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这么发达,为什么你还是找不到对象?

题图灵感来自 Tinder © richjiaxin

本文是读完艾・弗洛姆《爱的艺术》后梳理的读后总结。省略了父爱、母爱和神爱的相关内容,主要聚焦在标题所说的男女之爱。这本书的内容很简短,我用了 5 天通勤时间就读完了。弗洛姆将所谓的「大家都知道的事」背后的原理解释地很清楚,作为德国人,他受马克思的影响很明显。

本书的缺点和局限性在于:说了太多的弗洛伊德(在我眼里跟中医没啥两样)和神学宗教,导致后半部分的逻辑健壮性很差。但总体而言,这是一本值得花 2 天读完的小书。

图片创意来自网络,版权已不可考

回到本文标题,在讨论找不到对象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聊一聊这个问题背后的问题,主要围绕这 3 点:

  1. 现代社会的问题
  2. 我们对爱的误解
  3. 我们自身的问题

1. 现代社会的问题

现代社会以「市场」作为调整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货物市场决定货物交换的条件,劳动力市场调节劳动力的买卖。想要售卖自己的劳动力,必须得有人买,这是一种体现在价值上的主从结构关系,而这也变成了调节一切社会关系的原则和基础。

个人依附于庞大的经济权力中心,独立性、主动性和个性都受其影响。在高度集中、分工严密的劳动组织中,人们成为机器中随时可以调换的齿轮。也千万别认为从事创意工作就能摆脱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不在于从事什么工作,而是在于发展「人」这个个体本身。

EXPERIENCE
关于丧失个性、独立性和主动性,从大众文化和媒体中可见一斑。大众媒体是一个大规模地构建人们意识形态的工具,它即时地向无数人(敲黑板:特指年轻人)播放同样的信息,人们几乎是被告知如何进行思考的。举个很近的例子:中国嘻哈。

Black Mirror S02E03 The Waldo Moment: 人们受大众媒体的影响与操控 © NETFLIX

这一切的结果是:现代人与自己、与同代人产生了「异化」。简单粗暴地解释一下异化:异化体现在劳动无法带来自我满足和自我价值。工作中无法控制自己想做什么(是反过来被控制去做什么),也更难以控制自我和生活。

异化让人变得孤独,引发自我认同的焦虑和急切需要超越自我的焦虑。再加上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盛行,人们通过消费一切精神、文化、娱乐和物质来减少孤独、不安全感和恐惧。于是人们永远在期待、在希望,却永远是个失意者。

EXPERIENCE
关于消费主义,网络用词「买买买」体现的非常准确。用消费来定位表达自我,源于背后的焦虑。包括但不限于:吃的网红餐厅、看的流行日剧、穿的时尚潮牌...... 所谓跟主流背道而驰的亚文化衍生消费也是一样,甚至更加难以自拔,因为它们的消费者深信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深受现代年轻人喜爱的 BALENCIAGA © BALENCIAGA

但这些跟处对象都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现代社会加剧了人们的焦虑和压力。消费主义让爱情也变成了一种文化消费,需要满足各种条件后去筛选,这不但不能收获爱情,反而带来了无尽的焦虑。

其次,大众媒体和文化错误地引导了爱情的诉求。人们把爱情当作对电影音乐中售卖的完美幻想、意识观念得到满足的一种途径,认为爱情等于感觉,没有感觉就是没有爱了。

这导致人们对爱情抱有着错误的预期,渴望爱情是一个避风港,或是一个救星,能将自己完全解救出来。却忽略了爱情是一个积极主动、不断挑战的事情,是一个共同努力的结果。

Black Mirror S03E01 Nosedive: 人们使用错误的标准和预期去衡量一切 © NETFLIX

2. 我们对爱的误解

第一,我们对爱情的潜在认知是:爱,是且仅是一个概率事件。我们常常听人说爱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情网。却并不认为爱是一门艺术或是一项技能,想要掌握它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第二,我们认为爱情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在主流观念里,爱情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或被爱的对象。似乎只要能找到合适的对象,所有问题都会引刃而解。

第三,我们经常将「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两者混为一谈。我们把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的爱。但这是一种「高峰体验(堕入情网)」,倒 V 的曲线。它不是爱,它往往是爱的开端。爱是一种「高原体验(持久的爱)」,它具有的高度不会突然显露,也不会一下子消失。

Black Mirror S04E04 Hang the DJ: 人们使用随机分配的陌生人约会软件 © NETFLIX

3. 我们自身的问题

我们在面对爱情之前,早已在面对其他的爱:母爱、父爱和自爱。如果在成长环境中,这些爱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就会影响到我们人格的塑造,影响到未来的爱。

个人成长的问题

儿童期的我们,主要需求是无条件地被人爱。随着年龄增大,我们发展到新的阶段 ──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此时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这也是进入青年期的我们要面临的阶段 ── 克服自我中心。他人不再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 ── 事实上也许更加重要:

  • 天真、孩童式的爱:我爱,因为我总被人爱
  • 不成熟、幼稚的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 成熟独立的爱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受到良好父爱和母爱的人,成熟之后会脱离父母独立存在,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如果我们只发展父亲的形象,就会变得严厉和缺少人性;如果只有母亲的形象,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在爱之前,需要克服困难,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成熟独立的个体。

从小缺乏正确的爱的松子 ©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不自爱问题

我们把「爱别人」看作是一种美德,而「爱自己」却有点像是一桩罪恶。这背后的逻辑大概是:我们不可能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所以自爱就是利己。

但仔细想想,如果把他人当作人来爱是美德,而不是罪恶的话,那么爱自己也应该是美德。因为我们自己也是人,有关人的一切概念都与我们自己有关。

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割的。

EXPERIENCE
那我们如何来解释「利己」呢?利己者只对自己感兴趣,一切为他所用,他们只想「得」。利己和自爱实际上是互为矛盾的。利己的人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只能通过各种其他手段来满足自身。利己者没有爱别人的能力,也同样没有能力爱自己。

无法也不会自爱的悲惨女性角色 © Cowboy Bebop

说了这么多问题后,我们还有 2 件事要搞明白:什么是爱?如何去爱?

