子或何首乌,但会拼凑起一个渐渐清晰的鲁迅,一个敏感又骄傲的少年,一个企图打败命运的人,一个勤学苦读的学生,也是最真挚深情的爱人,可爱的父亲。

他拿笔当枪,以血荐轩辕,真正的斗士,革命的勇士,他也是可敬的老师,关爱进步青年,关心祖国命运。

 一代大师,民族魂,向您致敬。

绍兴,鲁迅故里,值得一去再去,喝一杯黄酒,来两块臭豆腐,几颗茴香豆,何况还有沈园和书圣故里,期待,下次再见,最好也是个下雨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梦十年,拼凑一个碎片化的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