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座山

人生要爬两座山:

第一座山是关于“自我(ego)”的,你希望自己越来越成功、越来越厉害,要实现自我,获得幸福。

第二座山,却是关于别人的,是关于“失去自我”的:你为了别人,或者为了某个使命,而宁可失去自我。

“第二座山”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者戴维·布鲁克斯发明的概念。也是他的书名《第二座山》。

专注于第一座山的人未必能想明白为啥要爬第二座山,但是终将会明白。

仔细一看现在的生活中,很多人每天都在为利益而忙碌,为利益而行动。好象真的无利不起早。都在为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成功、自己或家人的幸福而努力。这正是他们走的第一座山。

然而,生活中还有很多人在默默的奉献着,不为个人利益,不因自己得失,只为心中一种使命。哪怕自己节衣缩食,桔据常伴,也要为别人为社会助起一臂之力。他们走的是第二座山。

中日友好医院的王泰龄教授,92岁高龄,仍然每天为病人工作12小时。在正翻越第一座由的人来说,他们不明白她为何这样做。在他们眼中,王教授金钱、名义、地位什么都有了,算是成功之人了,幸福感应该最强。是大多数人想要并全力追求的结果。

但是,王泰龄说:“奖状以前我有一书包……现在最高兴的就是,一个年轻人,他突然告诉我他明白了。”

明白了什么呢?明白王教授为啥要翻越的是第二座山,年青人也会凭内心的召唤,使命的召唤,进入到第二座山。他们不为自己,不为利益,只为责任,只为奉献。哪怕只是一点绵薄之力,也是最最高兴的事。

网上知道一些人,一生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收养了上百名孤儿,将一个个送入大学。他们一生都在翻越第二座山。其中的乐趣,其中的味道,绝非第一座山的人能理解。

但我相信他们内心是坦荡的、平静的,不存在什么不安全感,不存在焦虑,不存在所得所失的计较。就如一汪清泉,自顾自的流着,享受着流动的欢快,而不至于成为死水;享受着浸润滋养万物的乐趣,而不至于一无是处,虚度在世的几十年。

以前总不理解当老师的妻子,同样的工资待遇,不比别人多拿一分,每天留学生下来,找他们谈话,为他们补课,高频的家访。别的老师四点多放学了,她每天都要六点多才回家。

在读了这本《第二座山》后才知道,其实是她早已开始悄悄翻第二座山了。

有的人一辈子都不知道第二座山的存在,即使知道,也不会去翻。但有的人却年纪轻轻一直都在翻第二座山。不关乎你条件宽阔与富裕,不关乎你生活在社会的哪个阶层。关乎你一生几十载的决定,是让别人知道你的离开是社会的损失,还是悄悄的来而又悄悄的走。当你闭眼的哪一刻,是带着笑意还是带着遗憾。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从他《原则》一书中能看出,老来的他,价值观也在慢慢改变,开始寻思人生最终意义。最后定位于能体现人生价值的慈善事业。

谁能知道年青时拼命挣钱的人,在最后翻越第二座山时将钱撒播出去。这不是找事做吗?早知道如此,何必当初绞尽脑汁的挣呢?

也许就如作者所说:人生真的要爬两座山。又如王教授所说:突然告诉我他明白了。

这两座山可以并列爬行,也可以只爬第一座或是只怕第二座。

第一座关于自我的山,如果人人都希望自己越来越成功、越来越厉害,要实现自我,获得幸福。哪我们的国家一定是更努力,发展更快,繁荣富强的国家。从这一角度来看,其实他们也是在翻第二座山。

因此,不是说选择第一座山就不好,而是第一座山过后,会明白第二座山更能体现人生价值及人生意义。当人生进入总结阶段的时候,总结阶段首先能想到的事就是爬第二座山。

因为此时的我正在往第二座方向构想,只是没有明确的定义概括。当万老师解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豁然开朗,大受振动。

至少明白了,第二座山也会有荆棘、有大坑、有艰难、有困苦。但使命能让你坦然,意义和信仰能让你的能量让你不屈,意然而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二座山)