什么是爱?

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但并不是说一味的「给」。其次,爱情的积极性由一些基本要素组成,这些要素也是所有爱的形式所共有的,它们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

爱情是对所爱之物积极的关心,如果缺乏这种关心,那么所谓爱情只是一种情绪。关心还包括另一方面,即责任心。人们常常把责任心理解为义务,是外部强加的东西。但责任心是一种完全自觉的行动,有责任意味着有能力并随时准备对对方的愿望给予回应。

与此同时,如果爱情没有第 3 个要素:尊重,责任心就很容易变成控制别人。尊重别人不是惧怕对方,尊重是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认识对方独有的个性。

只有当自己达到独立,不需要外援,即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别人,尊重对方才成为可能。这引出了第 4 个要素 ── 认识。人们只有认识了解对方才能尊重对方。

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都会是盲目的。反过来,如果不是从关心的角度出发去了解对方,这种了解也是无益的。

所以,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是相互依赖的,爱情是这些态度的集中表现。

互不理解的 April 和 Gottfried © The Party

如何去爱?

如果我们正确地看待爱情,将其看作一门艺术或一项技能,那么就可以将其类比于其他艺术或技能。而掌握任何一项技能都需要一些付出,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对待一项技能所需要的几点品质。

首先是自律。如果总是凭一时的兴致去行事,它只会成为一种嗜好。对现代人来说,在工作之外很少能表现出自律。一旦不用工作就会变得无所事事 ── 想轻松一下。正因为每天被迫 8 小时为别人的目标付出力气,以一种规定的劳动节奏工作,所以就要反叛,而这种反叛往往采用「无所作为」这一手段。

如何才能培养自律品质? ── 不要把纪律看作是外部强加的东西,而应该成为自我(独立)意志的体现。人们常常误以为纪律只有让人感到难受或不适,才是「有用的」。

其次是专注。专注比自律更加罕见,现代文化形成了一种非集中的、分散的生活方式。人们已经不会一个人安静地坐着,久坐之后很快就会变得不安起来。

专注除了意味着不要一心二用,还要求对自己的内心活动保持清醒。在感觉到累或者消沉的时候,不应该听之任之,用随时可以捡来的消沉想法去加剧这种感受,而应该专注于问题,问问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我如此一蹶不振?如果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找辩护的借口,就无法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第三是耐心。想尽可能快地取得结果的人永远也学不会一门技艺。现代人认为如果不很快地处理事情,就会失去时间,这里面当然有很重要的经济原因。可人们并不知道如何利用由此赢得的时间 ── 除了无聊地打发时间。

被誉为寿司之神的小野二郎 © The White House

这 3 点是学习掌握所有技艺时必须具备的品质,爱情作为其中一个,也是一样的。接下来谈一谈掌握爱情还需要的其它特殊条件。

首当其冲的是克服自恋。自恋是一种态度,具有这种态度的人体验到的现实只是自己的内心活动。对他们来说,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身不是现实,只有他们所认为或猜想的才是现实,自恋态度跟现实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隔离的。

同自恋相反的是客观,客观的基础是与现实世界具有强烈的联系,是对人和事物抱有开放的态度。如果我们观察一下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联网尤甚),就会发现:客观是例外,不同程度的自恋是常态。

能进行客观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以理智为基础的感情是谦恭。能否学会去爱取决于人的自恋程度和不断培养的谦恭、客观和理智,我们应一辈子为此而努力。

冷静理性的草薙素子 © Ghost in the Shell

其次是信仰,爱情以信仰为基础。也就是说,首先你得相信爱情。

信仰很容易变成盲目。非合理的信仰会服从一种非理性的权威(信仰某个人或某种理想),与此相反,合理的信仰是扎根于自己的思想或感情体验的一种坚定信念。

不合理的信仰意味着只相信权威或大多数人的意见,而合理的信仰是产生一种独立的信念。非合理的信仰其本质在于服从一种被看作是全知全能的巨大势力,这背后是贬低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而合理的信仰是反过来的,合理信仰的基础是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如果我们不相信自己,我们对于自我意志的信任就会受到威胁,就会依附于他人。只有相信自己的人才有能力对别人忠诚,相信自己是我们能作出许诺的先决条件。

早已不相信爱情的 Ed Crane © The Man Who Wasn't There

第三是产生信仰所需的勇气,也就是要能承受风险。

培养信仰和勇气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第一步是意识到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会失去信仰和勇气。另外要意识到每一次的自我欺骗只会削弱自己,而越来越软弱又会导致新的自我欺骗,如此恶性循环,一直到人没有信仰和勇气为止。


要让自己具备爱的能力,就一定要把自己为人的发展看作是最高目标。现代社会越来越受资本阶层和政治家所控制,人们被大众媒体文化所左右,对自己人性的发展和之所以为人的责任缺乏深刻的关注。

正如马克思所说,当个人的全面发展(停顿)成为所有人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时,爱情(不是狭义的男女恋爱)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

更多分享,请关注我的微信个人号:richjiaxin

你可能感兴趣的:(互联网这么发达,为什么你还是找不到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